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黄润波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以结肠弥漫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肠道傅染病,简称菌痢。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泻,大便初时为糊状或水样,继而转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病情轻微者,仅有低烧、腹痛、腹泻,大便1日3~5次等情况,较少出现大便有黏液、里急后重。严重病情者,可出现血压低、手脚冰冷、脱水等症状。若在腹泻前,出现高烧惊厥昏迷,称为中毒性菌痢,以儿童最为多见。若治疗不当或抵抗力低下,腹泻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本病属中医“痢疾”范畴。
中医对此病认识,由来已久,早在1800年前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有此病的记载,并提出了治疗相应方药,这些方剂到今时今日,仍在临床使用中,行之有效。
或许读者觉得奇怪,为何1800多年前的方药,诉诸今天,仍有疗效?原因在于中医与西医,对疾病认识与理解有所分别。西医认为疾病发生,在于病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所引致,治疗方向在于杜绝病原因体。但中医字典内是没有病菌、病毒等认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邪胜正败的结果,所以治病的手段,是扶正袪邪,正胜则邪退。
热邪盛,称为热痢,则扶寒以袪热,张仲景建议用白头翁汤,组成药物是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等一派寒凉药物,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寒邪盛,称为寒痢,则扶热以袪寒,张仲景建议用桃花汤,组成药物是赤石脂、乾姜、白米等一派温热药物,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凭著调整阴阳,令人体阴阳恢复平衡,正气恢复,就能将疾病歼灭,恢复健康。
上文提“里急后重”这个名词,是一个症状的描述。意思是指病人大便完毕,准备离开,瞬间却发现大便好像仍未排净,需要回坐于厕,良久却苦无大便排出,感觉不适,称为“里急后重”,这是痢疾病人,常会出现的一个典型症状。古人将其治法总结成为:“行血则便脓自愈,行气则后重自除。”用活血化瘀药例如赤芍,即能袪除大便脓血,用行气药例如木香,便可将大便不尽的感觉消除。用这种方法,便能缓解裹急后重。
有关白头翁,有一个典故,是关于朱元璋与刘伯温,他们认识于微时,朱元璋对刘伯温重用有加,常亲切称其为“爱卿”。有一次出征,大部份官兵皆染上痢疾,无法作战,此时有一长者,满头白发,亲拿一些草药至军营中,说能治疗痢疾,其后煎给将士服用,果如其说。朱元璋询之博学的刘伯温其为何药,回答不知,但谓既是一长者所赠,就称“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