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的上海,她在20世纪中文文学中的地位人尽皆知。但不是很多人知道,张爱玲曾经在香港生活过,香港这座城市尤其是北角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最为人熟知的黑白旗袍
人像照摄于北角兰心照相馆
近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的上海,她在20世纪中文文学中的地位人尽皆知。但不是很多人知道,张爱玲曾经在香港生活过,香港这座城市尤其是北角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最为人熟知的黑白旗袍,人像照摄于北角兰心照相馆张爱玲曾在《对照记》提到:“1954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馆拍照。1984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前。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她在兰心照相馆拍下了现今流传最广的托腰相片(见图),同时亦为她第二次来香港居所留下一丝线索,内文提到“街角”,即住址就在附近。
“兰心照相馆”的地址是位于英皇道338号,如今已改建为商业大厦“华懋交易广场第二期”。后来据宋淇儿子宋以朗忆述,张爱玲应该是住在“兰心照相馆”附近的英皇道400多号,大家不妨去打卡留念。
张爱玲第三次来港时曾住在北角渣华街六十二号,即今日高发大厦的位置(网上图片)租住英皇道小房间专心创作
张爱玲一生来过香港三次,第一次是1939年在香港大学读书,第二次来港是1952年由上海来香港。当时她身上的钱不多,只能先住在港岛的女青年会,及后在香港美国新闻处认识时任书籍翻译项目主编宋淇(著名戏剧家宋春舫之子)及宋太邝文美(英语专家邝富灼之长女)。
宋淇于1949年4月从上海搬到香港居住,最初居于山顶宝云道的豪宅,后来家道中落,再搬到北角继园街的辉浓台。辉浓台是旧日国民政府两广盐运使陈维周身边的官员蓝荣辉与李培浓南来香港出资兴建,各取名字中的“辉”、“浓”而得名。当时宋淇在辉浓台的住宅是五房连天台,单位有四千呎,后来辉浓台再重建成六层高的唐楼。
当年,宋淇的居所由于所有房间都有人居住,张爱玲不便居于宋淇的居所,于是便托宋淇找了邻近的英皇道租住一个小房间,以方便专心创作。张爱玲住在辉浓台附近,一是方便到宋淇家作客,一是宋淇经常安排佣人下山(继园山)送饭给张爱玲。坊间有传张爱玲曾居于辉浓台,这只是误会而已。

完成《秧歌》与《赤地之恋》
两部长篇小说
后来,宋淇在1976年12月号《明报月刊》上刊登的〈私语张爱玲〉中描写张爱玲的小房间:“这间房是陈设异常简陋,最妙的是连作家必备的书桌也没有,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侧的小几上写稿。”然而,张爱玲却在此小空间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包括《秧歌》与《赤地之恋》。
据张爱玲在《连环套》记述对英皇道的印象——说主角霓喜:“没奈何,在英皇道看了一间房,地段既荒凉,兼又是与人合住,极是狭隘腌臜的去处,落到那里去,顿时低了身份,终年也见不着一个整齐上流人,再想个翻身的日子,可就难了。”看来当年北角的地段并不如今日的繁华。
及后在宋淇的帮忙下,张爱玲成为香港电影制作公司“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成为她往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经济来源。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远赴美国定居。到了1972年7月1日,张爱玲重访香港,并再次往北角暂居,当年住的地方是北角渣华街六十二号三楼,即今日的高发大厦位置。

来源:《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