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十水

南京只去过一次,2014年的春节。还记得是大年初四的晚上到的。一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秦淮河的明夜,河岸边的景色,美食,偶尔依旧会浮上心头。
华灯初上时,仿佛满城的游人都聚在了河畔。目不暇接,眼睛不知道该看哪儿,人不知道该往哪儿。流光溢彩的灯,各色内容的铺,熙熙攘攘的人,静静流淌的河,点亮了这一条古街。
精美的画舫船,雅素的摇橹船载了游人在河面上缓行。船上挂几只暗红的灯笼,随著船的前行轻微的飘动著。每船约略坐了大概10余人,每晃移一下,两岸的景色都使人迷醉,惊叹。
冬夜的河面上轻柔的几乎感受不到风,足足的在河上游了三十分钟,不时有别的游船或迎面而来,或捷足一步。时来,时往,宁静之极。浆无声,人轻语,灯透亮。

到了不能续行处就依原路调头而返了。
这半个时辰幽美恍惚。
短暂又长久。
上了岸到处走走停停后我们去了一家百年老店---莲湖糕团店,每人点了一份据说是秦淮八绝美食之一的赤豆小元宵,牛肉锅贴。又排了长队耗时很久买到了这家老字号最负盛名的五色年糕。前面的人每个都是大量的购入,所以队伍移动的极慢。我也几乎是各种都要了两个,外加八宝饭。重点在这八宝饭,每一粒白糯米都被油浸的晶莹剔透,软硬适中,但又绝不甜或油的使人发腻,一切都刚刚好,加上配的青红丝,各种红枣、核桃、桂圆、莲子……味佳相好。

吃的时候我还隐隐在心里叹息,气恼平时吃不到了。
说到吃,顺便再捎带一下后来另一天在附近的尹记吃到的鸭血粉丝汤和鸡汁汤包。鸭汤里满满的鸭肠、鸭肝、鸭血,果然名不虚传。再加上两笼的汤包,胃满意足。
临回程前的一餐在一条长巷的奇芳阁吃的,尝到了另一种八绝。很想买些这家的蟹黄烧饼,但奇在只在「外卖部」窗口售,人都站在街边,长龙队伍,绝佳的活广告。对于要赶时间的我们,望而生畏,只有放弃。害我过了很久还引以为憾,念念不忘。

相隔不远在平江府路边的南京大排挡,以精美的装修和特色美食闻名,虽找到了,但它不知何故竟未开门,也许是未到营业时间,听说有的连锁店到11点才开门迎客。
还有一个极其难忘的地方。在桃叶渡路北右拐,有一座典型的南方建筑,白墙灰瓦,名叫永熙茶楼。已经路过几回,但夜晚见是初次。不知是不是有雨的缘故,白天嘈杂不堪,车水马龙的这一隅此刻好似沉睡了,像一个睡美人。
你想像不出这个拐角在夜色中的颜值有多高,和白天有多不同。我笨拙的语言描绘不出它美的十分之一。格外的婉约娴淑,静静矗立在这淮河之畔。秦河在它身旁流过,河中的游船依旧在按著自己固有的节奏徜徉。天空中落著雨,江南的雨是那么的柔,细细的,若有似无,悄无声息的飘著。顺著门前极低极低的游廊沿梯而下,河畔旁的露天吧椅,依次排列,有遮雨的大伞,却空空的无一人。
酒吧名「微停吧」,吧前河道拐弯处上方高挂著一串红红的灯笼,配上周围的一切,美的不可方物,多一些则浓,少一些则简。
站在茶楼前稍左方的桥上,桥两侧的人行道上间隔有序的挂著灯,桥头是垂柳,已经发出了淡黄绿色叶芽,还有几株盛开的腊梅。向西望去,河两侧和茶楼一样风格的江南房屋,错落有致,白灰两色,像极了从前常常粘贴在信封上的那枚邮票。我和W在这一块呆了很久很久,才像醉客般离去。
顺著这里就可再次踏入秦淮的古街。也许是过于晚了,再游的另一夜游客稀少之极。我们走著走著,很多的商铺都已经关了门,很多前一秒还亮的灯一抬眼就灭了。渐渐暗下的,越来越暗的街道只剩下了寂寞、萧瑟,在寒夜的轻雨中。

岁月是流动的,风景如是,记忆也是。在这个疫情过后的平常日子念起曾经的南京秦淮旧游,更觉神往。那时的人现在大多数时间里像被封离在了透明城墙里。我们看得到,可是无法触碰,也无法交错。还好回忆是清晰的,犹如春天的几朵花,已经落下了,可是春意仍在,色彩似初逢。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