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社会发展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资本。社会各界对政府加快土地供应,应对房屋及经济发展所需,期望甚殷。行政长官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从“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四个方向,提出多管齐下的土地发展策略,压缩程序,加速造地,长远建立土地储备,既为解决“住"的问题,亦为提升市民生活质素和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发展局正全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以构建更宜居、更有动力、更具竞争力的香港。
文|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 宁汉豪

宁汉豪
提量
为提高透明度,利便监察,政府会制订并每年公布十年可发展土地(即熟地)供应预测。去年10月公布的首个预测,估算未来十年“熟地”供应将达3,280公顷。对外,这是公开承诺;对内,这是自我监督和鞭策。有关供应整体呈上升趋势,由首年约110公顷,至2032年-2033年度达480公顷,显示过去土地紧绌的情况将得以扭转。当中已知会预留作房屋用途的用地可提供约493,000个单位,预留作经济用途的用地则可提供约10,330,000平方米总楼面面积。随着研究深化,有关的单位╱经济楼面数字向上调整。
政府透过展示持续的造地力度和清晰的目标,夺回土地供应的主导权。未来十年的“熟地”全部来自政府主导的造地项目,约一半来自我们两个重要的发展引擎——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填海。
北部都会区为我们带来优质生活、经济活力以及与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更好融合,对香港未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位于北部都会区的多个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及新界北新市镇,各处于不同规划与发展阶段,并正全力推进。新发展区不单是未来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亦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用地,尤其在创新科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完成平整四成新发展土地,以及落成四成新增单位。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的“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已举行首次会议,指导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今年内会制订具体的计划和行动纲领。由财政司司长主持的咨询委员会亦即将组成,透过各界的参与,集思广益,把这都会区建设好。另外,发展局将于今年内成立专责部门,主导和统筹各部门的相关工作。
交椅洲人工岛将提供1,000公顷新建土地发展新一代的核心区域,一方面增加公营及私营房屋供应,另一方面透过发展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强化法律服务方面的优势。此外,人工岛的发展涵盖策略性运输基建设施,亦能提供调迁空间支援港岛和九龙旧区重建所引起的连锁流动。我们近日已就人工岛的规划和工程研究的进展作出阶段性汇报,包括填海范围、概括土地用途、策略性运输基建、及可能融资选项的初步建议。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开展环评程序,2025年年底启动填海工程,2033年首批居民入伙。
我们另一个造地来源来自改划和开发现有土地。例如最新一轮“绿化地带”检讨识别了约255公顷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用地作进一步技术研究,潜在房屋供应可达70,000个单位。首批用地的改划会在2024年或之前启动,并于2026年左右完成平整首批土地。
在发展棕地方面,新界现有1,600公顷棕地当中,超过一半会陆续发展为房屋及其他用途。在加快收回棕地作发展时,我们亦推动多层现代产业大楼的发展,并借此机会要求发展该等大楼的企业把部分楼面交予政府。由政府主导把该部分的楼面在指定租期内,以相若棕地市场租金的水平租予受影响的棕地经营者,协助他们以更高效的用地方式营运并进行升级转型。我们今年起会陆续为首批五幅位于洪水桥和元朗的土地进行招标。
我们亦建议发展将军澳第137区为以房屋用途为主的新社区,预计可提供50,000个房屋单位,最早2030年入伙,并配以最新拟议兴建的铁路及干道,即“将军澳线南延线”及“将军澳-油塘隧道”,以服务该区。我们近日公布详细的发展计划,将继续听取持份者的意见。
土地是社会发展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资本,香港社会各界对加快土地供应,应对房屋及经济发展所需,期望甚殷。图为香港市区高空图(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提速和提效
提速和提效,离不开精简发展程序。发展局已将《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简称《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进行首读,涵盖城市规划、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铁路工程等多个与发展相关的法定程序修订,以压缩发展时间表,加快造地回应社会对土地房屋的殷切需求。全面落实精简措施后,一般项目由“生地”变成“熟地”(可供发展土地)的时间,将由最少六年减至四年,新发展区等大规模项目则由13年大幅减至七年。我们期待《条例草案》尽早获得通过。
至于行政程序的精简,是持续进行的工作。我们已开始检视新一批的重点课题(例如扩展标准金额补地价安排至新发展区以外的新界农地、停车场楼面宽免安排、树木移除和补种程序,以及自行核证和独立审查安排),目标是由今年年中陆续提出具体建议。
我们亦会更广泛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并制订加强组件供应链的措施,包括为业界在“北部都会区”提供生产和储存用地,促进与大湾区的协作,加强香港建造业在区内采用“组装合成”的领导地位。
提质
提质方面,加快老旧市区重建是重要一环。香港的老旧楼宇数目正急速上升,为加快重建及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我们建议降低强制售卖(俗称“强拍”)制度的申请门槛(楼龄达50年或以上但少于70年的私人楼宇降至七成业权,而楼龄达7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降至六成业权);为涉及多个相连地段的强拍申请提供更多弹性;以及精简法律程序。同时,我们强调要在促进土地重新发展和保护私有产权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并建议设立专责办事处加强对受影响小业主提供的支援服务。政府现就有关建议咨询持份者(包括专业机构、地产业界及业主组织)的意见,目标是在今年下半年向立法会提交有关修订条例草案。
此外,为缔造一个更宜居的城市,我们将在香港岛建造“活力环岛长廊”,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和郊野步行径,全长约60公里,并在合适地点增加或改善休憩设施,让市民环岛步行并欣赏沿途不同景致。我们今年会展开研究和设计以及工程,以期于五年内驳通九成长廊。
提供足够土地应付社会不同方面的需求,是政府和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本届政府自上任以来,一直以此为己任,积极推进各个项目,致力革新。在未来的日子,我们会努力落实提出的措施,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香港未来将大有可为,风光无限。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