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阳波
秦陵铜车马博物馆展厅。
一号铜车马驾车者腰佩剑,双手执辔,全神贯注。
秦陵铜车马博物馆展厅设计新颖。
游客现场VR驾驭「始皇銮驾」。
复原的的铜车马伞盖。
展出的复原的马勒。
铜车马上配备的铜箭头。
现场展出的铜车马配备的铜盾。
复原的车马具。
现场展示的复制青铜车轮和模拟复原的木车轮。
二号铜车马处处彰显奢华与尊贵。
秦代囊形壶。「时隔40年,铜车马又回到它的出土地,相伴帝陵,相随主人。」2021年5月18日,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试开放现场,看着重新「归位」,终于实现原址展示的两乘「始皇銮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党士学发出的这句感慨,一瞬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铜车马「移驾」新馆原址展示一年多来,文保工作者利用VR等新技术,以文物组合、复原等方式,全方位呈现了铜车马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价值。而真实的历史现场感,不仅拉近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更带来一种视听上的震撼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般体会铜车马的内涵与故事。
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秦始皇自即秦王位后(公元前246年)便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用工70余万,历经40年,最终形成地宫、封土、城垣、门阙,以及各种陪葬坑、陪葬墓、附属建筑和陵邑的格局,把生前的一切都带到地下。
1974年,秦兵马俑坑被发现后,秦始皇帝陵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1978年6月的一天,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在紧挨帝陵封土仅20米的一块刚刚收割完小麦的农田里,兵马俑考古队队员用力操作着手中的探铲。突然,伴随着一声响动,一个栗子般大小的圆形金属件随着土块被带了出来,至此深埋于地下7.8米深的两乘铜车马被发现。
「2,200年前埋入地下时,秦人把这两乘车一前一后放置在木椁里。」据博物馆研究员党士学介绍,放置铜车马的木椁因年代久远而腐朽,再加上封土塌陷,使得两乘车出土时破碎为3,000多块碎片。虽然铜车马的薄壁铸件全部压坏,马腿亦被压断,但幸运的是铜车马坑在历史上从未被盗掘过,所有的部件都在原地,无一缺失。后来经过文物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终于恢复了它们的原貌,再现2,200年前的风采。
作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铜车马自修复完成后一直展陈于兵马俑坑旁的出土文物陈列厅内,这也让很多游客误认为铜车马是兵马俑坑出土文物。而实际上,铜车马出土地距离兵马俑有两公里之遥。为了让文物尽量在原址呈现,还原历史本真,2017年,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开工建设。2021年5月18日试运营,同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增加与观众互动区
新建成并开放的秦陵铜车马博物馆设有序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和观众互动区,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馆设计极为新颖,不仅紧贴文物出土背景,利用现有地形 5至6米的高差,设计为全覆土地下建筑。同时层层递进的展馆,则让人犹如漫步历史长廊,文物、古乐、背景相互映衬,恍如穿越。
此外,耳厅的铜车马分解影像,外围主题展厅的陵园沙盘模型序厅、原址坑复原展厅、秦驰道及世界古代车马厅、铜车马相关器件展厅、青少年教育展厅等,都呈现出世界级瑰宝的尊崇和厚重。
铜车马陪葬坑原编为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三号坑,该坑总面积为3,025平方米。现遗址距地表深8米左右,与西内城门东西相对,是西侧墓道前的陪葬坑。
「秦始皇生前乘坐他的御用车队巡游天下,他去世后,就把车队的一部分按照比例制作成模型,也就是现在的这两乘铜车马,陪葬在他的帝陵旁。」党士学表示,根据考古勘探,在出土铜车马的这个区域,有五条坑道,也叫五个耳室。目前已经发掘了两个耳室,其中1号耳室发掘出两乘铜车马,3号耳室发掘出两辆木车,腐朽很严重,车迹没有保留下来。
「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皇帝有五组马车,每组都有一乘立车和一乘安车,如果按照这样去推理,陪葬坑内还有其他马车。」据党士学推测,目前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以及此前发掘的两乘木车,都仅是车马坑陪葬的一部分。「秦始皇帝陵车马坑陪葬有诸多的马车,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数量,但根据考古勘探及历史文献记载,应该至少有10辆。」
缩小版铜车马五脏俱全
作为秦陵铜车马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第一展厅,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陈列于展厅中心,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无遮挡欣赏铜车马,甚至连御车人的发丝细节都能清晰一览无遗。
「这两乘车,是按照秦始皇銮驾实用马车尺寸的二分之一比例制作。」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一号车为高车,通长225厘米,敞篷,为站立乘车。记者仔细观察发现,一号车车体为双轮单辕式,车舆呈长方形,车舆正中插一柄圆拱形的铜伞。车内驾车者穿长襦,戴鹖帽,腰佩剑,双手执辔,全神贯注。车前四匹青铜铸造的马匹饰金银制络头,四蹄伫立,挺颈昂首,细节刻画清晰。
二号车为安车,通长317厘米,车舆分前、后两室,前边御手驾车,后室密闭是主人乘坐的地方。相比于一号车,这辆车在细节上更加讲究,不仅有可以开合的窗户和车门,同时许多部件为金银质。驾车者双臂前伸,手执辔。车前驷马雄立,庄严肃穆,典雅大方。工作人员表示,二号车处处彰显着奢华与尊贵,是名副其实的「豪车」。
「铜车马部件大多用青铜模拟实物铸造,工艺复杂,制作技术精湛,并施绘不同颜色和纹饰,以此呈现真实车马的面貌。」工作人员特别指出,两乘车总重量为2,302千克,零部件总数超过6,000件。秦代工匠们在造车时,至少采用了十余种连接方法和近十种加工工艺,被誉为「青铜之冠」。即使是在今天,要手工制造出这样结构复杂、铆接精细的青铜车,也非易事。
古代「硬科技」令人惊叹
与铜车马「移驾」前有所不同的是,新铜车马博物馆第二展厅,全面展示了铜车马的发掘、风采,以及铜车马上的兵器和车马器具。错金银伞杠箍、伞盖环形金构件、银质盖弓帽等近百件出土文物,以及车驾场景的复原,完整再现了铜车马的性质用途、形制结构、雕塑艺术、彩绘纹饰、铸造技术等。特别是现场复原的立车伞盖,其华丽程度和精妙的结构,更是让人惊叹。
在我国古代,「伞」最初是皇帝出行时,专为遮阳遮尘而用。后来,「伞」逐渐被「华盖」代替,更多成为一种装饰物。而铜车马上的伞盖,除了这两种作用之外,还隐藏了很多古代「硬科技」,集华丽、实用、便捷为一体。
秦陵铜车马两乘铜车的车盖装饰华美,特别是其中的立车伞盖,伞杠由三节拼接而成,盖弓和盖斗采用可插拔的榫卯装接,盖衣采用钩挂方式装在盖弓上。为便于安装,还在盖弓上串联起一周用来编序定位的细绳。这样科技感十足的设计,让使用者不仅可以根据车的用途、使用场合及天气情况,随时轻便安装和拆卸,同时拆卸后的伞盖还能化整为零,装于车内,不占地方不碍事。
VR技术体验始皇銮驾
「第三展厅绝对值得一去,我们采用VR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将历史文化、文物知识、铜车马修复,以及趣味性、互动性融为一体。」作为铜车马的专职研究员,党士学特别推荐了第三展厅。「参观者在这里不仅可以多角度、完整的欣赏始皇銮驾的风采,同时还可享受到VR驾驭马车的新奇体验和乐趣。」
铜车马馆第三展厅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据形求实:秦陵铜车与秦代马车」「攻坚克难:秦陵铜车马的修复」和观众互动区。展览通过珍贵文物、图文版面、艺术场景、数字多媒体技术、互动活动等方式,让观众全方位了解古代车马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作为展览内容延伸的观众互动区,以象征文物修复的拼图游戏和趣味化的演示,让观众既体会到动手的快乐,又从中获得文物修复和古代车马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依据真实铜车马数据而开发的VR驾驭马车互动项目,备受欢迎。参观者戴上眼镜,便可以驾驭「始皇銮驾」,扬鞭而行,奔驰在秦都咸阳城的街道上。两边的秦代建筑、街景和行人,以及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的「车祸」现场,让人恍若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