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
南南怀瑾(自评):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南怀瑾自己说:“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头子。”
我发现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
大家要学佛,对不起啊,我请问一个问题,不是质问,是请教。哪一位朋友简单明了告诉我,什么叫佛?想学佛嘛,佛学要懂哦!先要知道什么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现在的翻译叫佛,老的翻译叫佛陀,也就是我们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亲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成就。不懂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地打坐修行,你成个什么佛啊?
“自觉”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在《大学》呢?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叫做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一模一样,不过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国本来就有的啊!讲佛也好,神仙也好,都离不开它的范围。自己没有中国文化根本的基础,想去成仙学佛,搞打坐,那是干什么呢?自误误人。
风趣幽默的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说:我劝一些年轻人不要学佛,也不要学易经。要学就“上当”了,因为这两门学问比科学还难,万一要学佛学易经,只学一般就可以了,就不要学了,滋味无穷,如果学通了,就不想学了,天下万事都知道了,所以这两门学问不要碰。《易经》包含三个内容,科学、哲学、宗教、数理都有了,《易经》还有“通”和“变”,做学问要学通、求变,所有的学问都归纳到《易经》。
南怀瑾说:活佛、活菩萨、活罗汉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或者说,有佛心、有菩萨心、有罗汉心的人世上很多。活佛境界太高,虽然他们存在,我们也看不见——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见珠穆朗玛峰顶上那个人呢?而罗汉、菩萨则较易看见,比如,陶渊明不就是一尊活罗汉吗?他自己觉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谁才是真正的“菩萨”?
是那些怀有一颗善心去做一件件小事的人。比如那些勤奋敬业的老师,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却愿意用自己的肩膀,将学生们送到更高的境界,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吗?比如那些奔波于各地的社会志愿者们,自己尚且工作难保,却愿意拿出有限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比如,那个乞丐,到处要饭,却愿意把自己讨来的钱捐给希望小学。——这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为人处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萨境界,极难极难,但是,存几分菩萨心肠,对他人、对这个世界有所奉献,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它是人类温情的源泉,它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这不正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吗?“菩萨心”能净化心灵,使世界变得澄清。
南怀瑾,作为著名国学大师、养生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儒、道、释文化,其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方面建树颇多,南怀瑾经典名言10句:
1、不玩手段,才是精明。
2、人与人交往,势利是其常态。
3、最好的交情应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4、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5、多跟可靠的、能帮助自己的人交往。
6、天地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当然,不要觉得美好可以一直持续。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人不要喊穷,喊穷的人通常是有贫贱相的。
9、读书是为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10、傲慢的人,根本就是自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