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海明 童倩 喻琳超
什么是武医瑜珈
关于瑜珈
瑜珈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宗教,有著深奥的内在含义,也成为宗教人士的修行之法。古印度瑜珈学派主要有三种:身瑜珈(身)、音声瑜珈(口)、心瑜珈(意)。目前只剩下身瑜珈了,音声瑜珈(咒语)和心瑜珈(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瑜珈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详见《瑜伽师地论》)。从瑜伽祖师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提出的八支行法即可看出,瑜伽的修炼由身入门,继而入心的,「身心合一」、「心物一镜,而不散乱」、「梵我合一」正是其最高的修行境界。
瑜珈流传到北美和欧洲后,衍生出了许多不同身体体式特征的瑜珈流派,以适应不同群体及爱好者的需要和喜好。使瑜珈这一古老的东方修身修心之法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和现代元素,成为国际流行的健身之术。
其实传统的修行之术的本质和核心理念与时代是不相矛盾的,即便是宗教,其理念和修行之法也是与世间法不相矛盾的,相反还有助于世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找到一种智慧和平衡之法。
「三摩地」是《瑜伽经》「八支行法」中「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三摩地」也是佛教修行中的至高境界。人们要到达和进入这一境界,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修行的过程偏离了修行的本源和核心,必将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目标中的最高境界。
当今的瑜珈在流行中演变出的流派很多,各有其特色和被吸引的群体。近些年瑜珈在中国盛行,中华文化原本就是一个包容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度。瑜珈也在中国的流行中,也渐渐开始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和文化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融入真正的中国元素和更贴近于瑜珈修身养心的本源和核心理念呢?独具特色的「中华武医瑜伽」(以下简称「武医瑜珈」)应运而生了。
武医瑜珈
「中华武医瑜珈」并非旨在创造新的瑜伽流派,而是遵循瑜珈修行之本源理念和修行法则,寻求通往最高境界之路,即:从修行的第一步开始就认真地追求「身心合一」,「身口意三业相应」的理念和准则。同时,在修炼的方法上,引入了中国传统内功修炼中的吐纳、导引之术,以及武医健康养生调理中所依据的中医经络原理,如武术的基本功法。从而将中国武医健康养生的桩功、内功(真气运行呼吸法、易筋经等)等基本功及太极行功中的核心法则且易于习练的动作融为一体,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体式结构奉献给瑜伽爱好者。
武医瑜珈的特点与核心理念
瑜珈本身是属于一种偏于静修的锻炼模式,在当今流行的各种派别中基本上都是以体式变化的风格不同而标新立异。武医瑜珈则是以「身、口、意合一」为其核心理念,以传统武医的经典理论人体结构与运动合理性的认识为原则,科学地指导形体动作和练功方法。
身:指的是身体的动作、行为,包括体式及动作过程中全身由内而外的每一部分的细微变化;口:指的是呼吸吐纳,包括调息中的各种呼吸方式;
意:指的是配合身体动作,以及每一呼吸过程中意念的导引和变化。
武医瑜珈不苛求动作体式的高难度,其特点在于注重强调修炼的每时每刻都要做到「身、口、意的合一」,讲究肢体动作一定要符合医理、拳理,并将这种修炼模式融合乃至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在进行这三合一的修炼过程中,武医瑜珈借助了中国传统武医养生的内功与基本功及禅修中吐纳与导引对身体的引导作用,并注重人体经络的走向与作用,从而达到疏通人体经络改善人体气血和整体素质的作用。
武医瑜珈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新理念和体系。瑜珈与中国功夫养生功法的部分动作本来也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只是由于修炼的目的不同,而在要领上有所区别。故而武医瑜珈在表现形式上仍尽可能的保留了瑜珈的基本形态与风格,而融入和赋予了武医养生的内涵。这些内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武术的桩功、柔韧基本功、呼吸导引、易筋经、六字诀等养生功法、平衡体式及太极行功等。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