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香港主持召开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了选举工作。12月15日将选举产生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习近平主席出席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香港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郑重宣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作为“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25年来的实践非常成功,需要认真回顾、总结和展望。
文|北京 艾志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实现了“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落实落地
自1997年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开始,香港作为一个独立的选举单位,至今已经成功选举产生了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是香港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国家事务中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也是在香港推进“一国两制”的重要体现。
宪法、香港基本法、选举法的顶层设计,为香港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提供法律基础。1982年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第59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香港基本法第21条规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香港选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1995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对1979年颁布的选举法进行第三次修正,在第三章第15条增加一款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另行规定”。

根据香港实际专门制定并不断完善选举办法,为推进“一国两制”下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提供法律保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属于中央负责事项、不属于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事项,香港的政治体制与内地不同,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单行的特别法律作出规范。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确定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名额、选举方式、选举程序等。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2年,全国人大又先后制定了十至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每届选举办法都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适当完善,为香港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参选全国人大代表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
采用与内地不同的选举方式进行选举,彰显“一国两制”下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色。与内地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的程序不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在香港成立专门的选举会议,由选举会议选举产生。自1997年九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选举都依照代表选举办法规定派员到香港执行选举任务,包括设立代表选举办公室,负责选举会议成员登记、代表参选人报名等事宜;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赴港主持召开选举会议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了港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成员名单。1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香港主持召开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了选举工作。12月15日将选举产生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参照内地选举成熟经验,吸纳香港本地选举行之有效的办法,兼收并蓄,不断优化选举方式和程序,与时俱进改进选举会议组成,使得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于法有据,权威性强,为香港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发表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和2021年发表的《“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都专门提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25年的实践是“一国两制”在香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成功例证
在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历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履职、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一国两制”下充分发挥作用。香港回归以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多次参加香港代表团审议,殷切希望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既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又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八届至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李鹏、吴邦国、张德江、栗战书同志在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也对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所作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发挥作用作出特别安排。九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著手认真研究“一国两制”下港区代表如何履职。在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回答记者提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如何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务时指出,基于实行“一国两制”原则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情况,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香港的政治架构没有关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不干预香港特区政府的工作,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根据这些原则并征询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拟订了关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办法。2005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第1条“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信息”中规定:“在每年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应请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在京代表通报改革发展稳定和审判、检察工作的基本情况,将有关材料印发京外代表,并为在京代表、港澳代表举办报告会”。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在第18条中规定:“香港、澳门、台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的视察和专题调研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根据上述规定,经过长期探索,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已形成一套为港澳全国人大代表量身定制的特别工作安排,包括组织港澳全国人大代表到内地视察和专题调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在深圳或者珠海专门为港澳代表举行情况通报会、专门到香港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原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赴内地参观考察等,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创造了良好条件,突出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特色。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活动具开创性又务实,在参与国家治理和香港社会事务方面发挥“双重积极作用”。
一是在国家层面,积极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努力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国人大代表职责。回归以来选举产生的九届至十三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每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们积极出席,参加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参加酝酿讨论、投票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参加讨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参加审议和表决法律案,还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参加视察、调研等各项活动,受到所到地方政府和各方面的热烈欢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还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培训和执法检查活动。代表们还负责任地向国家有关部门代转香港居民涉内地事务的申诉函,为维护香港居民在内地的合法权益作出了不懈努力。
二是在香港层面,作为爱国爱港的中坚力量,为确保香港的长治久安、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依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历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加行政长官选举工作。2021年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新的特区选举委员会增加了由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国性团体组成的第五界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不仅参加选举现任第六任行政长官,还参加选举第七届部分立法会议员,在香港社会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其次,在香港社会政治生活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维护和执行基本法的实践中发挥表率作用,与各界人士一道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增进团结、实现社会和谐。代表们还担当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在推动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抓紧重大机遇推动香港同内地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共同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国两制”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历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直有部分代表兼任立法会议员、行政会议成员和区议会议员,依法参与香港特区事务的管理,其中历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兼任立法会议员的,最少3-4位,最多7位。特别是去年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社会对于一些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立法会议员表示欢迎,认为代表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战略和发展情况,将使香港更加顺利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进一步完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制度安排,更好发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推进新时代“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的作用
回顾过去,25年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和代表履职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七一香港讲话中总结的“四个必须”。一是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选举产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根本宗旨;二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内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在香港以个人身份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发挥“双重积极作用”,贯彻了“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的原则;三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是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的各方面代表性人士,在香港历次重大政治法律斗争中站在最前线、发声最前面、表态最坚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的要求;四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促进香港与内地及海外交流合作中所担负的桥梁和纽带角色,是“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这个“一国两制”香港实践的应有之义。
展望未来,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出的“四点希望”和二十大报告有关“一国两制”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香港实现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行动指南,对香港实现良政善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引作用。这既是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希望,也是对香港全体居民的希望,也适用于进一步完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制度安排、更好发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突出有为代表标准,在新一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落实好“著力提高治理水平”的希望。习近平主席希望香港“著力提高治理水平”,强调以实际行动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基本法权威、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贤任能、要提升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等要求,为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提供了重要遵循。要统筹做好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工作。代表候选人不仅要政治立场坚定、爱国爱港、具有广泛代表性,还需要有更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更能理解国家战略和香港需求,而且要更年轻化。要支持兼任立法会议员、行政会议成员的现任代表寻求连任、鼓励担任上述职务的人士参选代表。要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作为特区政治人才历练的蓄水池和重要通道,为特区政府培养优秀的后备政治人才,代表表现出色的将来可晋身特区政府高级官员甚至行政长官,使“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的“两个建设好”战略得到更好落实。
强化桥梁纽带作用,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中落实好“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的希望。习近平主席希望香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表达了中央的“三个全力支持”,即: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这充分彰显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的坚定决心。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运作,可以更快更早更准确地掌握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情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继续鼓励支持代表著眼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要求,用足用好中央的“大礼包”,找准“香港所长”和“国家所需”的交汇点,更加主动积极地做好与中央和内地省市对接、向香港推介内地机遇、向国际宣传香港优势等工作,使香港在“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加快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推动香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香港智慧和香港力量。
充分发挥代表团结凝聚各方力量的优势,落实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关心关爱青年人”的希望。习近平主席提出“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的希望,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还提出“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希望,希望每一位香港居民都成为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共同把香港这个家园建设好、守护好。习主席还专门谈到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团结各界人士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工作,一直是历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香港社会开展工作的重要著力点,取得了不少成效。去年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选举委员会当然委员直接面对面接触香港市民,在第一现场收集香港社情民意,丰富了代表在香港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和方式。更令人欣喜的是,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已推出多项改善民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支持香港青年就业创业的举措。这些,都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提供了贯彻落实好习主席殷切希望和二十大报告精神、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空间。要开拓思路,在鼓励支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依靠自己力量继续开展入校园、察民情等活动的同时,与特区政府主动沟通,争取特区政府的资源,促进特区政府将人大代表主动作为的活动纳入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工作的一系列新的机制化安排之中,实现代表作用最大化;此外,要积极探索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本地开展实地考察和专题调研,为代表支持特区政府谋新篇开新局、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作者系中央机关高级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2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