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美玲
刚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了香文化器具,让我们从清宫收的书昼藏品了解中国香文化。
香港与香有密切关系,「香港」的名称来源于香文化,因香港处于亚热带地区 ,本地也出产「土沉香」 ,自古以来都是沉香的转出口港。但是由于时代变迁,与香相关的产业,例如制香﹑销售﹑用香等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消失。现趁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通过首批故宫博物院所藏借用展出的九百多件艺术文物的珍品,当中有丰富的香炉、香具、香包、香盒等的珍贵藏品中,了解香具器物和香文化跟中国传统的社会、地位、生活品味和习惯息息相关。

香与香港
明清时期用香进一步民间化,香料大多产于热带地区,两广、海南是主产区。例如国产沉香,即白木香(土沉香),在东莞大量种植,故又称为「莞香」,其中的极品称「女儿香」。明清时,东莞寮步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今属广西)的珠市并称「东粤四市」。莞香转运集散于香港岛的一个港口,「香港」因此而得名。其他的香料也在南方大量种植,由于沉香、檀香、麝香等贵重难得,所以香方中更多使用日常香料,成本低而适合日常生活。
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品了解清代宫廷香文化。
(一)首先展示明清两代香文化呈现形式——线香、盘香类香炉器具,各式熏香及其香具在生活空间中也受到清代皇室贵胄的偏爱尤其是线香、盘香类香器:炉瓶盒三事、宣铜炉、香插等- 这些器具都在宫廷不同房间:
铜炉直口,直腹,圜底,立耳,扁足。盖镂空,饰双龙捧寿纹。器表呈鳝鱼黄色,光泽内敛。外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款。根据龙纹推断,应属清代仿品。盖内烟熏痕迹清晰,显系经常使用所致。1/ 大多造型优美、材质精良、有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其审美功能已经压倒实用功能,常被组合置于书桌
2/ 香案上当做赏玩器具宝座左右几案上或床上的炕案之上,在明间、书房、卧室、净房内都有出现。
(二)另外明清两代香文化的呈现形式——熏香炉、手炉各式熏香炉-它们都有以下特式:
1/无壁孔无盖的开放式香炉,盛香燃香
2/有盖或无盖异形周身有孔洞的封闭式香熏器,贮火闷熏
3/不少是香鸭、仙鹤和
鸳鸯形态的香熏器
金鹤式香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三)其他类小型香器有 : 手炉(袖炉)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有载:「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手熏衣,作烹茶对客常谈之具。手炉造型有椭圆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多种形态,可暖手可熏衣,在清代贵胄家庭女眷中极为风行。
香港故宫藏有的熏香炉
1/ 明早期 掐丝珐瑯缠枝莲纹球式香熏
•现于香港故宫展馆五中展出
•熏香炉为球形,盖、器各呈半球状,中部以旋扣机关开合。
•炉内有三层活轴相连的同心圆环,各环轴与炉耳轴成交错十字形,无论外层球体如何滚动,悬于三环中心的炉体始终会保持水平状态,又称「悬心炉」。
•炉外表通施天蓝色珐瑯釉作地,饰各色缠枝莲共十二朵,掐丝细致,填釉饱满,色泽稳重,纹饰流畅。盖顶、炉底及口缘处均有铜鎏金钱币式透孔,用以弥散香气。
2/ 香薰鸳鸯式,一掌踏于荷叶之上,作单腿站立状。
•高20厘米,长17.3厘米
•现于香港故宫展馆五中展出
器中空,背开圆孔,上置钱币式镂空盖,香气由此及微张的口飘出。通体以红、蓝、绿、黄、白等色的珐瑯装饰羽毛。自万历朝始,仿生造型的掐丝珐瑯器开始出现,反映出珐瑯工艺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
清宫藏海棠形景泰蓝手炉香港故宫藏有的熏香炉
1/ 明早期 掐丝珐瑯缠枝莲纹球式香熏
•现于香港故宫展馆五中展出
•熏香炉为球形,盖、器各呈半球状,中部以旋扣机关开合。
•炉内有三层活轴相连的同心圆环,各环轴与炉耳轴成交错十字形,无论外层球体如何滚动,悬于三环中心的炉体始终会保持水平状态,又称「悬心炉」。
•炉外表通施天蓝色珐瑯釉作地,饰各色缠枝莲共十二朵,掐丝细致,填釉饱满,色泽稳重,纹饰流畅。盖顶、炉底及口缘处均有铜鎏金钱币式透孔,用以弥散香气。

2/ 香薰鸳鸯式,一掌踏于荷叶之上,作单腿站立状。
•高20厘米,长17.3厘米
•现于香港故宫展馆五中展出
器中空,背开圆孔,上置钱币式镂空盖,香气由此及微张的口飘出。通体以红、蓝、绿、黄、白等色的珐瑯装饰羽毛。自万历朝始,仿生造型的掐丝珐瑯器开始出现,反映出珐瑯工艺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

3/ 清乾隆款掐丝珐瑯仙鹤熏香炉
鹤直立,曲项,尖嘴,身中空,下承圆底。
鹤是宫廷中常见的陈设品,深得帝王的喜爱。鹤寓意长寿,是祥瑞的动物;鹤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德性高雅。鹤的题材常用于瓷器及工艺品的纹饰。

(四)荷包
什么是荷包?
在《楚辞》中名「帏」,在汉代名「幐」,魏晋以后名「香囊」,清以后名「香包」、「荷包」。荷包是装有香料的各种造型的随身配饰,一般都有缀流苏装饰。荷包集形式美与吉祥内涵于一身,反映当时社会审美情趣与生活理念 。荷包的习俗从唐代开始,兴盛在明清代,使用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清末古玩藏家赵汝珍说:「无论富贵贫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香囊之肆,遍于九城,庙会集市售卖者尤多。盖当时夏日如不佩带香囊,宛如衣履不齐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极为不敬。故一般人士视香囊极为重要,即下级社会人士,亦必精心购制。绣花镶嵌,极
人力之可能。富贵者尤争奇斗巧,各式各种精妙绝伦。」
明清荷包潮流
荷包是清代配饰中最常用的物品,其形状也由最初简单的口袋演变为诸如腰圆式、鸡心式等,小巧精致。工艺以质地较为耐磨、美观实用的纳纱、缎绣、绸绣等居多。后来贵族逐渐不单纯采用荷包,改以在荷包外加上外壳,为便于区分,外壳一层视为香囊,内在存香料的荷包,又称为香袋。香囊大多可以通过拉动它的盖,更换内装香料。
清 竹雕香囊
此香囊上部盖塞可以打开,内部分为两层装填香料。皇帝和大臣在祭祀时穿用的朝带、吉服带上,常常挂著多个荷包,有时多达十个。
皇帝每至年节,要依例赏以荷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初六,总管太监桂之要去各色缎小荷包二百九十六个,由乾隆帝赏赐给蒙古王贝勒、贝子、喇嘛等人,每人小荷包两个。
清 「大吉」香囊
上有提系,下缀穗子。香囊主体周边用刺绣,绣有「大吉」二字。从这些清宫藏品在各式香炉、香具的造型、纹饰和材料、体验了中国香文化是综合中国传统生活习惯、美学和艺术文化等,更具有修身养性、香药治疗等功能,也反映了中国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