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文汇报发起,紫荆杂志社、大公报、大学生报、中国日报、有线新闻台、明报月刊、香港中国通讯社、香港电台等23家媒体联合主办的“2022年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结果近日出炉。评选活动对帮助特区政府了解民生所需、社会诉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2022年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结果:
1,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习近平主席亲临香江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区政府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市民积极参与,感受欢庆回归的热烈气氛。6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对香港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为香港未来指路引航。
2,领悟贯彻二十大精神 写好香港发展新篇章
中共二十大擘画国家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宏伟蓝图。特区政府联同社会各界,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同心协力写好香港由治及兴新篇章。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12月2日至3日在香港为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社会各界人士、中央驻港机构和中资企业代表举办了三场专题讲座,并同与会人士交流互动。
3,成功举行行政长官选举 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
5月8日,香港顺利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标志着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迈进新里程。原政务司司长李家超于4月7日宣布参选,并取得超过在任选委半数的786份提名,成为唯一取得足够提名的参选人。5月8日选举投票日共有1428人投票,李家超以1416票,得票率超过99%,成功当选第六任行政长官。

4,香港故宫隆重开幕 打造文化艺术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今届特区政府锐意推动文化发展,成立“文化委员会”,制订“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落实香港新文化定位,巩固提升香港文化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月3日,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5,兴建全新“简约公屋” 重启私人参建居屋
施政报告提出兴建全新“简约公屋”,未来5年兴建约3万单位,轮候公屋逾三年就可申请,目标是将现时约六年的轮候时间“封顶”,在2026至2027年度降至约四年半。另提出2026年度起公营房屋的面积“封底”,不少于26平方米。同时将重启二十年前已经中止的私人参建居屋计划,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
6,东铁线过海段通车 机场第三跑道启用
东铁线过海段5月15日通车,成为香港第四条过海铁路,市民无需转车便可直接往来新界东北与港岛,进一步联通维港都会区与北部都会区,促进港深两地进一步融合发展。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于7月投入运作,三跑系统预计2024年完成,将大幅增加机场的整体容量和竞争力,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7,重组政府架构 提升管治效率
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5月提交特区政府架构重组意见,将政策局数目由13个增至15个,并增设3个副司长,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其中包括将运输及房屋局分拆为“运输及物流局”及“房屋局”、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事务局重组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等。方案分别获得行政会议及立法会通过。
8,加强国民教育 培养家国情怀
教育局10月份公布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新课程大纲,加强宪法、基本法、国情以及国家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等,最快于2023年9月试行。施政报告提出要求,由2023/24学年起,教师基本法测试扩展至直资学校及资助幼稚园,内容涵盖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并会拨款予幼稚园举办校本活动,让幼稚园生从小认识中华文化。
9,特首履行宪制职责 提请释法维护国安
为确保香港国安法得到完整、准确实施,厘清在港没有全面执业资格的海外律师是否可以参与涉及国家安全案件的法律问题。11月28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履行宪制职责,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国安法释法。12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国安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七条作出解释,有力维护了国安法权威,进一步巩固了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10,精准抗疫放宽限制 迈向复常盛事连连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异常严峻。特区政府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采取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抗疫措施,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香港正稳步迈向复常,逐步有序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大力承办各类国际赛事盛会,香港重回世界舞台,活力无限。
“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自1998年推出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4届。24年来,评选活动对帮特区政府了解民生所需、社会诉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区政府亦可透过每一年的评选结果,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市民的关注点,令施政更切合民情。
来源:香港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