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谦(香港注册中医师)
每年春节前后,传媒铺天盖地的流年运程、吉凶方位、吉祥生肖饰物等资讯,热热闹闹地播放到正月十五。这些通俗的易理应用,正是我国数千年易学流传的枝叶,上古圣人移风易俗的遗迹。
说起易学,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术数风水命理,只把它看作茶余饭后话题,说过了便忘记了,心里并不重视,甚至轻视,认为它不科学。其实,易学在我国数千年的正统教育中,是最受重视的学问,有「群经之首」的尊荣称号。
易学推源甚古,传说伏羲氏始创八卦,以代表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等八种自然环境和物象。并以「象其物宜」的方式,推演无穷。这八卦符号便以共同相类特征为基础,「以类相从」,象征代表了生活上无数的事物,成为我国上古最早的文字。乾为首、坤为腹、离为心、坎为肾······这种「象其物宜」、「以类相从」的推演模式,逐渐演变成为易学三大学问中的「象学」,对我国古医学和术数学问有深远影响。

传统易学有「象」,「理」,「数」三大范畴。易学的数,基于一阴一阳的观念。一画相连为阳爻,一画断开为阴爻,由一阳爻一阴爻开始,一层一层地重叠衍生,阳爻上加一阴爻,称为少阴;阳爻上加一阳爻,称为老阳;阴爻上加一阳爻,称为少阳;阴爻上加一阴爻,称为老阴。老阴为六、老阳为九、少阳为七、少阴为八。阳进阴退,物极则返,阴阳互变,这就是易学的「数学」,这也是我国古医学和术数学问的根基之一。
易学的「理学」,是依据对「象」、「数」的观察研究所得,形成的一种道理,逐渐演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学问。我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以至诸子百家的学问,无不根源于易学而各得其一端,因此,易「理学」的研究范畴是极广的。我国古医学当然也不例外,「内经易学」就是最具代表的。据说,已失传的「连山易」、「归藏易」,就蕴藏在「内经」当中。

我们作为现代人,看到天地间的种种事物,明白到一切事物都可找到它的特征,可得其「象」;明白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可得其「数」(例如新冠疫情的「数学模型」等);了解一切事物有其本质特征规律,可得其「理」;「象」「数」「理」在今天仍可以是我们探索宇宙的切入方向。这就是「易学」,易学有三个特点:「易简」、「变易」、「不易」,因此有「大易」的尊称。
现代人十分注重健康养生,然而又十分盲目地迷信商业宣传,以致效果不理想。我们研究中医易学,把它运用到生活上,对健康养生很有帮助。例如「象学」,肥胖的人「湿」象占多,「火」象的人多瘦。湿的日子久了会变易为「湿热」。我们观察坑渠水积太久便有臭气,便是「热」象;若是密封,更有各种毒气,足以杀人。这种毒气能燃烧的,是「火」象。「湿热」的人因具「火」象,所以又多数是睡眠质素很差的。这便是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运用于中医学所得的「理」。
我们要养生,先要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是广义的,包括工作、饮食、休息、娱乐等。最重要的是这些事项对「生命能量」的增益和损耗的影响。中医易学认为一般人:男性每八年一变,32岁健康开始走下坡;女性每七年一变,28岁后健康下滑。这就是中医易学对男女「生命能量」的「数」学了。如果我们善于观察了解自己,善于护养我们的「生命能量」,不要「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善于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令「生命能量」及时恢复。能够「持盈保泰」,当然可以健康长寿了。

老子是春秋时代伟大思想家,他的易学养生心得提醒我们要善于「得一」。因为「一」是最接近「道」的。《黄帝内经》教我们「精神内守」,疾病便伤害不了我们。内守甚么呢?就是内守这个「一」。《黄帝内经》说「独立守神」,「守神」就是「守一」,也就是说要通过「守一」而「得一」,借以护养我们的「生命能量」。「守神」的「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我们的「精神」,正是古代易学养生家说的,我们人体内功效最大、最天然的「药」了。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