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依江
四节玉琮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出土
玉海贝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出土
太阳神鸟 金沙遗址出土
蛙形金箔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出土
铜人头像 商朝 金沙遗址出土古蜀三星堆文明大家并不陌生,而若将古蜀文物与香港出土文物比对欣赏,会有何发现?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另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物与三星堆文物具有相似性,亦进一步展示了古蜀的璀璨文明。近日,它们跨越千里来到香港,与香港出土的文物「并肩」放置,彼此间显而易见的相似性,揭开两地文化同根同源、交流传播的历史。
正于香港文物探知馆举办的「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是发展局自去年11月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关于深化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书》后,首个双方合作的大型国家级文物展览。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表示,今次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罕有地将金沙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与香港出土文物近距离对比展出:「一般展览中很少将两地同时期文物放在一起呈现,希望这种做法令观众直观感受彼此文物间奇妙的相似与关联,深化文化的交流。」
「太阳神鸟」展现高度文明
在开始看展览之前,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考古保存)吴卓莹推荐大家留意墙上一幅年代表格,这张表格将中原历史、蜀地历史及香港历史进行比较,拓展了大家熟悉的历史脉络:「我们在中学学习中史时,只是学习中原地区的历史,但并不了解中原历史进程中,其他地方比如香港的历史进程是在哪一阶段,透过这个表格,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
今次展览共有70余件四川文物远道而来,其中14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以出土文物的材质分为金、铜、玉、石区,其中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太阳神鸟」金箔饰复制品,呈现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光线的画面,精湛的黄金工艺体现了古蜀的高度文明和重视祭祀的文化。在2001年出土时,这件金箔文物已经皱缩一团,后经考古学家慢慢摊开,才现出它的精美。吴卓莹介绍:「当时同时出土的金箔制品还有8只蛙形金箔,因厚度极薄,考古学家猜想原本这些应该都是器物上的贴饰,原本的形态应该是8只蛙围绕着太阳神鸟。」
精妙玉器美感永不过时
古代使用礼器,玉璧祭天,玉琮祭地。金沙遗址出土、重达3,918克的四节玉琮,由上佳整玉琢磨而成,共分四节,外方内圆,打磨得异常光滑。其形制带有明显的晚商玉琮特色,是数一数二的精品。晚商风格的玉琮,线条硬朗、对称,即使是如今几千年后观赏,也会觉得富有当代的美感。「不少观众都以为玉琮是笔筒、花樽状的,但其实它的上下两端都是开放串通的,没有所谓的底座,取『贯穿天地』之意。」吴卓莹说。
玉器区还可以见到一枚小巧玲珑的玉海贝,青碧色泽,上有雕刻花纹,精致逼真。古蜀是盆地,为何会有仿贝壳玉器呢?吴卓莹说:「这足以见得他们当时已与沿海地区有交流,并且有贸易活动,才会将这罕见、得来不易的海贝作为原型制作出精美的玉器。」据悉,在金沙遗址,仅出土了四粒这样的玉海贝。
展览:「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
展期:即日起至3月29日
时间:周一至三、五10:00-18:00,周末及公众假期10:00-19:00
地点: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专题展览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