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在1992年至2021年间,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加剧,每10年上升摄氏0.31度,大大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全球气温每增加摄氏1度,便会导致极端降雨加剧7%,气温上升摄氏2度更会导致极端高温,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业及生态系统。事实上,气候变化对香港市民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热夜数目和酷热日数显著增加,而2022年7月所录得的高温更打破了香港的纪录。除了气温上升外,极端天气事件如超强台风及暴雨亦变得越来越频繁,带来切身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文|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 谢展寰
国家自主贡献
2022年11月于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与会者亦一致认为《巴黎协定》应保持不变,并重申各国减排的承诺以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摄氏度之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亦表示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量,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且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已表明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发表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表明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些承诺不但体现了国家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更为香港特区的减碳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为配合国家的“双碳”目标,香港特区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
迈向碳中和
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源头减碳。发电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占香港总碳排放量高达六成,其次则为运输界别和废弃物,分别占约两成和百分之九的总碳排放量。因此,我们聚焦在这三个关键领域,提出了“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四大减碳策略和措施,带领香港实践碳中和,迈向碳中和。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转用零碳能源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零碳能源发电既可彻底解决香港三分二的碳排放,亦可为电动化的交通运输提供零碳能源,而转废为能设施除可取代释出温室气体的堆填区,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事实上,二十大报告已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包括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在国际层面,COP27也呼吁各地加快淘汰煤炭并过渡至清洁能源,在2023年11月举行的第28次缔约方大会将会继续探讨新能源的研发。
香港在推动低碳能源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在2015年至2020年间,电力公司逐步以天然气代替燃煤发电,把煤在燃料组合中所占的比例由约一半减少至少于四分一。到了2035年或之前,香港将不再使用煤作日常发电,尽量使用较低碳的天然气和其他零碳能源取代燃煤发电。在推广绿色运输方面,特区政府推动电动车普及化的工作渐见成果,在2022年新登记的私家车已有超过四成是电动车,到2035年或之前,将会完全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至于商用车,特区政府除了协助引入电动的士取代老旧石油气的士,以及协助专营巴士公司把老旧的柴油巴士更换为电动巴士外,将会于本年内开始试行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及重型车辆。在处理废弃物方面,各项已投入服务及正在筹划中的转废为能废物管理设施,不但可摆脱依赖释出温室气体的堆填区来处理生活垃圾,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迎接挑战
香港和其他国际城市一样,难以完全依赖在境内零碳发电,基于环境因素和地少人多,在香港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相对有限。因此,除了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外,也需要研究不同的方法,包括区域合作、境外投资、共同开发或输入低碳及零碳能源。
近年来,氢燃料越来越受重视。特区政府和电力公司正积极研究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输入氢或其他新能源作燃料,冀能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时候把握机遇,引入香港试验和应用。为长远引入新能源发电作准备,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与通用电气已签署协议,共同探讨在龙鼓滩发电厂混合氢气及天然气发电,最终达至以100%氢气发电的可行性,以支持电厂的减碳计划。氢燃料可应用在中大型及中长途车辆上,邻近的广东省已设有氢气生产设施,可为香港提供稳定氢气供应。我们亦会研究在香港使用氢燃料运输的可行性,并探讨所需的配套设施,包括建设合规格加氢设施,以及训练有关技术人员安全地使用和维修氢燃料电动车等。我们会紧贴新技术的发展,让香港于2050年前利用氢能或其他零碳能源发电。
另一方面,核能也逐渐被视为更可靠及更可负担的能源。虽然核能可能会引起有关核安全的忧虑,但香港在过去二十多年利用核能的经验提供了比较正面的示范。现时香港约有四分一的电力来自核能,而向香港供应核能的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开始营运以来,一直保持著世界级的安全纪录,在涵盖400多个商业核电反应堆的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表现指标中名列前茅。国家的核技术安全水平亦不断提高,在核安全监管方面的做法已多次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可。国家在扩大核电容量、建设能力和先进核技术应用方面亦处于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华龙技术展示了国家在核反应堆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先进制造能力和领先技术,为国内外的核电项目提供了经验。而国家的第四代反应堆研发也走在前列,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已于2021年在山东成功上网发电。
随著科技不断进步,特区政府会密切留意内地和国际间的最新发展,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合理价格及环保表现等因素,以及平衡气候变化及各种能源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把握引入零碳能源的机会。
抓紧机遇
迈向碳中和的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可以为香港增加发展动能。特区政府会致力把握低碳转型带来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善用香港自身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碳中和社区。为建设低碳的宜居社区,现正规划中的两个策略增长区,即新界北和中部水域人工岛,均会以碳中和为目标,灵活引入完善的环保系统和设备,增加绿色建筑规划元素,以配合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区政府现正进行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的规划及工程研究,将会为构建碳中和社区提出具体建议,可行的措施包括广泛应用区域供冷技术以鼓励全民节能;规划“无车区域 ”/“减少用车区域”、推动电动车使用、建造完善的行人及单车径网络等。
绿色金融。实现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投放大量资源。我们估计在未来15至20年,特区政府投放在各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上的金额可达到约2,400亿港元。2018年成立的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可为特区政府的绿色工务项目提供资金,该计划已成功发行接近10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已用于资助超过四十多个绿色项目,当中包括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I.Park)、有机资源回收中心(O.Park1 及 O.Park2)、区域供冷系统和西九龙雨水排放系统改善项目等。发行政府绿色债券,有助进一步丰富香港绿色金融的生态。
不同的私营企业相信也会投放大量投资减碳转型,庞大的融资需求会直接加速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带来新的投资机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表明将会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更特别提出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这个发展方向不但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更可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促进国际资本与优质绿色项目配对,积极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绿色科研。为推动减碳技术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特区政府拨款4亿港元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过去两年批出22个来自本地大学、指定公营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的项目,涉及总额约1亿港元。获拨款的科研项目涵盖多个范畴,包括推动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交通工具电动化、转废为材、低碳废物处理技术、以及智慧废物管理及回收等。我们亦会通过提升与邻近区域的合作,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特别是内地大举发展可再生能源,香港可以探讨在境外开发新项目的可行性,例如由香港和内地的电力企业共同投资和营运电力项目,引入新能源发电。
人才培育。为协助青年人把握低碳转型带来的就业机遇,环境及生态局和环境保护署举办暑期实习和师友计划多年,并推出了“大专毕业生资助项目”,资助私人公司和合适机构聘用新毕业生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环境保护署亦与多个专业学会及团体合作,为大学工程系毕业生提供实习培训机会,以及推出“绿色专才计划”,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培训课程。环保署将会把培训工作扩展至中学生,在本年稍后推出工作影子计划,让学生跟从环境及生态局和环保署的专业人员学习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特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推出了“可持续金融实习计划”和“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等,培育绿色金融专才。香港多间大专院校也新增了不少与环保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我希望各院校考虑开办更多相关课程,以满足香港和全球对环保和绿色产业人才的需求。
国际参与。香港一直积极参与世界各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我刚于去年11月获选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的指导委员会,成为代表C40中东亚地区城市的指导委员,并曾于去年10月以视像录播形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C40世界市长峰会发表演说,向各C40城市介绍香港绿色金融的发展。我们会继续与其他C40城市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适应气候变化
COP27也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气候变化会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极端海浪,为加强沿岸地区的应对能力,特区政府会为存在高风险的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特区政府亦会开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从规划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订长远策略和防御措施。
此外,我们正筹划兴建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以促进区域性的科研合作,同时继续加强公众沟通,提升社会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准备和应变能力。
结语
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实践绿色转型发展,是香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重道远,但亦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刚成立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会全力推动和统筹深度减碳工作。此外,我们正筹备成立“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减碳策略提供意见及推动社会各界合作。为了下一代的福祉,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市民和各界人士同心同德,携手推动香港低碳转型,朝着2050年前达至碳中和的目标迈进。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KMTXgAbg6L10BiFdAEHsJSfERAPIaiFbElr.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在1992年至2021年间,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加剧,每10年上升摄氏0.31度,大大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全球气温每增加摄氏1度,便会导致极端降雨加剧7%,气温上升摄氏2度更会导致极端高温,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业及生态系统。事实上,气候变化对香港市民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热夜数目和酷热日数显著增加,而2022年7月所录得的高温更打破了香港的纪录。除了气温上升外,极端天气事件如超强台风及暴雨亦变得越来越频繁,带来切身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文|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 谢展寰
国家自主贡献
2022年11月于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与会者亦一致认为《巴黎协定》应保持不变,并重申各国减排的承诺以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摄氏度之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亦表示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量,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且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已表明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发表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表明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些承诺不但体现了国家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更为香港特区的减碳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为配合国家的“双碳”目标,香港特区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
迈向碳中和
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源头减碳。发电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占香港总碳排放量高达六成,其次则为运输界别和废弃物,分别占约两成和百分之九的总碳排放量。因此,我们聚焦在这三个关键领域,提出了“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四大减碳策略和措施,带领香港实践碳中和,迈向碳中和。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转用零碳能源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零碳能源发电既可彻底解决香港三分二的碳排放,亦可为电动化的交通运输提供零碳能源,而转废为能设施除可取代释出温室气体的堆填区,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事实上,二十大报告已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包括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在国际层面,COP27也呼吁各地加快淘汰煤炭并过渡至清洁能源,在2023年11月举行的第28次缔约方大会将会继续探讨新能源的研发。
香港在推动低碳能源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在2015年至2020年间,电力公司逐步以天然气代替燃煤发电,把煤在燃料组合中所占的比例由约一半减少至少于四分一。到了2035年或之前,香港将不再使用煤作日常发电,尽量使用较低碳的天然气和其他零碳能源取代燃煤发电。在推广绿色运输方面,特区政府推动电动车普及化的工作渐见成果,在2022年新登记的私家车已有超过四成是电动车,到2035年或之前,将会完全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至于商用车,特区政府除了协助引入电动的士取代老旧石油气的士,以及协助专营巴士公司把老旧的柴油巴士更换为电动巴士外,将会于本年内开始试行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及重型车辆。在处理废弃物方面,各项已投入服务及正在筹划中的转废为能废物管理设施,不但可摆脱依赖释出温室气体的堆填区来处理生活垃圾,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迎接挑战
香港和其他国际城市一样,难以完全依赖在境内零碳发电,基于环境因素和地少人多,在香港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相对有限。因此,除了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外,也需要研究不同的方法,包括区域合作、境外投资、共同开发或输入低碳及零碳能源。
近年来,氢燃料越来越受重视。特区政府和电力公司正积极研究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输入氢或其他新能源作燃料,冀能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时候把握机遇,引入香港试验和应用。为长远引入新能源发电作准备,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与通用电气已签署协议,共同探讨在龙鼓滩发电厂混合氢气及天然气发电,最终达至以100%氢气发电的可行性,以支持电厂的减碳计划。氢燃料可应用在中大型及中长途车辆上,邻近的广东省已设有氢气生产设施,可为香港提供稳定氢气供应。我们亦会研究在香港使用氢燃料运输的可行性,并探讨所需的配套设施,包括建设合规格加氢设施,以及训练有关技术人员安全地使用和维修氢燃料电动车等。我们会紧贴新技术的发展,让香港于2050年前利用氢能或其他零碳能源发电。
另一方面,核能也逐渐被视为更可靠及更可负担的能源。虽然核能可能会引起有关核安全的忧虑,但香港在过去二十多年利用核能的经验提供了比较正面的示范。现时香港约有四分一的电力来自核能,而向香港供应核能的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开始营运以来,一直保持著世界级的安全纪录,在涵盖400多个商业核电反应堆的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表现指标中名列前茅。国家的核技术安全水平亦不断提高,在核安全监管方面的做法已多次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可。国家在扩大核电容量、建设能力和先进核技术应用方面亦处于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华龙技术展示了国家在核反应堆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先进制造能力和领先技术,为国内外的核电项目提供了经验。而国家的第四代反应堆研发也走在前列,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已于2021年在山东成功上网发电。
随著科技不断进步,特区政府会密切留意内地和国际间的最新发展,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合理价格及环保表现等因素,以及平衡气候变化及各种能源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把握引入零碳能源的机会。
抓紧机遇
迈向碳中和的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可以为香港增加发展动能。特区政府会致力把握低碳转型带来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善用香港自身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碳中和社区。为建设低碳的宜居社区,现正规划中的两个策略增长区,即新界北和中部水域人工岛,均会以碳中和为目标,灵活引入完善的环保系统和设备,增加绿色建筑规划元素,以配合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区政府现正进行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的规划及工程研究,将会为构建碳中和社区提出具体建议,可行的措施包括广泛应用区域供冷技术以鼓励全民节能;规划“无车区域 ”/“减少用车区域”、推动电动车使用、建造完善的行人及单车径网络等。
绿色金融。实现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投放大量资源。我们估计在未来15至20年,特区政府投放在各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上的金额可达到约2,400亿港元。2018年成立的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可为特区政府的绿色工务项目提供资金,该计划已成功发行接近10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已用于资助超过四十多个绿色项目,当中包括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I.Park)、有机资源回收中心(O.Park1 及 O.Park2)、区域供冷系统和西九龙雨水排放系统改善项目等。发行政府绿色债券,有助进一步丰富香港绿色金融的生态。
不同的私营企业相信也会投放大量投资减碳转型,庞大的融资需求会直接加速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带来新的投资机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表明将会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更特别提出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这个发展方向不但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更可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促进国际资本与优质绿色项目配对,积极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绿色科研。为推动减碳技术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特区政府拨款4亿港元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过去两年批出22个来自本地大学、指定公营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的项目,涉及总额约1亿港元。获拨款的科研项目涵盖多个范畴,包括推动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交通工具电动化、转废为材、低碳废物处理技术、以及智慧废物管理及回收等。我们亦会通过提升与邻近区域的合作,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特别是内地大举发展可再生能源,香港可以探讨在境外开发新项目的可行性,例如由香港和内地的电力企业共同投资和营运电力项目,引入新能源发电。
人才培育。为协助青年人把握低碳转型带来的就业机遇,环境及生态局和环境保护署举办暑期实习和师友计划多年,并推出了“大专毕业生资助项目”,资助私人公司和合适机构聘用新毕业生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环境保护署亦与多个专业学会及团体合作,为大学工程系毕业生提供实习培训机会,以及推出“绿色专才计划”,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培训课程。环保署将会把培训工作扩展至中学生,在本年稍后推出工作影子计划,让学生跟从环境及生态局和环保署的专业人员学习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特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推出了“可持续金融实习计划”和“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等,培育绿色金融专才。香港多间大专院校也新增了不少与环保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我希望各院校考虑开办更多相关课程,以满足香港和全球对环保和绿色产业人才的需求。
国际参与。香港一直积极参与世界各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我刚于去年11月获选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的指导委员会,成为代表C40中东亚地区城市的指导委员,并曾于去年10月以视像录播形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C40世界市长峰会发表演说,向各C40城市介绍香港绿色金融的发展。我们会继续与其他C40城市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适应气候变化
COP27也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气候变化会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极端海浪,为加强沿岸地区的应对能力,特区政府会为存在高风险的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特区政府亦会开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从规划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订长远策略和防御措施。
此外,我们正筹划兴建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以促进区域性的科研合作,同时继续加强公众沟通,提升社会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准备和应变能力。
结语
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实践绿色转型发展,是香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重道远,但亦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刚成立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会全力推动和统筹深度减碳工作。此外,我们正筹备成立“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减碳策略提供意见及推动社会各界合作。为了下一代的福祉,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市民和各界人士同心同德,携手推动香港低碳转型,朝着2050年前达至碳中和的目标迈进。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KMTXgAbg6L10BiFdAEHsJSfERAPIaiFbElr.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