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ro Cheung
一级历史建筑皇都戏院于前年开始复修,为纪念戏院成立70周年,新世界发展集团发布全新皇都戏院标志。标志灵感源于保育团队搜集的文物,包括旧门票、戏桥、制服,以皇都昔日标志为蓝本,利用特别设计字体,由右至左临摹「皇都」二字,整体图案则仿照戏院标志性天台抛物线型拱桥式桁架建筑,用色以象征剧院帷幕的经典酒红色及金色为主调,寓意皇都戏院保育重启后,将传承过往辉煌娱乐文化。

全新皇都戏院标志,灵感源自保育团队搜集的文物,并参考戏院昔日标志及天台桁架建筑。前身为璇宫戏院的皇都戏院于1952年落成,位处被誉为「小上海」的北角。50至60年代时为香港演艺殿堂,不少世界顶级大师及组合都曾在此演出。至70年代,戏院曾播放不少外语和本地电影,为港人留下光影回忆。保育团队于过去两年多进行搜集文物、记录口述历史的过程中,逐渐重整出皇都戏院于50至80年代的不同面貌。
为纪念皇都戏院过往70年的璀璨,新世界发展集团于K11 MUSEA内的中菜餐厅「夜上海」,举办沉浸式歌舞晚宴《皇都之夜》,并邀请与皇都有关的旧街坊及文化界人士出席,以声、色、艺复刻其时香港的「夜总会」文化。宾客甫进场,先经过经典酒红色剧院帷幕,继而进入一幕幕昔日精彩场景,配以声、影、画及逾20件珍贵旧物包括50年代电影戏桥、多款不同旧戏票及昔日照片,由景入情见证皇都戏院的前世今生。
沉浸式歌舞晚宴《皇都之夜》,将邀请与皇都有关的人士出席,包括利昌士多东主女儿黎小姐、皇都戏院保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吴韵怡及天宝茶楼东主的后人文先生。(由左至右)爆谷是今日戏院的常见食物,旧年代戏院则以蔗汁、煨鱿鱼为象征。《皇都之夜》将蔗汁、煨鱿鱼档口搬到场内,让观众回「味」往日情怀。晚宴菜单由「夜上海」团队设计,参考50年代夜总会餐单,本地知名甜品大师Tony Wong 更亲自创作皇都「飞拱」造型的甜品,让参与者从味道中感受皇都华丽传奇。
此外,又特别邀请「香港DJ之父」Andrew Bull编排歌舞表演。他自60年代起活跃于香港娱乐圈,见证流行文化变迁。在是次活动中,Andrew率领一众本地及国际专业表演者,包括加拿大著名舞蹈家Katya Virshilas,透过音乐、舞蹈、戏剧及时装,复刻一幕幕经典场景,让宾客置身于50年代歌舞升平的璇宫戏院舞厅、 60年代中西文化交融经典金曲夜总会歌厅,到70、80年代香港辉煌的士高狂热舞池,由《给我一个吻》至《激光中》,舞者穿梭于席间,犹如一场由音乐触发的时空旅程。
不少世界级大师及组合曾于皇都戏院表演,《皇都之夜》亦以50至80年代歌舞为主题致敬。《皇都之夜》菜单将于本年12月底或之前接受公开预订,详情可留意夜上海餐厅网页及社交媒体专页。而置于餐厅门口的《皇都之夜》霓虹灯装置,则开放至11月底予公众「打卡」,一同回味昔日美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