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紫荆文化集团于12月21日在香港举办2022“一带一路”金融高峰论坛,来自政商界、金融界、学界及各界嘉宾约200人出席。以下是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连少冬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陈茂波司长,杨勇社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与2022“一带一路”金融高峰论坛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战略的背景下,香港金融业如何贯彻二十大精神,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新内涵,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习主席本月初刚结束的中东之行,成果丰厚,意义深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注入巨大积极能量。
香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打通“一 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如何进一步深化跨境金融服务,服务好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融资、货币结算、风险缓释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这既是香港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香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今天,这么多来自政界和商界领袖齐聚一堂,共商大举,让我对香港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充满了信心。下面请允许我谈谈来自资管行业的一些观察: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需要多元、丰富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弥补当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与霸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催生更广泛的人民币使用需求,如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贸易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的外迁和转移等,这都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与贸易的规模及币值的稳定,还依赖于发行国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及货币的网络效应。以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为例,“美元-石油 -美元金融资产”的模式构建了美元的全球循环。美国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美元计价金融产品为石油美元提供了价值储藏和风险对冲工具,有效的维系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提高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就要提供兑换便利、 投资便利的使用环境,还要有丰富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和工具,这对于尚未实现资本 项目全部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而言,就需要在全球形成具有较高深度和较高流动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的网络。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香港在构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方面一直在取得突破, 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渠道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日益丰富。港交所刚刚宣告即将在明年推出的“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将推动港股人民币计价,有望成为重要的里程碑,推动香港离岸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还应继续发挥好自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在投资方面,可以探索使用人民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金融产品方面,应该进一步鼓励开发人民币投资产品,提供方便、便捷、多元的人民币资管产品与投资工具,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实现离岸人民币在香港的体外循环;在区域合作方面,香港应该利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的域内市场,发挥好地域邻 近优势,争取成为域内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人民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必将随著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深化而愈加稳固。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保驾护航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开放,对外要加强国际规则协调、争取制度建立的主导权。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加大。在如此动荡的国际环境之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投资更要注重金融安全,而独立、可控、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底子弱,标准不统一,在安全性与效率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如果能进一步整合域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形成协调统一的域内基础架构,必将有效帮助“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降低金融体系运作成本与风险,一键接入国际市场。
在过往的"一带一路"建设之中,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于支付领域,核心是不断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风险。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互联互通潜力巨大,我们需要打造与之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规则与标准的对外开放,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资本市场。而香港既有成熟的、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的制度框架,又有“陆股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技术基础,是承担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载体。
业界一直在呼吁香港应在欧洲清算银行及明讯银行之外,打造国际中央证券存托机构(ICSD),以在亚洲时区提供安全、可靠的跨境结算、托管、证券发行、抵押品管理等服务,不断联通区域性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跨境交易成本,缓解亚洲时区投资者在跨境交易的各类风险。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也一直在呼吁香港应筹建基金的中央平台, 打通目前分散、低效的基金注册登记及资金清结算服务,提高行业整体的效率,并逐步 提供跨境基金投资解决方法,为中资出海保驾护航。
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以香港为核心构建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高 效、可以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条件日趋成熟、需求日益迫切,香港应肩负起国际金融中心的担当,立刻行动起来,切莫错失良机。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
为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基因参与到“一带 一路”建设之中,逐步形成了参与机构类型多元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在“一带一路” 建设前期,以融资为主线的公司金融业务与投行业务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国际金融机构、 投资合作基金、开发性银行及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方。
但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如何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瓶颈;如 何推动绿色金融,实现发展与环境兼顾;如何践行普惠金融,让“一带一路”沿线居民享受发展的成果等成为了新的命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多的金融机构真正的走出去, 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在这个方面,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的会员们已经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在协会会员的带领下,中资基金公司数次组团出访东南亚,促进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多元的金融产品;部分协会会员也出访东亚市场与中东市场,完成了在当地 市场的产品合作与募资。出海的会员均表示,收获颇丰,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一个属 于中资的“大航海”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作为中资资管机构,我们希望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对“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多的贡献。而我想,行动路线也是清晰的,中资资管机构应放宽眼界, 拥有长远视野,随著中国的外交步伐,将我们在内地市场服务亿万客户所积累的能力与服务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提供优质中国资产的同时,寻找和配置确定性强、 可以投资的海外资产,不断巩固核心竞争力,同时沈下心来解决当地市场的痛点,服务好广大而没有被覆盖的客群。
以上三点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挂一漏万。面对“一带一路”大好的发展格局,必须要有水准和规模都匹配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去支持,而香港也必将伴随这个趋势不断巩固和提高香港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而走向新的时代。面对机遇,香港及各市场主体需清醒认识到,唯有管控好风险才能更好的把握机遇。这也对香港及各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牢记初心,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关注能力、认知水平与责任的相互匹配,把握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一定要尊重目标国的文化与国情,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留心本地化的安排。当然,最核心的依旧是沈下心来不断夯实能力建设,著眼于价值创造,提供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广阔的前景蕴藏著严峻的挑战,发展的机遇总是转瞬即逝,但正如陈茂波司长在“一带一路”峰会上所言,“过去几年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存在的机遇。一个光明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香港有能力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与诸君共勉。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紫荆文化集团于12月21日在香港举办2022“一带一路”金融高峰论坛,来自政商界、金融界、学界及各界嘉宾约200人出席。以下是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连少冬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陈茂波司长,杨勇社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与2022“一带一路”金融高峰论坛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战略的背景下,香港金融业如何贯彻二十大精神,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新内涵,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习主席本月初刚结束的中东之行,成果丰厚,意义深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注入巨大积极能量。
香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打通“一 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如何进一步深化跨境金融服务,服务好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融资、货币结算、风险缓释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这既是香港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香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今天,这么多来自政界和商界领袖齐聚一堂,共商大举,让我对香港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充满了信心。下面请允许我谈谈来自资管行业的一些观察: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需要多元、丰富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弥补当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与霸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催生更广泛的人民币使用需求,如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贸易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的外迁和转移等,这都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与贸易的规模及币值的稳定,还依赖于发行国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及货币的网络效应。以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为例,“美元-石油 -美元金融资产”的模式构建了美元的全球循环。美国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美元计价金融产品为石油美元提供了价值储藏和风险对冲工具,有效的维系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提高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就要提供兑换便利、 投资便利的使用环境,还要有丰富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和工具,这对于尚未实现资本 项目全部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而言,就需要在全球形成具有较高深度和较高流动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的网络。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香港在构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方面一直在取得突破, 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渠道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日益丰富。港交所刚刚宣告即将在明年推出的“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将推动港股人民币计价,有望成为重要的里程碑,推动香港离岸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还应继续发挥好自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在投资方面,可以探索使用人民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金融产品方面,应该进一步鼓励开发人民币投资产品,提供方便、便捷、多元的人民币资管产品与投资工具,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实现离岸人民币在香港的体外循环;在区域合作方面,香港应该利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的域内市场,发挥好地域邻 近优势,争取成为域内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人民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必将随著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深化而愈加稳固。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保驾护航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开放,对外要加强国际规则协调、争取制度建立的主导权。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加大。在如此动荡的国际环境之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投资更要注重金融安全,而独立、可控、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底子弱,标准不统一,在安全性与效率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如果能进一步整合域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形成协调统一的域内基础架构,必将有效帮助“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降低金融体系运作成本与风险,一键接入国际市场。
在过往的"一带一路"建设之中,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于支付领域,核心是不断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风险。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互联互通潜力巨大,我们需要打造与之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规则与标准的对外开放,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资本市场。而香港既有成熟的、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的制度框架,又有“陆股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技术基础,是承担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载体。
业界一直在呼吁香港应在欧洲清算银行及明讯银行之外,打造国际中央证券存托机构(ICSD),以在亚洲时区提供安全、可靠的跨境结算、托管、证券发行、抵押品管理等服务,不断联通区域性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跨境交易成本,缓解亚洲时区投资者在跨境交易的各类风险。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也一直在呼吁香港应筹建基金的中央平台, 打通目前分散、低效的基金注册登记及资金清结算服务,提高行业整体的效率,并逐步 提供跨境基金投资解决方法,为中资出海保驾护航。
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以香港为核心构建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高 效、可以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条件日趋成熟、需求日益迫切,香港应肩负起国际金融中心的担当,立刻行动起来,切莫错失良机。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
为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基因参与到“一带 一路”建设之中,逐步形成了参与机构类型多元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在“一带一路” 建设前期,以融资为主线的公司金融业务与投行业务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国际金融机构、 投资合作基金、开发性银行及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方。
但随著“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如何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瓶颈;如 何推动绿色金融,实现发展与环境兼顾;如何践行普惠金融,让“一带一路”沿线居民享受发展的成果等成为了新的命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多的金融机构真正的走出去, 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在这个方面,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的会员们已经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在协会会员的带领下,中资基金公司数次组团出访东南亚,促进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多元的金融产品;部分协会会员也出访东亚市场与中东市场,完成了在当地 市场的产品合作与募资。出海的会员均表示,收获颇丰,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一个属 于中资的“大航海”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作为中资资管机构,我们希望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对“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多的贡献。而我想,行动路线也是清晰的,中资资管机构应放宽眼界, 拥有长远视野,随著中国的外交步伐,将我们在内地市场服务亿万客户所积累的能力与服务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提供优质中国资产的同时,寻找和配置确定性强、 可以投资的海外资产,不断巩固核心竞争力,同时沈下心来解决当地市场的痛点,服务好广大而没有被覆盖的客群。
以上三点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挂一漏万。面对“一带一路”大好的发展格局,必须要有水准和规模都匹配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去支持,而香港也必将伴随这个趋势不断巩固和提高香港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而走向新的时代。面对机遇,香港及各市场主体需清醒认识到,唯有管控好风险才能更好的把握机遇。这也对香港及各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牢记初心,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关注能力、认知水平与责任的相互匹配,把握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一定要尊重目标国的文化与国情,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留心本地化的安排。当然,最核心的依旧是沈下心来不断夯实能力建设,著眼于价值创造,提供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广阔的前景蕴藏著严峻的挑战,发展的机遇总是转瞬即逝,但正如陈茂波司长在“一带一路”峰会上所言,“过去几年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存在的机遇。一个光明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香港有能力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