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彭彦)东莞报道:2月9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市人大代表、镇委书记围绕报告中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热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东莞各镇街找准“拓展新空间、汇聚新动能、引育优人才、探索新模式、营造好环境”五大发展路径,积极把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突围优势,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镇街力量。
刘裕昌:常平知重负重、实干担当

市人大代表刘裕昌表示,“报告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认识清醒,思路清晰,提出了今年GDP年增长6%以上的目标,充分反映了东莞大力抓经济稳增长的决心和信心。报告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从科教兴城、稳预期提信心、深度城市化等十大领域详细部署了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高度契合了市情实际和市民期待,工作部署厚植地方优势,做到扬长避短,科学性、开创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当前,省、市自上而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高质量发展热潮,作为东莞东部片区中心镇、传统产业大镇,常平知重负重、实干担当,找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切入点,聚焦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环境四个方面,努力塑造更多的支点和动力源,挺起东莞东部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一是坚持打造大平台。全力推进两个站场TOD项目建设,用好“两区”建设政策红利,积极引进港澳优质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业,将其建设成为东莞智能制造高地和串联香港、深圳、东莞市区、惠州的“新平台”。加快常平国际创新港、常平智创产业园两大创新节点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创新要素快速流动通道。依托莞民投云谷产业园,引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进驻,构建东莞辐射湾区的智造产业生态圈。以东莞理工学院常平学院为平台,助力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是坚持培育大产业。依托镇快捷达、乔锋、王氏港建等优势企业,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发展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业,著力打造7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两个产业集群率先突破200亿规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精密制造等产业新立柱,重点锚定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储能装备产业风口,加快市场布局,打造新增长引擎。
三是坚持招引大项目。鲜明树立“全员招商、主动出击”导向,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精密制造、新能源汽车、储能为主要招引方向,瞄准龙头产业项目和高潜力“专精特新”项目,用更大力度攻坚招大引强。利用在常平知名企业的资源优势,强化链条招商、以商引商,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的招商效应,争取年内引进1宗超30亿元龙头产业项目和15宗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四是坚持做优大环境。全面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打响零散闲置土地整备攻坚战,改革创新拓空间体制机制,年内新收储土地480亩,完成黄泥塘等片区约500亩旧工业园改造,推动全镇31个村实施“工改工”,提速新建项目进度,争取年内建成过百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吸引优质企业“拎包入驻”。全面美化城市综合环境,谋划推进朗贝旧村、智创产业园卢屋旧村片区更新改造,打造产城融合范例;年内完成寒溪河“一河两岸”改造工程,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魅力。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效能,树立“项目为王”工作导向,落实项目全周期“保姆式”项目服务,推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用电用水用气等更加便利,保障优质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叶孔新:“稳强柱” “立新柱” “扶主柱”

市人大代表叶孔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深刻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重点突出、招招相连的系统部署,体现了奋发有为、跑马突围的信心决心。听完整个报告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2023年,长安镇当好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责无旁贷地扛起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全力推动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一是持续“稳强柱”,以电子信息、五金模具为战略支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OPPO、vivo等龙头企业在长安配置产业全链条,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引擎。将步步高系企业孵化出的企业留在长安,形成更加强劲有力的产业战略支点。做优做精五金模具产业,把长安打造成华南地区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五金模具生产销售集散基地。二是持续“立新柱”,培育智能视觉、新能源配套和电子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分别迈上100亿规模。三是持续“扶主柱”,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和配套政策,构建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全镇将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优势。
张耀洪:多面发力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市人大代表张耀洪表示:“报告政治性强、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感染性强。政治站位高、谋划境界高、工作定位高、自身要求高。对过往总结实事求是、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安排工作真抓实干、工作要求务求实效,是一个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提气鼓劲又凝心聚力的好报告。”
凤岗镇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重大产业、重点项目,从六个方面发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是“保规稳重助企”专项行动。镇领导班子挂点服务重点企业,“一企一案”精准施策、扶持发展,争取全年新升规工业企业50家、新增市倍增企业5家、一家产值100亿元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
二是重大项目加速建设行动。稳住工业投资生命线,力争全年工业投资58亿元以上。完成10个市重大项目(建设项目7宗,预备项目3宗)34亿元的年度投资。
三是大招商、招大商行动。构建镇领导班子带头、管行业必须管招商、村组积极配合、社会机构高效协同的“大招商”格局,力争全年完成招商引资200亿元任务,形成招商引资千帆竞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升腾景象。
四是科技制造三年行动。结合天安数码城、京东智谷、康佳电子、深证通信息中心等重点产业平台和项目,打造声学产业社区、精密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智能硬件创新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培育百亿产业新动能。
五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气推进数字赋能,支持企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利用数字经济抓热点、造品牌、拓市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六是优化金融服务行动。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凤岗重点项目、高端制造、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等方面,找准结合点,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同时优化银企对接机制,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
曾平治:乘势而上 推动道滘进入发展“快车道”

市人大代表曾平治表示:“大会报告审时度势地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确定的目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完全符合东莞发展实际。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我也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等不及、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更加强烈。”
道滘聚焦提升六力,从“资源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城市涵养力、社会凝聚力、农村新活力、干部执行力”上持续发力,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人才队伍,做美做优城乡环境、人文环境,优化盘活土地物业、农村资源,乘势而上推动道滘进入发展“快车道”,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6%。
大招商招大商。释放大空间承接大产业。在拓展发展空间方面,曾平治表示,道滘把“拓空间”作为战略性工程,推进15个更新改造项目,加强昌平产业单元地块等土地收储整备,推动企业自建、村集体自建、政府收储、镇村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盘活白地和闲置土地,加强旧厂房的科学谋划,释放大空间承接大产业。
“实际上,开春以来,我们就组建了6支招商小分队,分别赴市内外开展‘拜年招商’活动,我跟镇长也分头赴深圳、佛山等地拜访了一些重点关注的企业。”曾平治说,道滘将把“大招商、招大商”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项目为王,用好2,0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对接先进招商团队,主动招商、常态化招商,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在做好企业服务方面,曾平治表示,道滘将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从用好用足三年共1.5亿元专项资金、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和常态化走访、深化实施11项引才计划、加强对企业要素配置、研究设立“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等五个方面发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叶锦锐:产业立新柱与稳支柱并举

市人大代表、清溪镇委书记叶锦锐表示,“市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精准具体,围绕实施‘十大行动’部署今年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结合了东莞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一份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提气鼓劲、又凝心聚力的纲领性报告,对清溪镇加快高质量发展具体重大的指导意义。”
叶锦锐说,当前,从中央到省、市都释放了大抓经济、大抓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今年围绕“融合先锋、智美清溪”的目标定位,清溪紧紧抓住省、市将把更多资源要素倾斜到发展制造业的重大机遇,突出以制造业当家,坚持产业立新柱与稳支柱并举,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行,推动以大企业赋能产业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一是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强内力”。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著力“上项目、促投资”,打好重大产业项目前期突破战、落地攻坚战、建设主动战、投产阵地战,全力推动“三年并作两年干、两年并作一年干、一年奋力往前干”。推动明门青皇厂等项目早日投产,推进沃泰通、吉瓦森林等6宗市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促进力合双清一二期、信濠等11宗续建项目按时按质履约建设,确保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9.6亿元以上,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32亿元,技改投资21.8亿元)。
二是聚焦先进制造业企业领航发展“给动力”。结合市的部署探索建立“链长+链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对“链主”企业的重点扶持。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联合拿地,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新型产业用地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民营经济产业园和专精特新产业园。争取将镇内更多优质制造业企业列入“莞企莞货”名录,多形式参与和开展境内外商务交流、政企联动促销、跨境电商采购峰会、政府采购等活动。大力支持镇内光电通讯重点企业跨界联合、产业互补,不断向汽车电子、能源电子等领域拓展。
三是聚焦行业企业创新驱动“提效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队培育,积极参与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瞪羚企业遴选、市重大科技项目库创建和全市科技创业投资服务联盟,推动重点企业导入全市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力争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家、高新企业累计400家,培育若干个国家、省、市政府质量奖企业和后备企业。抓好规上企业成长培育,做好规下企业成长促进,力争全年规上企业累计突破900家。加快数字赋能赋智,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智能工厂(车间)、行业级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不少于2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打好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收官之战,推动3家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
东莞在地理区位、产业配套、综合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