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爱诗
当世界因为新冠疫情继续蔓延而烦恼之余,殊不知正酝酿著另一场世界级的传染病,根据最近各国的数据显示已累计超过一万例的猴痘病例,不禁令人忧心忡忡与恐慌。
近日欧美等多国均有猴痘感染病毒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世卫组织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定义为「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和「可能需要协调的国际应对措施」的 「非常事件」。截至目前,世卫组织一共宣布了七次PHEIC,分别为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今天宣布的猴痘疫情。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8月4日宣布猴痘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当日最新资料,美国确诊超过6600例,占全球感染25%,居全球首位,是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
猴痘是什么?与天花是近亲?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主症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导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猴痘病毒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
1958年首次发现:从研究的猴子体内分离并鉴定,当时这些猴子出现痘状传染病而得名。
自然界宿主:啮齿动物最有可能是天然宿主。松鼠、岗比亚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动物都可能感染。
传播途径: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某些交叉保护力。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之后出现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支气管炎,败毒症等。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康复。
重症与死亡:重症常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者,或者与基础健康状况、暴露于病毒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疫情病死率差异较大,近年来约为3%至6%。
WHO 提醒: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旅行时,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患病或死亡动物的肉,血液或其他部位,食用肉类必须彻底煮熟。
西医治疗猴痘:疫苗预防为主
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有效率达85%。2019年,一款基于减毒痘苗病毒研制的疫苗获批准用于预防猴痘。2022年,美国FDA批准的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猴痘。近期的猴痘病毒传播特点,各国报告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快速增加,许多感染者没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病毒可能是具有「非典型」的发病倾向。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缓解发病症状和并发症。2022年美国FDA批准的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猴痘。
《肘后备急方》中医治疗天花与猴痘的经验
人类3000年前就发现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著名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亦称《肘后救卒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西,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房疮。」 这里的「恶毒之气」,就是天花。天花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无药可治。
猴痘病毒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中医药与瘟疫的抗争史
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派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平叛。马援这一仗打了2年多,最终凯旋,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有将士们染上「虏疮」,先是和俘虏有接触的士兵发病,随后传染整个军中,引起整个东汉王朝的恐慌。发病者多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皮肤出现痘疹。后人分析,这种传染病,就是天花。
清朝时期,清朝皇室饱受天花之苦,康熙皇帝小时候就曾感染过天花。据法国传教士洪若翰记载,康熙曾向太医了解「人痘」接种术,并且咨询过相关原理。康熙亲自在宫女身上学习种痘,最终「非常成功」。于是,康熙才下令普遍推广「人痘」接种术,甚至从清朝国库拨款,来帮助民间接种。可以说,天花到了康熙时期才真正得到遏制。
中国古人又是如何预防天花呢?
古书上记载了四种种痘方法。
1.痘衣法 - 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两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著衣9-11天时出现发热则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
2.痘浆法 - 用棉花蘸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塞入被接种物件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亦较少用。
3.旱苗法 - 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7天左右发热则为种痘已成。此法因苗入刺激鼻黏膜导致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4.水苗法 - 取痘痂20-30粒研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7天左右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减轻病情。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制作疫苗,则起效的同时毒性会减弱。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天花的消灭,距离我们不过40年,但却包含著几千年来人们「战痘」的血泪史,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战疫」成果。
中医药治疗猴痘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南》),就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易感人群、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出院标准等方面作出指导。《指南》明确指示猴痘可采用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 「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可以适当配合运动或导引静坐等增强人体免疫力, 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再配合心理疏导,充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抑郁,可以有效增加抗病和康复能力。
中医应根据临床不同阶段的症候表现,而使用相对治疗方法。
1.前驱发热期:有发热、发疹、出痘等表现,多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主症:风温初起,邪客肺络。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药物:金银花,桑叶,菊花,杏仁,桑白皮,百部,蒲公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黄芩等。
功效:疏风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2.发疹初期:多用升麻葛根汤加减
主症: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乾,脉浮数。
组成:升麻、白芍、甘草,葛根,钩藤,黄芩,蒲公英,连翘,赤芍,茜草根,玄参,土茯苓,紫草等。
功效:清热解毒,解肌透疹,凉血祛湿
3.形成脓包后:多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主症:燥伤肺胃阴分证,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乾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药物:北沙参,玉竹,甘草,桑叶,麦冬,扁豆衣,天花粉,绵茵陈,茯苓,赤芍,玄参等。
功效:清肺养阴,生津润燥,健脾养胃
预防及缓解猴痘食疗方
1.清热解毒三花茶
材料:金银花10克,杭菊花10克,鸡蛋花1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5克,甘草5克,玄参10克,连翘10克,枇杷叶6克。
方法:先用清水冲洗所有材料,放入适量冷水浸泡10分钟,大火煮开后,
小火煎煮10分钟倒出,再加热水翻煎10分钟,混合分2-3次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适合: 预防及缓解各种风热病毒和发病早期者。(体质虚寒、泄泻者、孕妇及小儿不宜)
2.甘蔗马蹄生津饮
材料:红萝卜1个,白茅根(乾15克/鲜品50克),鸭梨2个(祛芯/连皮), 马蹄1斤,甘蔗1斤。
方法:先用清水冲洗所有材料,削皮切好; 放入适量清水, 大火煮开后,再小火煎煮1小时后食用。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润肺
适合:风热出疹后期伴有阴虚口乾症状者。
(体质虚寒、孕妇及小儿慎用。)备注:
备注:以上治疗方法与食疗建议纯属个人经验,如患病者请尽快咨询您的医师诊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温爱诗
当世界因为新冠疫情继续蔓延而烦恼之余,殊不知正酝酿著另一场世界级的传染病,根据最近各国的数据显示已累计超过一万例的猴痘病例,不禁令人忧心忡忡与恐慌。
近日欧美等多国均有猴痘感染病毒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世卫组织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定义为「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和「可能需要协调的国际应对措施」的 「非常事件」。截至目前,世卫组织一共宣布了七次PHEIC,分别为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今天宣布的猴痘疫情。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8月4日宣布猴痘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当日最新资料,美国确诊超过6600例,占全球感染25%,居全球首位,是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
猴痘是什么?与天花是近亲?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主症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导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猴痘病毒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
1958年首次发现:从研究的猴子体内分离并鉴定,当时这些猴子出现痘状传染病而得名。
自然界宿主:啮齿动物最有可能是天然宿主。松鼠、岗比亚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动物都可能感染。
传播途径: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某些交叉保护力。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之后出现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支气管炎,败毒症等。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康复。
重症与死亡:重症常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者,或者与基础健康状况、暴露于病毒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疫情病死率差异较大,近年来约为3%至6%。
WHO 提醒: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旅行时,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患病或死亡动物的肉,血液或其他部位,食用肉类必须彻底煮熟。
西医治疗猴痘:疫苗预防为主
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有效率达85%。2019年,一款基于减毒痘苗病毒研制的疫苗获批准用于预防猴痘。2022年,美国FDA批准的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猴痘。近期的猴痘病毒传播特点,各国报告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快速增加,许多感染者没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病毒可能是具有「非典型」的发病倾向。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缓解发病症状和并发症。2022年美国FDA批准的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猴痘。
《肘后备急方》中医治疗天花与猴痘的经验
人类3000年前就发现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著名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亦称《肘后救卒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西,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房疮。」 这里的「恶毒之气」,就是天花。天花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无药可治。
猴痘病毒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中医药与瘟疫的抗争史
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派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平叛。马援这一仗打了2年多,最终凯旋,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有将士们染上「虏疮」,先是和俘虏有接触的士兵发病,随后传染整个军中,引起整个东汉王朝的恐慌。发病者多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皮肤出现痘疹。后人分析,这种传染病,就是天花。
清朝时期,清朝皇室饱受天花之苦,康熙皇帝小时候就曾感染过天花。据法国传教士洪若翰记载,康熙曾向太医了解「人痘」接种术,并且咨询过相关原理。康熙亲自在宫女身上学习种痘,最终「非常成功」。于是,康熙才下令普遍推广「人痘」接种术,甚至从清朝国库拨款,来帮助民间接种。可以说,天花到了康熙时期才真正得到遏制。
中国古人又是如何预防天花呢?
古书上记载了四种种痘方法。
1.痘衣法 - 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两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著衣9-11天时出现发热则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
2.痘浆法 - 用棉花蘸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塞入被接种物件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亦较少用。
3.旱苗法 - 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7天左右发热则为种痘已成。此法因苗入刺激鼻黏膜导致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4.水苗法 - 取痘痂20-30粒研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7天左右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减轻病情。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制作疫苗,则起效的同时毒性会减弱。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天花的消灭,距离我们不过40年,但却包含著几千年来人们「战痘」的血泪史,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战疫」成果。
中医药治疗猴痘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南》),就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易感人群、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出院标准等方面作出指导。《指南》明确指示猴痘可采用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 「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可以适当配合运动或导引静坐等增强人体免疫力, 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再配合心理疏导,充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抑郁,可以有效增加抗病和康复能力。
中医应根据临床不同阶段的症候表现,而使用相对治疗方法。
1.前驱发热期:有发热、发疹、出痘等表现,多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主症:风温初起,邪客肺络。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药物:金银花,桑叶,菊花,杏仁,桑白皮,百部,蒲公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黄芩等。
功效:疏风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2.发疹初期:多用升麻葛根汤加减
主症: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乾,脉浮数。
组成:升麻、白芍、甘草,葛根,钩藤,黄芩,蒲公英,连翘,赤芍,茜草根,玄参,土茯苓,紫草等。
功效:清热解毒,解肌透疹,凉血祛湿
3.形成脓包后:多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主症:燥伤肺胃阴分证,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乾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药物:北沙参,玉竹,甘草,桑叶,麦冬,扁豆衣,天花粉,绵茵陈,茯苓,赤芍,玄参等。
功效:清肺养阴,生津润燥,健脾养胃
预防及缓解猴痘食疗方
1.清热解毒三花茶
材料:金银花10克,杭菊花10克,鸡蛋花1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5克,甘草5克,玄参10克,连翘10克,枇杷叶6克。
方法:先用清水冲洗所有材料,放入适量冷水浸泡10分钟,大火煮开后,
小火煎煮10分钟倒出,再加热水翻煎10分钟,混合分2-3次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适合: 预防及缓解各种风热病毒和发病早期者。(体质虚寒、泄泻者、孕妇及小儿不宜)
2.甘蔗马蹄生津饮
材料:红萝卜1个,白茅根(乾15克/鲜品50克),鸭梨2个(祛芯/连皮), 马蹄1斤,甘蔗1斤。
方法:先用清水冲洗所有材料,削皮切好; 放入适量清水, 大火煮开后,再小火煎煮1小时后食用。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润肺
适合:风热出疹后期伴有阴虚口乾症状者。
(体质虚寒、孕妇及小儿慎用。)备注:
备注:以上治疗方法与食疗建议纯属个人经验,如患病者请尽快咨询您的医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