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明霞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书籍中,关于肥胖的描述有很多,认为「膏者多气,肉者多血,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指出肥胖与气血的关系。古医文献中记载「脾主身之肌肉」、「肥人多湿痰」、「痰生于脾」、「脾无湿不生痰」,说明脾失健运而生痰湿,即「脾」脏健康失衡是导致肥胖的主因。
中医对造成肥胖症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有十分完整的理论,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
1.饮食因素
《黄帝内经》云:「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中医学认为肥胖多是嗜食膏粱厚味(即肥腻饮食)或饮食超量,营养供过于求所造成。长时间下会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蓄积体内而转化为膏脂(即脂肪)。
2.年龄因素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是指随年龄渐长身体机能普遍下降,脏腑功能失调,脾虚失运,肝郁气滞,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
3.情志因素
七情为中医之主要内在病因。情志失调容易损伤脏腑,如怒伤肝,肝失疏泄,影响脾胃气机,脾失运化;忧思伤脾,脾难以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最后皆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
4.劳逸因素
「久卧伤气」(气虚)及「久坐伤肉」。脾主肌肉,脾虚气虚,都使气机不畅,运化失职,精微聚为膏脂而肥胖。故因工作或环境关系久坐、久卧而缺少劳动或嗜卧少动,均使体能消耗明显减少,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肤而致胖。
5.先天因素
「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种先天禀赋不足而引致的肥胖是有家族遗传性的,就是中医常说的先天体质。
市面上很多去湿茶为令口味更好而加入糖,喝起来好像糖水一般。但过甜的饮料不但无助祛湿,反而令湿气加重。
有见及此,以下特别介绍两种去湿的汤水,分别针对两类的湿,就是「寒湿」及「热湿」。
食疗方:
参芪鸡丝节瓜汤 (适合寒底饮用)
材料﹕党参及黄芪各3钱、鸡胸肉半斤、节瓜半斤、调味料适量
做法﹕
1. 将药材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
2. 将鸡肉切丝,连药材入锅,加适量的水。
3. 将鸡肉煮至八成熟,再加入节瓜。
4. 待节瓜熟透后,再加盐调味 。
功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淮山薏仁赤小豆汤(适合热底饮用)
材料:淮山5钱、薏仁6钱、眉豆6钱、扁豆3钱、赤小豆6钱、陈皮2钱、瘦肉半斤、鲤鱼或鲗鱼一条无花果2粒、海盐少量。
做法:豆类要预先浸3小时,鱼先去内脏,煎香入鱼袋,瘦肉汆水;所有材料加水煲2小时
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
临床上对于湿重严重的患者,一般以内服中药为主,再配合针灸或拔罐治疗以改善水肿问题。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