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柏龄
读经典,精辨证,倡导“肾主骨”理论
刘老崇尚 “肾主骨” 理论,即“肾主骨、生髓,髓充则能健骨”的理论,因此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以“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的骨伤名家。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刘柏龄
强调: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肾与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肾主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云:“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更进一步说明肾对骨的作用:“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肾与生长发育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 •本神》:“肾藏精。”《素问 •宣明五气》:“肾主骨。”《素问• 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肾生骨髓,其体在骨。”皆指出骨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明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不足,髓不能养骨,则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就会出现障碍。故曰:“肾生骨髓”“藏真下于肾,肾藏骨
髓之气也”。肾精充足,骨髓化生充足,骨骼得养,则骨骼坚实,强壮有力,肢体灵活。
刘老指出,肾伤后也能引起一系列骨的疾病状态。如《素问•痰论》 所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欬逆论》:“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灵枢 •五癃津液别》“虚,故腰背痛而胫酸。”《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在为弟子们讲课时,刘柏龄经常反复强调,“肾主骨”理论由历代医
家继承与发扬,不断地丰富与充实,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凡腰痛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还指出:“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 而肾主腰脚,其经费肾络脊,风邪乘虚,卒人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血气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因此,除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的腰痛外,其余腰痛皆与“肾气虚损
”有关,即使是突然腰痛,亦与原有的肾虚有关。
刘老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
酸软,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肾虚者,易患腰部扭闪和劳损等,而出现腰酸背痛,腰脊活动受限等症状。骨伤折断,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精不足,则无以养骨,骨折难以愈合。临床治疗时,必须用补肾之法。”

“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气血搏击,故腰痛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的病因 “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所以肾虚者,易患腰部扭闪和劳损等,而出现腰酸背痛,腰脊活动受限等症状。又如骨伤折断,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精不足,则无以养骨,骨折难以愈合。临床治疗时,必须用补肾之法,以续骨、接骨,即“治肾亦即洽骨”也。
骨的状况与肾之精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临床所见表明,对每个人来说,随年龄变化表现出的肾之虚实及其对骨的影响差异甚大;也正因为这种差异,使我们看到了保养肾精对防止发生骨病的重要性。刘柏龄认为保养肾的精气,是抵御病邪、防治骨病、骨折、延缓衰老的重要措施。如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以后,肾脏衰、精少、筋骨、肌肉得不到很好的濡养,因而形体皆极,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愈合较慢。
临床上女性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男性好发骨质疏松的年龄与《素问•上古 天真论》所述“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的年龄段相吻合。因此,早期调养,保精气,壮筋骨,对防治老年“骨属屈伸不利”和骨折等病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