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飞鹏
「秋天到,开始贴秋膘咯。」每年立秋过后,平时对肉类等肥腻食物较为忌口的人,似乎找到了多吃肉或进食各种补品的理由,这样做有利于养生吗?
秋膘莫乱贴
据考证,大约从周代起,立秋时节「贴秋膘」的习俗已开始流行。
膘,多指牲畜富含油脂的那块肉;贴秋膘,是指在秋天增加饱满的肥肉。古代立秋之日,帝王将相们会进行迎秋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放开吃喝。
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体力消耗大,热量散失快,日常能吃肉补充能量是非常奢侈的事,通常只有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才有机会吃上肉、贴贴秋膘,为来年储备能量。
但是,现代不比农耕时代,城市人已经不从事农活,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健身运动也严重欠缺,此时若贴秋膘,只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些一到秋天就盲目进补、摄入大量肉类的人,反会加重体内火气,水湿和火毒困身,容易出现三高、血管堵塞和痛风等问题。所以,并非人人适合贴秋膘。
当然,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而言,入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开始渐渐凉爽,人体阳气开始收藏,能量消耗减少,此时进补是好时机,是值得借鉴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代人已经将秋天进补等同古时的贴秋膘了。只不过,城市人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平补——即多摄入一些性味清淡、有利于舒缓情绪的食物,如茯苓、淮山、莲子、百合、芡实、高粱、银耳、白扁豆等,例如以下的食疗方,供参考:
【百合安魄汤】
食材:新鲜百合100克 (或乾百合50克)、白莲子15克、蜂蜜半勺。
做法:将百合、莲子用适量水煮45分钟,煮到百合烂透,放温后兑入蜂蜜(也可加少许粳米一起做成百合粥,免蜂蜜)。
服用方法:汤和渣一起吃掉。若是睡前吃,则不加蜂蜜,不吃渣。
功效:百合性微寒,味甘、淡,色白而入肺、心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莲子补脾胃、止泄,清心安神。两种食材合而为汤,可安神助眠,适合心慌心悸、虚烦不眠、多梦易醒、关节血热痹痛等情况的人士品尝。

当防秋老虎
秋天里,除了得注意进补得当,还要提防秋老虎发威。
每年三伏天过后都会出现短期回热的现象,多发生在立秋节气后,持续2周左右。此时段内,天气本应变得凉爽,但却让人闷热难耐,往往比酷暑时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民间戏称之为秋老虎发威。
秋之主气为燥,燥邪伤津。而肺为娇脏,主上焦气化,百脉朝肺,最易受燥邪影响。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犯肺,最喜欢侵犯大肠,导致肠道津亏,气化不利,大肠传导失常,人就会伤津,阴血不畅,不荣而瘀——被秋老虎「咬」到者,容易出现肌肤和口鼻乾燥、眼睛乾涩、咽喉乾痒乾咳、便秘等情形,严重者甚至情志不畅、郁郁寡欢。
所以,人们在秋天还要注意补充津液,多食用粥水等物,才能将秋老虎挡之门外。以下粥方可以帮助人们补充津液。
【莲藕粥】
食材:莲藕150克,粳米80克,水适量。
做法:将莲藕切成小丁或片,粳米加适量水慢火熬透,一边煮,一边搅拌,快熟时加入莲藕。
功效:莲藕清热化痰、生津,消食止泄,滋养津液。新鲜莲藕榨汁服用也可以清肠热,用于便秘、头面口乾舌燥等情况。

还需忌悲秋
中医还认为,肺属金,与秋气相通,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此时节令人更容易触发焦虑情绪,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景况后,回想往昔,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无力之感,从而产生焦虑。
思为脾志,对境生心,过思则伤脾,脾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更易引起肺虚,加重忧郁情绪。
现代科学也认为,秋分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越来越明显,阳光不再充沛,与阳光调节相关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褪黑素分泌就会减少,人就会容易情绪低落,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
因此,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科学,都主张人们在秋季时节,把调摄精神作为养生的要务,提倡人们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多去空旷的地方走动、晒太阳。
俗话还说:女伤春士悲秋,意指男士在秋季更应注重调摄精神、调养身心。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