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素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已不适用于现今社会,尤其对于以长寿人口著称的香港来说。202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香港男性平均年龄为84.65岁,女性更高达89.6岁,香港并连续七年蝉联「全球最长寿地区」。有人说快乐是长寿的秘诀,但我们留意一下身边七、八十岁的年长亲友,保持心情愉快的其实有多少人呢?

令老人家心情不佳的因素很多,这里并非要探讨原因,而是想通过个案,告诉大家如果想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可以有哪些实际的行动。
Steven的母亲陈太差不多70岁,丈夫一年前因为心脏病离世,陈太至今仍未接受丈夫身故的现实,终日郁郁寡欢。从前陈太多是与丈夫一起外出的,现在除了买菜或必需品之外,便很少离开寓所。夫妻俩喜欢行山,每到周末便联群结队去郊游,可现在陈太对行山完全提不起劲了。
Steven感到陈太是怕给人问起丈夫的情况,也怕触景生情,本觉得让她在家中多休息并无不妥,但后来看到她日渐消瘦,老是情绪低落,便担心她早晚患上抑郁症,于是,他开始正视问题,找来一些亲友给母亲开解。Steven早年已迁出自住,现在剩下弟弟和母亲住在一起,他让弟弟上班之外多留在家,自己也经常回来陪伴母亲,希望使情况好转。
然而,陈太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我问Steven所做的是怎样的陪伴呢?
原来是一起在家里,让她不觉得孤伶伶一个人。有机会的时候,Steven和弟弟便对母亲加以开解。
我问Steven这开解又是怎样的内容呢?
人死不能复生,难过也于事无补……爸爸不在,日子还得过下去……您若是病倒了,只会令我们更加担心……我们是一家人,我和弟弟一定会把您照顾好……
走出阴霾要通过行动来改变生活
这些开解的说话,相信陈太已听过无数遍。对于老人来说,走到人生逐渐经历各式亲友离世的阶段,以至连配偶最终也撒手人寰,其实已尝透悲欢离合的滋味,怎会不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要走出丧偶的阴霾,不是知性上的理解,而是要通过行动来改变生活。
老人家体能下降、精力不足,面对沉痛的丧偶打击,未必有力量来改变生活。
这时候,家人的支持便十分重要。Steven给予母亲的支持是陪伴,方向是对的,但是有效的陪伴不是单纯的伴在左右,而是为母亲带来力量,协助她一同展开新的生活。

选择有效的陪伴方式
改变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习惯了深居简出的陈太对Steven行山的建议十分抗拒,面对连番游说更大骂他不孝,没有照顾她的感受。Steven却有无比的耐性,每一个周末都大清早过来,一次又一次告诉母亲不能再把自己困在家里。眼看儿子的苦心,陈太虽然不想外出,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这一次他们去的是陈太和丈夫从前常去的大潭水塘,走着走着,陈太忍不住说起往事,也不禁哭成泪人。Steven一直在旁用心听着,挽着母亲的手,默默向前迈开脚步。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意味着陈太接受丈夫离世的现实,并且让新的行为取代旧的记忆,有助走出伤感的回忆世界。

就这样实行了接连几个月的周末郊游,陈太已经重拾行山的乐趣,甚至不需要Steven陪伴,可以相约昔日的朋友,回复从前行山、吃饭的节目消遣了。
对于母亲的改变,Steven的弟弟同样作出了贡献,他也是以「陪伴」鼓励母亲外出,使她逐渐恢复从前的生活习惯。陪伴的重要性除了表示支持,还有实际的解困作用,他们在附近超级市场好几次碰到街坊,对方都问起陈先生来,母亲即时面有难色,他便马上代为回答。这样的情况发生多了,陈太渐渐减轻了焦虑,面对街坊态度也变得不再张惶。
了解真正的需要而给予支持的力量
老人家终日只顾躲在家里,其实就响起了危险的讯号,不作活动不但令身体急速退化,精神也只会日趋萎靡,如果您真的要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困境,必须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上去,才知道选取哪一个有效的方式,可以协助他们打开心扉,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
陈太的生活现已回复正常,我们看到她的复原全赖她两个儿子陪伴同行,了解母亲真正的需要而给予支持的力量。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