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这既是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相当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创新发展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站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具有四个方面的精髓。第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第二,自信自强,通过中国的发展来为人类作出贡献。第三,把握大局,为世界进步提供中国方案。第四,文明互鉴,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文|北京 陈晋
面向百年变局:从胸怀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有关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论述,觉得很有必要去深入体会。
比如,谈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因此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谈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
这些关键词句,实际上可以归结到报告中突现的一个表达,叫“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既是去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相当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创新发展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面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重大宣示;是为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作出的真心诚意的选择和行动部署,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始终如一的本色追求。
胸怀天下,或者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追求,过去叫“国际主义”;新时代以来,又有了划时代意义的核心内涵,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生证”。这个“出生证”上写的最后一句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就已经嵌进了永不蜕变的天下胸怀。
从西方到东方,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说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精神传统,没有改变,是有依据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以及《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在内封上,都专门有一页印上几个红色字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要说明和表达的是,在漫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离不开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传播胸怀天下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都熟悉的《国际歌》。列宁曾经说过,在异国他乡,只要唱起这首歌,就意味著找到了同志。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至今,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都要奏《国际歌》。
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他们立志出发的时候,便胸怀天下。毛泽东在党成立以前,就明确把他主持的新民学会的宗旨,确定为“改造中国和世界”。也就是说,那一代人的理想,是既要改造中国,也要改造世界,而且必然是通过改造中国来改变世界。他们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因为它适合中国,也认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崭新的道义高地,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新方向。比如,毛泽东在1920年,便公开发表文章说:大家都在闹新文化,但并不懂得新文化是什么,“彻底些说吧,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正是基于这种人类文明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出发的时候,便培育起根深蒂固的天下胸怀。
刘少奇在1950年10月3日的一次讲话中回忆,他1920年到1921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就“见到在卢布上用各国文字写成的同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其中中文则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翻译很有意思,它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在各国共产党那里,在不同的时代,势必有不同的民族表达方式和具体实践途径。一路走来有关“胸怀天下”的表达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弱势处境并且不断经历危机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的。那么,在集中精力全力应对强大敌人的时候,胸怀天下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的那种前所未有的艰困处境,是人们熟知的。但是,毛泽东在跨越岷山之巅的时候,遥望远处积雪浑茫的起伏山峰,仿佛看到了昆仑山脉,涌动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构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胸怀天下的审美表达。“环球同此凉热”,难道不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表达?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到来的关键时候,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目前,中国的抗日高潮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高潮,都属于“义战”,“凡义战都是相互援助的”,“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这是胸怀天下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式战略表达。
有意思的是,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纪录片中,我们还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南泥湾开荒的359旅战士们,互相竞赛,各连插的竞赛旗帜,竟有“非洲连”这样的名称。这是胸怀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中的精神和情怀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但毛泽东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胸怀天下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的最新表达。
这个表达,沿用至今,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更加具体和实际。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人民军队建设时说,“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谈到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说,“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谈到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时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甚至在谈到胸怀天下本身的含义时,径直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胸怀天下与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的,关键词都是“现代化”。现代化既是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这个中心任务,顺理成章地延伸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去实现现代化。答案很明显,就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作出明确阐述,提出了它拥有5个中国特色和9条本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绝不是说它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创造出来和发展起来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和比较中脱颖而出的,并且吸收了各国现代化的正确经验,因而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便说过一句名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的,当然包括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所谓共同特征,是指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相似途径。涉及物质技术进步规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国家建设水平等等。为此,继续推进好拓展好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历史和理论逻辑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彰显了我们应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了西方现代化的缺陷和西方现代化理论对其缺陷的掩盖;动摇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和产生这一迷思的西方叙述话语体系;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际上成为中国同西方进行“文明对话”的有效途径和不可轻视的话语平台。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又一个历史和理论逻辑。
结论:胸怀天下的精髓
站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它有四个方面的精髓。
第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第二,自信自强,通过中国的发展来为人类作出贡献。作为具有天下胸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天下胸怀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天下胸怀并致力于实现复兴的中华民族,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步是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问题,在世界格局中始终独立自主地掌握好自己的命运。这是自信。接著必须时刻著眼于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全局,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如果中国的事情没有办好,中国没有更大的发展,胸怀天下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力量,也不能强起来。
第三,把握大局,为世界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天下胸怀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双向战略视野,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塑造自己的道路和命运。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中国革命道路是这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这样。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著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其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都是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四,文明互鉴,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中国既要有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又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要搞开放多元,和而不同。这当中,文明互尊,平等交流,是文明互鉴的前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是文明互鉴的途径;包容发展、共同进步,是文明互鉴的目的。文明互鉴,最终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2月号)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12/3/UPgypFFaSc3bphht6ZJEqDxhQ1VYP0DJOOA.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这既是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相当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创新发展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站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具有四个方面的精髓。第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第二,自信自强,通过中国的发展来为人类作出贡献。第三,把握大局,为世界进步提供中国方案。第四,文明互鉴,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文|北京 陈晋
面向百年变局:从胸怀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有关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论述,觉得很有必要去深入体会。
比如,谈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因此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谈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
这些关键词句,实际上可以归结到报告中突现的一个表达,叫“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既是去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相当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创新发展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面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重大宣示;是为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作出的真心诚意的选择和行动部署,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始终如一的本色追求。
胸怀天下,或者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追求,过去叫“国际主义”;新时代以来,又有了划时代意义的核心内涵,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生证”。这个“出生证”上写的最后一句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就已经嵌进了永不蜕变的天下胸怀。
从西方到东方,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说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精神传统,没有改变,是有依据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以及《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在内封上,都专门有一页印上几个红色字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要说明和表达的是,在漫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离不开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传播胸怀天下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都熟悉的《国际歌》。列宁曾经说过,在异国他乡,只要唱起这首歌,就意味著找到了同志。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至今,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都要奏《国际歌》。
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他们立志出发的时候,便胸怀天下。毛泽东在党成立以前,就明确把他主持的新民学会的宗旨,确定为“改造中国和世界”。也就是说,那一代人的理想,是既要改造中国,也要改造世界,而且必然是通过改造中国来改变世界。他们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因为它适合中国,也认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崭新的道义高地,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新方向。比如,毛泽东在1920年,便公开发表文章说:大家都在闹新文化,但并不懂得新文化是什么,“彻底些说吧,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正是基于这种人类文明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出发的时候,便培育起根深蒂固的天下胸怀。
刘少奇在1950年10月3日的一次讲话中回忆,他1920年到1921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就“见到在卢布上用各国文字写成的同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其中中文则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翻译很有意思,它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在各国共产党那里,在不同的时代,势必有不同的民族表达方式和具体实践途径。一路走来有关“胸怀天下”的表达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弱势处境并且不断经历危机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的。那么,在集中精力全力应对强大敌人的时候,胸怀天下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的那种前所未有的艰困处境,是人们熟知的。但是,毛泽东在跨越岷山之巅的时候,遥望远处积雪浑茫的起伏山峰,仿佛看到了昆仑山脉,涌动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构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胸怀天下的审美表达。“环球同此凉热”,难道不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表达?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到来的关键时候,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目前,中国的抗日高潮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高潮,都属于“义战”,“凡义战都是相互援助的”,“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这是胸怀天下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式战略表达。
有意思的是,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纪录片中,我们还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南泥湾开荒的359旅战士们,互相竞赛,各连插的竞赛旗帜,竟有“非洲连”这样的名称。这是胸怀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中的精神和情怀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但毛泽东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胸怀天下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的最新表达。
这个表达,沿用至今,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更加具体和实际。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人民军队建设时说,“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谈到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说,“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谈到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时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甚至在谈到胸怀天下本身的含义时,径直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胸怀天下与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的,关键词都是“现代化”。现代化既是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这个中心任务,顺理成章地延伸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去实现现代化。答案很明显,就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作出明确阐述,提出了它拥有5个中国特色和9条本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绝不是说它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创造出来和发展起来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和比较中脱颖而出的,并且吸收了各国现代化的正确经验,因而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便说过一句名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的,当然包括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所谓共同特征,是指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相似途径。涉及物质技术进步规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国家建设水平等等。为此,继续推进好拓展好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历史和理论逻辑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彰显了我们应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了西方现代化的缺陷和西方现代化理论对其缺陷的掩盖;动摇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和产生这一迷思的西方叙述话语体系;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际上成为中国同西方进行“文明对话”的有效途径和不可轻视的话语平台。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又一个历史和理论逻辑。
结论:胸怀天下的精髓
站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它有四个方面的精髓。
第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第二,自信自强,通过中国的发展来为人类作出贡献。作为具有天下胸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天下胸怀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天下胸怀并致力于实现复兴的中华民族,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步是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问题,在世界格局中始终独立自主地掌握好自己的命运。这是自信。接著必须时刻著眼于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全局,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如果中国的事情没有办好,中国没有更大的发展,胸怀天下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力量,也不能强起来。
第三,把握大局,为世界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天下胸怀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双向战略视野,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塑造自己的道路和命运。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中国革命道路是这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这样。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著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其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都是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四,文明互鉴,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中国既要有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又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要搞开放多元,和而不同。这当中,文明互尊,平等交流,是文明互鉴的前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是文明互鉴的途径;包容发展、共同进步,是文明互鉴的目的。文明互鉴,最终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2月号)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12/3/UPgypFFaSc3bphht6ZJEqDxhQ1VYP0DJOO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