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香港大会堂是本港首座大型公共文娱中心,第一代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落成,后于1947年全部拆卸。及后新的香港大会堂(现址)于中西区中环爱丁堡广场5号兴建,并于1962年3月2日落成开幕。2009年被政府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去年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迹之一,转眼间已拥有超过6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大会堂一直肩负著推广艺术,扶植香港文化事业的重任,是区内外市民假日消闲活动的乐地方之一。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掀起一股潮流
第一代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落成,位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址旁,面向皇后像广场。1933年,第一代大会堂的用地因为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购进行重建,故于1947年拆卸。

1950年,有团体敦促政府兴建新的大会堂,政府其后委托当时的市政局(1999年已解散)参与策划建筑物的设计与发展,包括设立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演艺场馆等。新的大会堂最终选址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填海地上,并由首任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哥顿布朗及其团队设计,英国建筑师罗纳德‧菲利普和艾伦‧菲奇完成兴建。
新的香港大会堂设计整体主张功能主义,偏向仆素而非浮夸,当中包括大楼使用了简洁的外观、俐落的线条,与多功能的设施相互配合。同时采用突破传统的现代建筑风格设计,是二战后期相当流行的设计理念,其呈现的国际风格亦在香港建筑界曾经掀起了一股潮流。当时邻近与大会堂差不多时间落成的一系列新型公共建筑包括中环天星码头、卜公码头等,设计均讲求简朴实用。

作为大众市民的公共空间
大会堂在本地文化艺术的推广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多年来无数个本地及海外艺团曾在这里举行演出。本地的大型艺术汇演好像香港艺术节、亚洲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皆在此首次登场。市民可在大会堂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表演,扩阔视野、消遣娱乐,为香港近代的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大会堂高座更设有本港首间公共图书馆(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和美术博物馆,后者设于大会堂高座顶层的10楼及11楼,称为“大会堂美术馆”,其后于1969年改名为“香港美术博物馆”。该馆除了让广大市民有机会欣赏到各种中国历史文物的精品外,在推广本地艺术创作方面,该馆亦作了不少的尝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互相砥砺和交流的机会。
经过多年的征集和购藏,美术博物馆在历史绘画、中国书画文物、香港早期货币、邮票、历史图片、香港艺术家作品及邻近地区民俗工艺品方面,都建立了具代表性的庋藏。随著藏品日渐增加,展览活动亦越见频繁,为让服务进一步扩展,美术博物馆于1975年正式分家成香港博物馆(现改称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并先后迁离大会堂。
大会堂多年来致力推广艺术活动,弘扬中西文化。对市民而言,大会堂的重要性,已超乎艺术文化之上。这座具现代风格的建筑物,已成为中环沿岸的“地标”。大会堂纪念花园内的神龛,载有二次大战时香港苦难的记忆,至于与大会堂同年启用的婚姻注册处,则见证著数以十万计本地家庭的成立,不少港人假日更会到大会堂逛逛,感受文化气息。

来源: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