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刘央是中国第一代投资经理,有“中国女巴菲特”之称。她深耕香港资本市场22年,经历了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面对惊涛骇浪,刘央依然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过去数年,她带领西京及时跟随外部环境调整投资策略,在动荡的市场中屹立不倒。西京的投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对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何意见建议?本刊记者就此对刘央进行了专访。
文|本刊记者 赵欣
服务中国新崛起的经济力量和生产力
是西京与时俱进的法宝
记者:在公众视野中,您的名字常常是和“中国女巴菲特”“女股神”这样的称呼联系在一起,您的投资方向也因此备受关注。有媒体报道说,在香港股市,您最钟意中资民企;也有报道说西京最近主要投资智能制造。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刘央:“女巴菲特”这个称呼让我感到受宠若惊,荣幸之至,这是随著巴菲特先生的股市业绩与名声不断提高,我跟著蹭了热点。2001年,刚刚从业六七年的我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他们最早称我为“Miss Buffett”(“女巴菲特”),当时我并不知道巴菲特是谁,因为这个称呼,我开始更多地学习与研究。巴菲特先生从业年份久,对行业专注,业绩稳定突出,在我看来,他是这一行业的标杆,是这个世纪的标杆。同时,我在思考:我能否做到同样的水平?我的答案是可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拥有庞大的中国大市场。我认为,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资产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其次,作为个人,我一直在持续学习,去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为的是不负于新时代的中国,不愧于市场给我的这个“荣誉”。
在香港金融市场耕耘22年,我非常看好中资民营企业。第一,我是与民营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有他们就有我;第二,我始终非常坚守我的投资理念——在民营、私营企业中寻找龙头,寻找未来的冠军,在这一条道路上我非常执著。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后,中国市场不断崛起,通过创新发展自有品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投资战略。香港市场也因此享受到了国家加入WTO带来的红利,中国民营企业在香港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比如蒙牛、李宁,他们不仅是香港股市的龙头企业,无庸置疑也已是世界品牌。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2020年以来,疫情改变了世界,未来的投资与过去40年的投资将完全不同,投资地平线、投资坐标、投资模式与投资理念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西京始终与时俱进,跟随外部环境调整投资策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不止要看到三年后的中国,更要看到十年后的中国是怎样的。把握大方向至关重要,发掘“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下的目标“新产业”是西京投资的方向。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趋势投资才是有价值的,智能制造属于深科技,而科技发展是中国经济崛起、壮大、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这必然是我们未来投资的一大亮点。
记者:您的上述判断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您带领西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吗?
刘央:要说法宝,我想定位是最重要的,包括对自身的定位和对所处市场的定位。西京最初是一家在1994年于伦敦创立的老牌资产管理公司,立足香港以来,一直专注于投资大中华地区。在我看来,大中华地区有强劲的GDP,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我的投资主轴在这里,这么多年从未动摇过。我形容自己为一个金融服务者,服务中国新崛起的经济力量和生产力,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新形势催生新经济,“新港股”也将创造香港资本市场的新趋势和新景观。西京的目标是寻找未来有可能成为领袖的小巨人企业,因为它们代表著新型生产力和商业模式,代表著能够追随新型技术浪潮及时升级迭代、变革转型的新生代力量。我们想要通过这些“新港股”抓住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当下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面临著巨大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学美国那一套价值投资的模式,我提出了适应中国投资的“贯通法”概念——先自上而下判断国家政策、经济状态和实力,发掘周期性机会的板块和行业,后再自下而上找出优秀企业。双向结合的趋势投资论更有利于投资找准航向。
最近我在研读二十大报告,里面“六个坚持”的论述我非常认同。这里我想分享三点: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实际是为人民服务,而我的定位就是中国经济的服务者;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我们不能盲目跟著别人走,要认清自身问题,创造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第三,守正创新,中国国际地位与综合实力的提升靠的是自主创新,西京近期关注的智能制造便是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理论策略固然重要,但只有与自我定位结合,躬身实践,才可真正成为自身法宝。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香港资本市场依然潜力无穷
记者:香港最近成功举办了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这展示了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但也有声音说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已不如新加坡。对此您怎么看?您看好香港资本市场吗?
刘央:我非常肯定地回答:香港市场潜力依然是无穷的。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历经改革,“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为香港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相信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形势严峻,道路曲折。资本的流向说明问题,暂时来看,新加坡在投资动量和资产配置方面超过了香港,但我认为,新加坡市场过小,缺陷明显,而香港背后中国内地的市场是庞大的,潜力无限。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在香港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投资者们依然看好香港。
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竞争力在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中国内地市场,服务未来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香港是沟通内地与国际的桥梁纽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系人”功能,帮助内地企业和资金走向海外,同时把国际企业与资金引入内地。其次,香港要通过加强与大湾区多元产业合作,更新固有知识结构,提升发展动能,增强竞争力。
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是重要的金融阵地,背后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又为其带来巨大优势,在目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斗争下,自然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我认为,香港与新加坡,是两个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新加坡缺乏优质的中国资产,未来我会把我的“新港股”带去新加坡,告诉当地华人,告诉东南亚的投资人,告诉那些怀疑香港的人,中国的资产现在是最具吸引力的。我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培养有胆识、真正爱国爱港的年轻人才
记者:您刚才提到,其实香港和新加坡完全可以是竞合关系,合作共赢。就金融业本身,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联通中国与世界。具体来讲这方面目前有哪些机遇?西京有这方面业务尝试吗?效果如何?
刘央: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携手担当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对内——为内地提供多元且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对外——深化内地与国际的联系,对外国投资者讲好中国故事。
西京的业务以香港为根基展开,一方面,扩大东南亚市场是我们做出的新尝试。在此,我想提出一个新概念: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我们正在致力于将亚洲市场做好做强,而这之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市场不言而喻——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对我们的投资人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专精特新”的故事,讲未来中国智能制造崛起的故事。“新港股”策略就是我们正在践行的,旨在发掘中国企业中的“先行者”,即那些蕴含价值潜力且有可能颠覆行业的未来领袖。我的初心从未改变,发挥大湾区、香港、新加坡多个区域不同的金融功能,做好联系人,从而达到服务中国经济的目的。
记者:对香港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您有何意见建议?
刘央:除了前面提到的积极融入大湾区、充分发挥联系人优势之外,香港年轻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应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当前香港市场缺乏年轻血液,需要一批有胆识、真正爱国爱港的年轻从业者。从业者的专业性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坚定的信仰,金融市场动荡起伏是常有的事,一点风浪就能击退的人无法走得更远。香港需要招贤纳士,广泛吸引更多专业优质人才来港发展,提升竞争力,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西京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刘央是中国第一代投资经理,有“中国女巴菲特”之称。她深耕香港资本市场22年,经历了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面对惊涛骇浪,刘央依然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过去数年,她带领西京及时跟随外部环境调整投资策略,在动荡的市场中屹立不倒。西京的投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对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何意见建议?本刊记者就此对刘央进行了专访。
文|本刊记者 赵欣
服务中国新崛起的经济力量和生产力
是西京与时俱进的法宝
记者:在公众视野中,您的名字常常是和“中国女巴菲特”“女股神”这样的称呼联系在一起,您的投资方向也因此备受关注。有媒体报道说,在香港股市,您最钟意中资民企;也有报道说西京最近主要投资智能制造。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刘央:“女巴菲特”这个称呼让我感到受宠若惊,荣幸之至,这是随著巴菲特先生的股市业绩与名声不断提高,我跟著蹭了热点。2001年,刚刚从业六七年的我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他们最早称我为“Miss Buffett”(“女巴菲特”),当时我并不知道巴菲特是谁,因为这个称呼,我开始更多地学习与研究。巴菲特先生从业年份久,对行业专注,业绩稳定突出,在我看来,他是这一行业的标杆,是这个世纪的标杆。同时,我在思考:我能否做到同样的水平?我的答案是可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拥有庞大的中国大市场。我认为,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资产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其次,作为个人,我一直在持续学习,去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为的是不负于新时代的中国,不愧于市场给我的这个“荣誉”。
在香港金融市场耕耘22年,我非常看好中资民营企业。第一,我是与民营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有他们就有我;第二,我始终非常坚守我的投资理念——在民营、私营企业中寻找龙头,寻找未来的冠军,在这一条道路上我非常执著。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后,中国市场不断崛起,通过创新发展自有品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投资战略。香港市场也因此享受到了国家加入WTO带来的红利,中国民营企业在香港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比如蒙牛、李宁,他们不仅是香港股市的龙头企业,无庸置疑也已是世界品牌。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2020年以来,疫情改变了世界,未来的投资与过去40年的投资将完全不同,投资地平线、投资坐标、投资模式与投资理念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西京始终与时俱进,跟随外部环境调整投资策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不止要看到三年后的中国,更要看到十年后的中国是怎样的。把握大方向至关重要,发掘“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下的目标“新产业”是西京投资的方向。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趋势投资才是有价值的,智能制造属于深科技,而科技发展是中国经济崛起、壮大、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这必然是我们未来投资的一大亮点。
记者:您的上述判断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您带领西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吗?
刘央:要说法宝,我想定位是最重要的,包括对自身的定位和对所处市场的定位。西京最初是一家在1994年于伦敦创立的老牌资产管理公司,立足香港以来,一直专注于投资大中华地区。在我看来,大中华地区有强劲的GDP,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我的投资主轴在这里,这么多年从未动摇过。我形容自己为一个金融服务者,服务中国新崛起的经济力量和生产力,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新形势催生新经济,“新港股”也将创造香港资本市场的新趋势和新景观。西京的目标是寻找未来有可能成为领袖的小巨人企业,因为它们代表著新型生产力和商业模式,代表著能够追随新型技术浪潮及时升级迭代、变革转型的新生代力量。我们想要通过这些“新港股”抓住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当下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面临著巨大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学美国那一套价值投资的模式,我提出了适应中国投资的“贯通法”概念——先自上而下判断国家政策、经济状态和实力,发掘周期性机会的板块和行业,后再自下而上找出优秀企业。双向结合的趋势投资论更有利于投资找准航向。
最近我在研读二十大报告,里面“六个坚持”的论述我非常认同。这里我想分享三点: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实际是为人民服务,而我的定位就是中国经济的服务者;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我们不能盲目跟著别人走,要认清自身问题,创造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第三,守正创新,中国国际地位与综合实力的提升靠的是自主创新,西京近期关注的智能制造便是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理论策略固然重要,但只有与自我定位结合,躬身实践,才可真正成为自身法宝。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香港资本市场依然潜力无穷
记者:香港最近成功举办了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这展示了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但也有声音说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已不如新加坡。对此您怎么看?您看好香港资本市场吗?
刘央:我非常肯定地回答:香港市场潜力依然是无穷的。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历经改革,“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为香港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相信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形势严峻,道路曲折。资本的流向说明问题,暂时来看,新加坡在投资动量和资产配置方面超过了香港,但我认为,新加坡市场过小,缺陷明显,而香港背后中国内地的市场是庞大的,潜力无限。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在香港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投资者们依然看好香港。
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竞争力在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中国内地市场,服务未来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香港是沟通内地与国际的桥梁纽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系人”功能,帮助内地企业和资金走向海外,同时把国际企业与资金引入内地。其次,香港要通过加强与大湾区多元产业合作,更新固有知识结构,提升发展动能,增强竞争力。
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是重要的金融阵地,背后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又为其带来巨大优势,在目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斗争下,自然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我认为,香港与新加坡,是两个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新加坡缺乏优质的中国资产,未来我会把我的“新港股”带去新加坡,告诉当地华人,告诉东南亚的投资人,告诉那些怀疑香港的人,中国的资产现在是最具吸引力的。我坚定不移看好香港资本市场。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培养有胆识、真正爱国爱港的年轻人才
记者:您刚才提到,其实香港和新加坡完全可以是竞合关系,合作共赢。就金融业本身,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联通中国与世界。具体来讲这方面目前有哪些机遇?西京有这方面业务尝试吗?效果如何?
刘央: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携手担当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对内——为内地提供多元且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对外——深化内地与国际的联系,对外国投资者讲好中国故事。
西京的业务以香港为根基展开,一方面,扩大东南亚市场是我们做出的新尝试。在此,我想提出一个新概念: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我们正在致力于将亚洲市场做好做强,而这之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市场不言而喻——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对我们的投资人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专精特新”的故事,讲未来中国智能制造崛起的故事。“新港股”策略就是我们正在践行的,旨在发掘中国企业中的“先行者”,即那些蕴含价值潜力且有可能颠覆行业的未来领袖。我的初心从未改变,发挥大湾区、香港、新加坡多个区域不同的金融功能,做好联系人,从而达到服务中国经济的目的。
记者:对香港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您有何意见建议?
刘央:除了前面提到的积极融入大湾区、充分发挥联系人优势之外,香港年轻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应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当前香港市场缺乏年轻血液,需要一批有胆识、真正爱国爱港的年轻从业者。从业者的专业性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坚定的信仰,金融市场动荡起伏是常有的事,一点风浪就能击退的人无法走得更远。香港需要招贤纳士,广泛吸引更多专业优质人才来港发展,提升竞争力,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