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艰难岁月,新冠疫情终于迎来曙光,全球正逐步走上复常之路。不过,疫情对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打击仍有待振兴,核心商业区涌现大量“吉舖”,企业在复苏步伐未明的情况下,在招聘人手和调整薪酬时亦更为审慎。中小企及市民仍然“手紧”,正是需要休养生息之际,两电却日前宣布大幅提高电费,影响民生,引起了社会非议。
作为一家为超过8成香港人口提供电力的公共事业公司,中电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为市民发电、输电、供电的工作。其企业宗旨清楚列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方案及服务”,并“成为亚太区具领导地位及负责任的能源供应商”。然而,中电不但未有思考如何尽企业责任,尽可能降低电费,与市民同舟共济,其附属公司更拟投入大量资源将葵涌青山公路变电站重建为一幢21层高的变电站兼数据中心,上月向城规会申请放宽地积比率及建筑物高度限制。
值得深思是,建立数据中心与中电的供电本业有何直接关系?以提供稳定供电来说,重建变电站兼数据中心有何逼切性?为何要改划这块用于公用事业的土地?根据资料,重建项目总楼面面积逾48万呎,相信投资金额不菲,然而未见如何急市民所急,更好帮助市民减少电费开支,或如何提高供电效能,令人怀疑中电只是纯粹从商业角度出发,开展收入稳定的业务,好让增加股东收益。
对一般企业而言,为股东赚取最大利益是无可厚非,但中电并非一家普通企业,理应先考虑市民的福祉。自1964年起,政府透过与中电每15年续签《管制计划协议》,确保其股东获得合理回报。或许有人会表示2022年上半年中电出现了48.55亿元的亏损,有需要发展新业务扭转困局。可是,在细阅财报后会发现成因是来自澳洲能源对冲合约的79.57亿元的未变现亏损。通过大幅加价“赚尽”协议定出的准许回报,以市民的血汗钱支持中电进行“投资”,这实在是说不通的。就算要开展新业务,中电亦应利用自身长处,向各数据中心营运者提供节能方案,而非冒险自行营运。
事实上,中电发展数据中心有不少未明确的地方,例如有关项目的收益会如何处理?是否归入利润管制之下?如果是,中电能否承诺有关项目未来能持续带来盈利,令市民不会因中电的投资失利而需要承受大幅加电费之苦?倘若不是,中电申请改划用于公用事业的土地为股东以谋取私利,有著公器私用的嫌疑。特区政府作为“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在监管电费的事宜上,有著与两电进行磋商以稳定电价,保障市民的利益不会被损害的责任。因此,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与中电沟通,跟进事件,并释除公众疑惑。
2022年,元朗中电电缆桥起火令新界西北大停电,数以十万计的市民受到影响。中电的调查报告指出这是一宗意外,往后也会作出全面检查。不过,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中电设施的保安感到关注。倘若未来有人刻意袭击供电设施,便可以轻易瘫痪香港,在停电时随时会引起市民伤亡。中电在大洒金钱开拓副业前,倒不如先升级保安系统,思考如何减轻市民的电费负担,优先考虑社会和公众利益,不忘公共事业公司应有的责任。
总的来说,中电发展数据中心的计划与其身份角色并不配合,也未见对市民带来好处,应该多作三思。中电应牢记其使命,为市民提供可负担的稳定供电,而非贸然开展新业务,让公众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作者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云浮市青联委员,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