在香港体坛,贝钧奇几乎是个无人不知的名字。自十几岁起,他就活跃在香港体坛,涉猎柔道、健美、体操、泰拳、足球、篮球等项目。这些项目他都曾经或正在担任总会负责人。现时,他还是愉园体育会和公民体育会的“掌门人”, 更作为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奥运代表团团长,见证了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创下奥运史上最好成绩。
文|本刊记者 李博扬 陈紫瑜
见证香港体育在国家帮助下逐步取得
骄人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香港还处于英国殖民管治之下,那时公民体育会就是第一个勇于在香港悬挂起五星红旗的体育组织。从此,公民体育会便开始发挥促进两地交流的桥梁作用,比如组织和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并经常安排香港运动员到内地接受培训及比赛等。在1959年为祖国夺得第一面世界冠军奖牌的容国团,就曾在1956年全港乒乓球公开赛代表公民体育会夺得乒乓球团体冠军,并于翌年回内地受训。
早在1993年,贝钧奇就作为广东省体操队和柔道队名誉领队,率队前往北京参加第七届全运会,带领体操队豪取五金,留下美好回忆。
贝钧奇犹记得1997年,他曾协助公民体育会会长兼田径总会会长毛浩辑共同筹办了一场“回归跑”,从北京跑到上海又跑到深圳,历经一站又一站,最后回到了香港,寓意著“香港回归”。著名的“香港马拉松”由此诞生,之后更一跃成为世界知名赛事。
回归之后,香港更是与内地体育事业共同成长进步,香港多个运动项目引进了内地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促进队伍进步和成绩突破打下坚实基础。也有不少内地体育机构与公民体育会保持著紧密联系。作为香港体育界的“常青树”,贝钧奇可以说是全程见证了香港体育在国家帮助下,逐步取得现时骄人的成绩。
2021年7月8日,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在香港礼宾府举行授旗典礼期盼内地与香港不断加强在体育教育领域的联系
1金2银3铜,6枚奖牌!在2020东京奥运中,中国香港队历史性地打破记录,赢得1金2银3铜的好成绩。作为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奥运代表团团长,贝钧奇表示,港队在东奥取得好成绩不是凭侥幸或幸运——过去十年特区政府增拨更多资源,香港体育学院亦努力训练运动员,各项目的体育总会对运动员加强培养,香港奥委会全力协调各方面资源,与此同时,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不断加大对香港体育资源的投放也密不可分。
香港“体操王子”石伟雄就曾长期在湖南体操学校训练;国家队在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训练时,也会鼓励香港运动员一同前往受训,与内地运动员交流切磋,为新生代香港体育健儿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平台培训,从而提高香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公民体育会亦从内地引进了不少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香港青年运动员成长,促进了香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不过香港长期缺乏专业性运动人才。”贝钧奇指出,“当运动员身体巅峰过后,就需要面对转型和前路问题,这导致了很多香港家长不愿意花费人力和财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去做运动员,“如果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如足球运动员薪水高、待遇好、受重视,那家长也会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一个球星”。 因此,香港体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提上日程。贝钧奇期盼著内地能够不断加强与香港在体育教育领域的联系,促进香港的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等体育竞技人才不断地涌现。
另一方面,贝钧奇深信体育运动是凝聚民众及培养集体荣誉感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通过体育交流活动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了解,从而增进感情。疫情前,每年暑假,贝钧奇都会通过香港体育社团联会带领包括香港各中学足球队、跆拳道队、田径队、武术队、柔道队、篮球队等百余人的香港青少年体育交流团前往北京、内蒙古等地交流访问,与内地的学生运动员互动练习、举行比赛。这让香港青少年更深入了解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内地运动员最新训练成果,学习国家队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亦推动两地青年建立起深厚友谊。
贝钧奇说,体育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个人能起到巨大的重要影响。因此,希望香港年轻人能够多了解香港的优势,以体育谱写与内地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2018年,香港体育社团联会带领香港青少年体育交流团赴内蒙古交流访问期待可以争取到更多国家体育赛事在香港举行
贝钧奇表示,港队近期的卓越表现,让特区政府看到增加资源支持体育发展的成效。接下来的重头戏当属将于2024年落成的启德体育园。
在贝钧奇看来,如何善用这个现代化设施,需要细致谋划。
“早前NBA也曾经考虑过来香港举办比赛,但由于红磡体育馆的设备老旧,不得不另寻场地。等启德体育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期待可以争取到更多国家体育赛事在香港举行。将与广东、澳门一起合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对于香港来说是一次难得机会。我和所有港人一样,对在香港举办更多国家赛事充满期待。”贝钧奇说,“此外,希望香港日后能在体育方面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有更为紧密的合作。香港有一小时通达大湾区各大城市以及国际航空枢纽等多个优势,希望不会错过以体育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机会。”
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此,贝钧奇表示:“香港发展一直与国家发展和国家所需紧密相连,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体育事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2022年7月1日,香港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也正式成立。贝钧奇更是感到欣喜:“这真是一件好事!”他说,以前体育由民政事务局负责,但民政事务局的事务范围比较广,现在不仅成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而且该局还进一步细分了各大事务,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电影、创意产业和旅游都有专门部门负责。现在,体育界人士可以与专门的体育部门交换意见,争取互相配合。
目前,特区政府正在构思增加体育场地及设施,如将拨出资源发展五人足球场,改善香港体育学院设施,在校内发掘体育尖子转为精英运动员进行培训等。除此之外,未来特区政府还将推出很多群众性项目。贝钧奇希望特区政府能够继续优化体育政策,增拨资源,推动体育界发展更加专业化、产业化,拓展本地及海外体育市场;研究增加用于运动员培训、集训中心的土地面积,为香港体育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此外,亦要加强支援精英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工作者,培养香港体坛新秀,传承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
贝钧奇相信,在国家支持下,香港体育发展定会开启全新局面,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运动员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香港体育事业和产业都将获得更大的进步,完全有条件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