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多发频发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总体延续恢复态势。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将全面显现,中国经济有望明显回升,但经济全面好转不会自动实现,需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著力扩大国内需求,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著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文|北京 王一鸣
2022年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2022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上半年波动起伏后,进入下半年,随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但进入四季度,国内疫情范围扩大,供需两端持续承压,经济下行压力重新增大。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弱于三季度,全年经济增长与年初5.5%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经济总量仍将超过1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主要经济指标总体符合预期。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202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创40多年新高。中国加强农业稳产增产和能源保供稳价,有效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与美欧等西方国家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左右,低于年初确定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压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做好重点行业和群体稳岗就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左右,与年初确定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目标基本吻合。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及时出台外贸保稳提质的政策措施,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挑战,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前11个月,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5.78万亿美元,增长5.9%,其中出口增长9.1%。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截止11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1,175亿美元,实现稳中有增。
部分结构性指标表现亮眼。2022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7%、13.5%。新能源汽车增势强劲,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出口70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充电桩、风力发电机组、民用无人机同比分别增长92.7%、39.0%、30.4%。
但仍要看到,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增长尚未回归正常轨道。疫情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过去三年经济平均增长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因此,推动经济增长回到合理区间,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避免形成惯性下行压力,不仅十分必要,也尤为紧迫。

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明显回升
2023年,随著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效应全面显现,中国经济有望明显回升,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回升的主动力,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消费将加快恢复,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国内需求回暖将带动价格回升但通胀压力可控。
第一,经济有望明显回升并回归常态。过去三年,疫情是影响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积极影响将全面显现,虽然放松管控后,短期内感染人数增加,会对经济运行产生扰动,但渡过流行期后,经济活动将加快恢复并回归常态,过去三年积蓄的内生动能将加快释放,从而对经济形成向上的巨大推动力。2022年采取的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2023年或将延续实施,并将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出台新的政策举措,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叠加效应,将促进经济加快恢复。此外,因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基数效应也将对2023年经济回升形成一定支撑。总体判断,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第二,内需将成为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从2023年外部环境看,乌克兰危机仍将持续,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货币政策环境仍将趋紧,主要经济体出现衰退的风险上升,外需疲弱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出口下行压力将持续增大。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但自8月份以来,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当月增速明显走弱,11月当月下降8.7%,其中对美、欧出口分别下降25.4%和10.6%。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将明显减弱,或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在外需持续疲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驱动。
第三,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消费将加快恢复。受疫情反复和收入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2022年居民消费恢复较为疲软,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11月当月同比下降5.9%。2023年疫情防控放松后,被压抑的消费动能会集聚释放,特别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消费或将出现补偿性反弹,之后逐步回归常态,消费的持续复苏有待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总体上看,在低基数效应作用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6%以上,消费将成为经济整体恢复的主引擎。
第四,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先后出台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举措,包括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促进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前11个月,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9%和9.3%,但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的拖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2023年,随著房地产金融十六条等政策落地实施,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筑底企稳,但基础设施投资受增量政策空间有限的制约,增速难有上升,制造业投资受前期高基数和外需放缓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第五,国内需求回暖带动价格回升但通胀压力可控。2023年,受全球流动性收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趋于减弱。国内需求回暖和经济恢复,将带动价格回升,但考虑到消费需求短期反弹后将逐步回归常态,对物价的短期推升难以持续,全年通胀走势总体温和,这将为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政策预留空间。

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入手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2022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
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是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无论是扩大国内需求、还是优化供给结构,都要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前提。需求端,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需要提振消费者信心,增加投资,需要提振市场主体投资热情;供给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需要激发企业动力和企业家活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而最紧迫的是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这就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倡导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202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适当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共促经济运行全面好转的合力。
以扩大居民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著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适度松绑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引导中介机构降低费率;释放出行消费的潜力,积极恢复旅游等服务消费。
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近两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增势强劲,成为带动供给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2023年,要继续把经济新增长点作为重点任务,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数字经济是重塑各国竞争力消长的关键力量,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释放了鼓励平台经济发展的明确信号,这将推动平台经济开启新一轮发展浪潮。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改善营商环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牛鼻子”。国际投资者在全球投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各国营商环境的“用脚投票”。因此,要著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接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推动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并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近年来,经济下行使潜在风险“水落石出”,房地产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都不容忽视,要加大风险防范和处置力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要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改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健全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严格高管和主要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处置。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政策直面问题,针对性强,这些政策落地见效,加上会议提出的“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出台,中国经济将重回较快增长轨道,从而在全球经济增速总体向下的背景下,形成一个独特的向上运行的曲线。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