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敬德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本届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致力于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及旅游业,这是香港史无前例的大好事。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是如何把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好是个大难题。本人作为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为了支持香港特区政府良政善治和由治及兴,最近拜会了德高望重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先生,请他和国际奥委会就香港体育发展出谋划策,在他的倡导下我们又专门到英国伯明翰实地参观了“英联邦运动会”和奥运电竞,受益匪浅,现特对香港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香港发展体育的独特优势与局限
一是“一国两制”框架下港人治港,香港体育高度自治。香港基本法保障香港体育业在法律上高度自治,赋予香港特区政府在体育政策制定上的高度自主权,体育管理和体育对外交往上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既与内地具有密切和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又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区域性和国际性经济金融组织与平台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香港的法律制度能够较好地接轨国际市场准则。香港既享有《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优惠政策待遇,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制度,因此能够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发挥好体育业内联外接的“超级联系人”作用。
二是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助推体育发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回归后的香港特区获得中央政府大量惠港政策支持,香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和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香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为自身体育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与广阔的市场保障。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体育产业及相关活动的本地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亿港元,占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2.0%上升至2.1%。体育经济雇用的人数亦由78,000人增加至83,000人。
三是香港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重要切入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崛起并稳步发展的背景下,香港体育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香港的内在需求,找到新的合作增长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支持香港发展“八大中心”,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未来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方向。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积极开展内地与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支持其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深化与港澳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以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为重点,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我国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湾区,可为香港开拓更广阔的体育市场,积极开展大湾区的体育交流合作,可构建体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是香港身为自由贸易港,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可以推进内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人才、产业、资金与技术融入内地体育产业链与供应链。香港可以借助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建立国际赛事中心,担当国际赛事聚集地、中转站的角色,为国际赛事在内地举办铺路。
五是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集聚,提升体育总部经济发展能级。作为全球信息和资讯中心,香港与世界各国的网络无缝对接、畅通无阻,这为信息沟通提供了最基本的渠道。香港是海外企业总部的集中地,大量的海外企业为香港提供了即时的全球资讯以及接触世界各地状况和市场形势的渠道。香港具有引入国际体育组织、海外体育总部落户的优势,通过打造体育总部集群,助力提升体育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但是,香港体育产业还存在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2002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把体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时至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提出需要在“三化”之上加上“产业化”及“专业化”,带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目前香港在体育产业培育等方面尚未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未形成与自身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如何形成体育产业布局合理、体育功能定位清晰、圈层联系紧密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是香港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香港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战略目标
香港应在“一国两制”下大力发展香港体育产业,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联通国内外体育资源,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及区域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致力于为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夯实坚实基础。
——体育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香港应加大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运动用品业、体育金融服务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更优化。香港应理顺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出台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管理办法,制定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营造良好的体育投融资环境,吸引世界一流体育机构或总部落户,国际体育交流更加广泛,体育城市的品牌国际影响力更加突出。
——体育赛事体系更健全。香港应建立科学的体育赛事战略规划、评估与决策机制,做好赛事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工作,以举办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级、国家级高端赛事为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内地互联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助力国内体育竞赛表演业复苏。
——体育产业协同进一步推进。香港应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城市体育产业的联通互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合作中取得新进展,协同推进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
(二)中长期战略目标
——到2032年,香港应加快形成与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高端体育赛事为中心的竞赛表演业更加完善,以国际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更加合理,以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更加发达,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城市。
——到2026年,积极申办奥运会,以香港为龙头,依托并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支持下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体育盛事,成为国内申办奥运会的战略要地,力争中国在跨入新时代一举成功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以振奋中国、振奋中华民族、也振奋世界。
——到2037年,香港回归祖国40周年,香港应成为国际体育组织林立、国际体育赛事系列化、体育市场供给充足丰富、体育消费愈加旺盛、体育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强劲,跻身于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城市行列,达到与世界著名体育示范城市相媲美的体育业发展水平,已然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
三、香港体育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香港体育要实现上述目标,需紧抓以下战略重点。
(一)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 做好体制机制顶层设计
香港应制定体育产业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公共服务等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和便利。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明确市场资源配置地位和政府调节作用,重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利用社会资源、企业力量和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保障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建立跨境协调机制、城市合作机制、产业分工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等,加快体育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体育人才、资金、产品、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快速、自由、高效流动,发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一体化的创链强链补链产业协同效应。
2.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香港须发挥特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要会同财政司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持体育产业,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特区政府财政对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刺激体育消费,提振市场活力。
3. 优化投融资环境
香港须用好国家和特区政府在金融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制定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积极搭建体育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吸引世界一流体育组织或总部落户,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体育金融产品,加速体育产业发展。依托香港特有的国际金融地位与小型开放自由经济体优势,积极打造国际体育产业投融资中心和国际体育营销中心,协同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金融示范区。
4. 积极壮大市场主体
香港须为体育企业提供金融、税收、融资优惠和便利,打通制度障碍,营造良好的体育创业就业环境。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适当向体育企业倾斜,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对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项目,符合条件的要加快通过公开方式交由市场主体承办。用好发达的体育组织网络优势,发挥行业引领、广泛联系和资源集聚作用,帮助体育企业加快解决生产、经营、投融资等问题,支持体育企业发展壮大。著力推进体育的市场化与社会化,采取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运作的发展模式,使市场和社会成为推动体育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力量。鼓励建设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基地,开创“一园多中心、一园多门类、一园多场馆”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和运营服务体系,构建体育全产业链。
5. 打造体育人才高地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按《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划分,体育人才包括党政人才、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竞技体育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外事人才。对于香港而言,最需要培养和引进体育人才,基于香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众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等条件,更能吸纳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外事人才。
香港在体育产业人才引进方面需开创性地加大力度,发展对赛事组织程序熟悉的组织人才、建造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人才、体育旅游管理人才、体育经纪全能型人才以及熟识体育资本市场投融资的金融人才,未来5至10年,应计划每年新增体育专业人才10,000人以上,为体育产业发展增强后劲。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加强与世界各国和以国际奥委会为首的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以便更多地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管理工作。
加强体育文化设施和生活便利设施的建设,努力培育与吸引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利用香港与全球人力资源联系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体育产业顶尖人才,设立体育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人才引进工作的投入,支持为青年人才在体育领域创业提供特殊优惠政策,进一步畅通香港与内地的资源与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源源不断培养和输入高质量人才,把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化体育人才的输入地和培养地。
6. 保障产业用地需求
为支持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香港特区政府须保障体育产业用地需求,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项目用地纳入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规划,尤其对“奥运电竞产业基地”或“奥运电竞科技小镇”产业用地予以优先安排,规划用地面积应不少于1平方公里。
(二)发挥赛事带动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体育赛事中心
7.构建与世界体育赛事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端体育赛事体系
香港应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与引领作用,重点围绕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体系的构建,打造世界体育赛事中心。引进成熟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带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及更新迭代,并有效助推国内体育产业的全面升级。积极申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高端体育赛事,以及搏击、击剑、攀岩、街舞等在本土发展潜力强的单项国际性体育赛事,争取世界锦标赛、杯赛、公开赛等国际顶级赛事落户。引进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将为香港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促进体育产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助力香港建设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城市中起到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以香港为中心,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做好2025年全运会筹备工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契机,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可行性论证。
持续推动“M”品牌系列赛事提档升级,根据香港特点和资源条件,应统筹以赛马、龙舟、高尔夫、帆船、马拉松、网球、羽毛球、游泳、跳水、冰上运动、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击剑、攀岩、街舞等为特色的大型体育赛事集群,包括环球帆船赛、香港马拉松赛、香港马术大师赛、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世界女排联赛、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香港网球公开赛、香港壁球公开赛、香港公开羽毛球锦标赛、香港游泳国际赛、香港跳水国际赛、香港跆拳道大满贯赛、香港空手道国际大赛、香港柔道国际大赛、香港国际击剑赛、香港攀岩国际赛、香港国际街舞赛等,优化品牌赛事办赛质量。
体育赛事具有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一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流量经济属性,在赛事筹办、举办期间,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向赛事举办地集聚,并以赛事流量撬动可观的消费增量空间,形成赛事流量经济,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间接创造经济效益。以体育赛事为核心要素的竞赛表演产业具有联动性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既有效关联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旅游等上下游产业,也有效带动旅游、会展、文化、广告、休闲、购物、餐饮、交通、酒店等关联产业,产生较强的综合经济拉动效应。三是产业贡献就业机会。国际著名的会计事务所毕马威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香港体育赛事约产生总计21亿港元的直接经济影响,香港85%的“M”品牌赛事为周期性赛事,这些赛事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约为1.13亿港元。
规划未来5至10年香港将每年举办100多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覆盖田径、赛马、高尔夫、帆船、马拉松、壁球、网球、游泳、跳水、冰上运动、羽毛球、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电子竞技、击剑、攀岩、街舞等多个运动项目,预计产生年均约200亿港元的赛事直接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将达到年均约1000亿港元,为香港特区政府创造税收将达到年均约72亿港元。到2032年,体育产业将新增15万就业人口,吸纳就业人数年度增幅达到60%以上,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本地生产总值增加到年均1500亿港元以上,占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约3.75%左右。
以下为香港有条件引进的重点赛事参考:
A. 引进游泳赛事,如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水球联赛、世界跳水系列赛、世界高台跳水系列赛、世界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大奖赛、世界游泳大师锦标赛、游泳世界杯、水球世界杯、跳水世界杯、高台跳水世界杯、世界马拉松游泳系列赛、花样游泳世界杯(4年一届)、世界青年游泳锦标赛、世界青少年水球锦标赛、世界青年跳水世界杯、世界青年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等;
B. 引进电子竞技赛事,如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DOTA2国际邀请赛、DOTA2梦幻联赛、DPL中国DOTA2职业联赛、王者荣耀联赛、绝地求生全球总决赛、CS:GO超级联赛、ESL职业联赛、堡垒之夜职业联赛等;
C. 引进搏击类赛事,如拳击项目的WBC系列赛、WBO系列赛、WBA系列赛、IBF系列赛等,综合格斗项目的终极格斗冠军赛、Bellator MMA、Absolute Championship Berkut、Fight Nights Global、ONE Championship、Rizin World Grand-Prix、Invicta Fighting Championships等;
D. 引进帆船赛事,如世界帆船锦标赛、帆船世界杯赛、世界青少年帆船锦标赛、世界团体帆船锦标赛、世界离岸团体帆船锦标赛、女子帆船对抗锦标赛、世界帆船公开对抗赛、帆船对抗国家杯等;
E. 引进冰上运动赛事,如冰壶项目的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世界混合冰壶锦标赛、世界青年冰壶锦标赛,冰球项目的世界冰球锦标赛、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世界U20冰球锦标赛、世界U18冰球锦标赛、世界女子U18冰球锦标赛、直排轮滑曲棍球世界锦标赛,滑冰项目的世界速滑全能锦标赛、世界短道速度滑冰锦标赛、世界青年速度滑冰锦标赛、世界速度滑冰单项锦标赛、世界短道速度滑冰锦标赛、世界短道速度滑冰团体锦标赛、世界青年短道速度滑冰锦标赛、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世界青年花样滑冰锦标赛、世界花样滑冰团体锦标赛等。
F. 引进羽毛球赛事,如羽毛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汤姆斯杯赛、尤伯杯赛、苏迪曼杯、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等。
G. 引进击剑赛事,如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亚洲击剑锦标赛、世界杯分站赛、世界击剑锦标赛等。
H. 引进攀岩赛事,如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亚洲杯攀岩比赛、亚洲攀岩锦标赛、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世界攀岩锦标赛、世界杯分站赛等。
I. 引进街舞赛事,如KOD国际街舞赛事、红牛街舞大赛、Juste Debout街舞大赛、世界舞蹈大赛等。
8. 对重点赛事实施分类引导、精准扶持
香港应在制订《体育盛事配对资助计划》的基础上,划分重点扶持运动项目与新兴运动项目,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所举办的高端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参赛资格或积分的世界锦标赛、杯赛、公开赛等国际性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以及有国际最高水平队伍或运动员参加的全国性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分类、精准给予办赛资助款项,加强“M”品牌计划下的配对拨款,优化政府资助机制,有序推进国际体育赛事体系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9. 提升赛事产业发展能级
香港应按国际标准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有力扩大城市影响、带动产业发展、引领健康生活;赛后遗产利用体系基本完备,赛事聚流效应充分展现,赛事与文创、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建筑、传媒、广告等上下游行业深度联动,多产业融合发展效能持续升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利用举办重大赛事契机,吸引国际著名体育经纪、金融、保险、咨询等机构入驻,培育本土赛事中介组织,提升赛事市场化配置水平。
10. 为国内体育赛事搭好“中转站”
香港应抓住国际体育资源优势,作为畅通国内外体育资源流动的纽带,在内地受疫情影响使国际赛事延期或取消的情况下,主动成为体育赛事主办权的“中转站”,与原国内举办城市达成合作,利用“制度”优势,在香港转接承办国内受影响的国际赛事,使国际大赛能继续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持续发展。
(三)发展体育总部集群,建设世界体育组织中心
11. 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落户
人们公认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这类城市特征的其中一点,则是重要国际或国内体育组织总部所在地;国际体育交往也逐渐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国际体育组织入驻。城市引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落户,设置专门的人员和机构,一方面能更好获取国际最新资源将城市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体育城市;另一方面,有国际体育组织落户,能大力增加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国际体育组织入驻不但搭建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新平台,还能给所在城市带来有形和无形财富。
香港应积极引进例如国际帆船联盟(WS)、世界田径联合会(WA)、国际游泳联合会(FINA)、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世界冰壶联合会(WCF)、世界冰球联合会(IIHF)、国际滑冰联盟(ISU)、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AIBA)、国际柔道联合会(IJF)、世界空手道联合会(WKF)、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T)、国际羽毛球联合会(BWF)、国际击剑联合会(FIE)、国际攀岩联合会(IFSC)、世界舞蹈总会(WDC)等国际组织的总部或分支。通过发展国际体育组织,健全的体育政策制度,争取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维护良好的体育氛围,使香港形成以单项国际体育组织集聚为特点的“城市会客厅”。依托香港作为全球著名自由贸易港、单独关税区的优势,定期举办国际体育论坛、会议等,主办“香港体育产业投资洽谈会”暨“国际体育运动品特展会”,积极制造招商引资“亮点”,吸引国际奥委会专业机构、奥运项目相关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分支落户,搭建香港与世界体育合作交流的平台,发展奥运项目的体育“总部经济”。
12. 吸引知名体育科研机构集聚
香港应充分发挥体育创新研发能力强、体育企业密集和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贸易制度以及营商环境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专业咨询公司、体育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产生体育科研集群服务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科研产业化。鼓励更多体育科创企业在香港进行研发,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海外体育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共建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国际体育产业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加强科技合作,推动香港乃至我国高端体育技术产品的上市,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逐步占领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领域。
(四)把握体育数字化风口,加快奥运电竞产业发展
13. 不断创新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
香港应抢抓全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机遇,推动香港数字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科技,培育壮大电子竞技、线上赛事、在线健身、居家健身等新业态。鼓励体育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加高端体育产品供给,推广线上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培育消费新热点。
14. 重点发展奥运电子竞技产业
电竞是极具潜力的新兴创科产业。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电子竞技催生出大量新职业、新想法,游戏背后的新技术、商业模式和数据使用带来巨大机遇,为年轻人开启新的大门。此外,电竞可带动科技、媒体及电讯行业的蓬勃发展,很多跨国硬件制造商都设有电竞专属产品系列。香港服务业、旅游业发达,IT 基建完善,电竞内容审批相对便捷,具有丰富的体育赛事举办经验,加上香港国际化程度高、语言优势明显,可为电子竞技产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香港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可以为当地游戏产业提供与内地游戏公司及国外游戏运营商合作举办电子竞技比赛的关键优势,从而吸引来自全球的参与者和投资者。这种国际化合作将使香港成为世界范围内新的电子竞技行业中心,电竞亦将成为香港的又一个代名词。
香港须加快布局奥运电竞项目场馆和设立“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基地”或“奥运电竞科技小镇”,抢先在香港发展奥运电竞产业,将奥运电竞比赛、解说、培训、资格认证、硬件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设备、软件改造升级、数据分析等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的奥运电子竞技产业链。吸引优秀的电竞人才,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全产业链的人才,对于优秀电竞人才给予优惠政策。保障每一位从业者尤其是立志于投身奥运电子竞技产业的青年都可以得到专业产业技能培训,找到向上流动的相应工作岗位。
香港须以奥运电子竞技产业为依托、以奥运电竞智能穿戴设备制造为拉动、以奥运电竞赛事为抓手、以奥运电竞培训为触角、以奥运电竞竞猜为吸引,致力于在香港率先进行全球性奥运电子竞技体育娱乐生态大开发。以奥运电子竞技吸引人流,与服务业、旅游业的结合留住人流,使奥运电子竞技产业成为“产业粘合器”。计划到2032年,香港智能穿戴设备与奥运电竞产业实现年产值约2,000亿港元左右,占GDP5.0%左右,新增就业约50,000人左右,使香港成为世界奥运电竞中心。
(五)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体育协同发展
15.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先行先试”的经济湾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新融合,发掘大湾区体育产业对外开放的动力,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联动的体育产业对外发展格局,利用大湾区城市群在体育设施、体育办赛经验、体育人才、体育项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香港为龙头,发挥社群关系网络的辐射效应,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香港应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共同申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以香港为龙头,以澳门、广州、深圳为依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或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加强与大湾区在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打造马术运动品牌赛事,共同推广马术运动和马文化。
16. 建设对外开放“新阵地”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圈,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带一路”的枢纽地位,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香港应发挥龙头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合作,加强中外体育交流互鉴,提供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体育金融资本合作、体育赛事合作等方面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香港特有的“枢纽经济”。
(六)推进体育创新融合,发展体育产业生态圈
17. 完善体育核心产业链
香港应通过大力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合力推动城市体育的发展。对香港体育产业资源优势进行挖掘,培育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核心产业链。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旅游业的优势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体育服务业体系,形成有序的体育服务业生产链。
18. 拓展“体育+”融合模式
香港应在体育产业链纵向和横向上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开发创新型的“体育+”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建成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体育社交产业、体育康复产业等多种形式的“泛体育”拓展产业。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利用香港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强化法律、中介、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的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营销人员等,提升体育专业化发展水平。
19. 大力培育体育独角兽企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小型开放自由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拥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制、高度严格规范的监管法律体系以及与全球资本市场紧密关联,利用成熟的金融体系,体育产业板块能够表现出更好的投资回报水平。目前,包括李宁、安踏和361°等在内的知名体育用品公司已在香港挂牌上市,表现不俗。为积极引进体育产业项目,支持体育初创企业发展,孵化体育上市企业,香港应规划2032年培育10家以上独角兽体育企业。特区政府对于引进的体育产业项目,根据其对于推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等作用,进行评估并提供奖励或补助。
20. 加强体育产业引进工作
以下为引进的体育产业项目参考:
A. 引进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区及体育产业群建设等项目,引进体育产业节庆、体育展会、体育论坛等活动;
B. 引进促进城市再生的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项目;
C. 引进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创意、体育康复、体育科技、体育建筑等新兴体育产业项目;
D. 引进连锁经营、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体育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项目;
E. 引进有利于增加就业、吸引投资和人才,具有香港特色的体育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体育产业融合重大和创新项目的培育。
香港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是新时代的要求,是香港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的要求。香港发展体育虽然是又大又好又难的事,但香港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努力去实践,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就一定会成功,一定能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的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也一定能联合大湾区在国家支持下成功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为香港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国家体育发展做出新贡献,也为世界体育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香港与内地投资商务促进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创会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