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邝凯迎
葫芦在古代典籍上,有多种名称如匏、瓠、壶、壶卢及甘瓠等;并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与民间传说的人物常常同步出现。
在最早的文献提及葫芦是《诗经》,在其《邶风篇》有言曰「匏有苦叶」。而传说更早,指在周朝新婚夫妇都要行合卺之礼,指婚礼间,夫妇两人用一剖为二的匏瓜盛酒对饮;匏瓜苦,用以做饮器,喻未来生活中甘苦与共。古代郎中及药店常有悬壶济世布幡,皆挂上葫芦作为行医标志。
大吉祥寓意
葫芦,有指发音近似福禄,属于草本植物,其枝茎亦称为蔓带,与万代同音,成果形态似吉字,故有福禄万代的吉祥意寓。
民间传说描述的传奇人物,身上皆佩戴葫芦。如东汉神医华陀身上的葫芦里面是盛装药丸;又唐明皇病中梦见钟馗,吴道子按忆述绘出其貌,之后民间多仿以驱鬼避邪,他亦身系葫芦,作化凶制煞用;另原名李修之南宋高僧济公,有戏佞、惩恶及扶困济贫的神力,身上也佩上视为法宝的葫芦;南极翁寿星公,有鹤发童颜的外貌,就因为拐杖上系有一个葫芦,有谓具长寿安宁、延年益寿的力量。
也因为具有吉祥寓意,历代瓷器有不少模仿葫芦造形,作为吉祥陈设。因其藤蔓绵延,结实累累,籽粒繁多,往往视作祈求子孙万代的特征。这种瓷质葫芦瓶的烧制,一般不晚于宋元时期。宋代官窑、浙江龙泉窑不少窑址中可见葫芦瓶、及按葫芦形发展出来的执壶,元代可见圆形及六方型硕大葫芦瓶,明代亦多仿效,到清代更发展成高峰期,记载除单体外,亦有三葫芦连结一起。

吉祥陈设 兼备药食
清宫档案记载一些宫庭烧制的,包括洋彩万福万寿葫芦转心瓶成对、洋彩万福万寿葫芦瓶成对、洋彩万福万寿葫芦转旋瓶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嘉靖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堪称代表作品,乾隆皇帝的冬青釉葫芦瓶,更是清宫养心殿皇帝寝室的陈设,另雍正的天青釉葫芦瓶、乾隆的洋彩黄锦地葫芦形交泰转心瓶,更是台北故宫的吉祥名瓷。葫芦器及葫芦形瓷瓶是清一代帝后寿礼必备之物,在宫庭档案多以万福万寿寓指吉祥万代。
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而《伤寒类要》更指葫芦可医黄疸;民间传说指嫩瓜果质柔软,味淡薄如冬瓜,其汁有润肺、治肺燥咳嗽等功效,其蔓、须、叶、花、子及壳均可入药,医疗多种疾病,古代医书记载,葫芦花可制解毒之药、晒乾后食更有去水肿,及治尿路结石,蔓及须其效亦然、更可治麻疮,葫芦子可治牙病及四肢肿胀,而葫芦壳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等药效。
除比喻夫妻甘苦与共、福禄万代及长寿的吉祥寓意,作为食蔬及药疗,及「依样划葫芦」的陈设瓷器外,葫芦自体亦是一种实用物品,供食用及加工制成工艺品;有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就是指葫芦成熟前后功用各异。亦有引俗语「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来形容它。

范制工艺
古文字兼考古学者商承祚在《长沙古物见闻记》有提及楚墓出土以匏制成的乐器,出土时大部份已破碎腐烂,亦大略可见是用模子夹范制的。估计这是以葫芦工艺品的首例。这种范制方法,明代谢肇淛的《五染俎》有记载:「葫芦器名有方者,又有起突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间板夹使然,不足异也」。
以葫芦原体造成的工艺品历史有达两千年,但记录走入宫庭殿堂应自清代开始。清沈初《西清笔记》有称「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赏玩的壶卢文字笔筒,说明指乾隆的工艺品味深受其祖父康熙影响,他在位十二年也命内务府倣做,但是一直都不满意,多年后在《咏心壶卢笔筒》一诗的按语说「康熙年间有葫芦器,皆以木模夹持成形,今日司囿者亦倣为之,然大不如旧时者矣」。他更在另一题诗《恭题壶卢碗歌》曰「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园开丰泽重农圃,蔬匏尔时种于此」。指出种植葫芦的地点是丰泽园,即今北京中南海内,匏碟正是在该园种植及范制而成。
这种木模夹持成形的制作,是在葫芦幼小时纳入己制好有阴文花纹的范模中,待其成长,与范模严合,取出后即可得阳文花纹的匏器。沈初亦指「制作难度高,数千百中,仅得一二」。即成功率只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间。
赏玩的匏器
自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在其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列出四件带有赏玩文字的葫芦器,分别是「康熙赏玩」的弦纹匏碟一对、「乾隆赏玩」的八仙匏瓶及缠莲纹匏盖罐;他指出一些未见赏玩款识的小件,部份是御苑所植及贵胄府邸制作,一般称之为官模子。
这件与王世襄书中相同「乾隆赏玩」的八仙匏壸,葫芦上部份模夹成正四方形及下部份成四菱形及八个斜三角面,八仙各居上下方形及菱形之一面,上正四方有吕洞宾(背剑)、曹国舅(持拍板)、蓝釆和(吹笛)及汉钟离(捧桃);下四菱形为张果老(持渔鼓)、何仙姑(持莲蓬)、铁拐李(拐杖挂葫芦)及韩湘子(捧花篮);三角斜面内以圆寿字为饰,瓶底饰团花及「乾隆赏玩」楷书四字款。

互动流传
最为特殊之处是这两件八仙匏器在于下腹部呈立体几何造型,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乾隆玻璃胎画珐瑯八楞瓶,与其腹部造型相同,博物院研究员认为这种楞形是受西方几何学影响,存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原素。附照(两角度及底款)的与王世襄的两者器形大小不一,前者应为储存鼻烟的壶器,后者器高前者一倍,应属陈设匏尊。
鼻烟在十七世纪自中亚传入,由用药瓶盛放,及后发展成非常讲究雕镂细腻的盛具,质料包括玉石、玛瑙、瓷质、玻璃、犀角及象牙等,成为王公贵族的嗜好,并互相鉴赏盛器,以匏为鼻烟盛具,也自乾隆年间流行起来。
在十八世纪英帝国派使来华,送来一批天文、地理仪器及机械等贡品,当时乾隆皇帝在赏赐给英王物品亦包括十四件葫芦器,但是否部份属范制的,赏赐名单未见说明,但相信也是具有巧工的造物。
葫芦的寓意福禄,兼备药食、吉祥陈设及范制工艺是众多植物品类中较特别的、也许是唯一的,功用超过乾隆诗文描写葫芦所言「苦叶甘瓤祇佐餐,纵然为器乃壸樽」了,不是吗?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