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普通话研习社、香港教育大学校友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和普通话天地合办的“普教中”发展的新常态座谈会于11月5日在美观文化荟礼堂举行。
座谈会由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罗洁玲女士、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李子建教授及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校长主礼。
主礼嘉宾李子建教授
主礼嘉宾朱国强校长与会者包括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梁兆棠校监、大专院校语文培训专家康一桥校长、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博士、香海正觉莲社佛教正觉莲社学校彭颖老师、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先生及各界友好人士。实体与线上同步进行,合共约180人出席。
主礼嘉宾发言时均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1997年成立后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课程发展议会于千禧年把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普教中)定为长远目标后,越來越多学校以不同的形式作“普教中”的尝试,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颇见成效。随著香港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大局发展,积极推广普通话,在中小学推行“普教中”是大势所趋。
在“普教中”的实践的环节中,梁兆棠校监以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二十一年推普的丰富经验为例,指出教学语言政策坚定不移,除英文科外,所有科目均以普通话授课。
梁兆棠校监分享看法康一桥校长认为以普通话教中文,可以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感,让语文教学的四大范畴能更好地配合,而中文科里,有最适合普通话生长的条件。他补充,把普通话推广为校园的其中一种生活语言有利推广普通话,而能纯熟运用普通话是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竞争的一项必备条件。康校长总结时指出:“不做的,找个理由;要做的,想些办法。”时机成熟,该做的便须坐言起行。黄晶榕博士分析“普教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当局提出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作为远端目标是正确的,可惜推动不力,以致成效不彰。他推断香港学校推广“普教中”的挑战是欠缺学习普通话的语境;学生对普教中消极心态及教师普教中的能力有限。在推广“普教中”的同时,坚持普通话课的开拓与发展,从而夯实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而加强“普教中”的师资力量和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纳入学生的基础考核项目中,也是“普教中”的出路。
另一讲者彭颖老师以前线教师的角度分享“普教中”的经验。她指出“普教中”不仅仅在中文课上进行,在学校的点滴时光都可渗透教学。彭老师认为创造语境至关重要,透过唱歌学普通话、粤普对译、教学软件的游戏、播放科普影片、分享读后感等手段,可以让学生大胆以普通话与人沟通,促进写作能力及整体语文能力。
彭颖老师分享一线教学经验在“社会宏观需求”的环节中,邱立本先生认为不少香港人遇到别人质疑普通话不佳时,往往自嘲自己的普通话“普普通通”而蒙混过关,从不正视普通话的重要性。世界上大多地方均以普通话教中文,只有香港和澳门是粤语教中文,这是奇怪的现象。他更强调,政府高官,尤其是特首应该以身作则,在公开场合以普通话发言,上行下效,推动普通话必定相得益彰。
是次座谈会喜获香港校董学会、香港普通话专业学会及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协办。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唐中文、香港语言研究中心、知识杂志及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也响应支持。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