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宝林 (《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第七代传人) 马超 (《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第八代传人)
安宫牛黄丸,简单中的不简单,就是要对每份药料都要倾注真心实意,你糊弄病人就等于糊弄自己的灵魂。 ——摘自吴鞠通《告诫家人书》

安宫牛黄丸案例一
2002 年 5 月 10 号,香港凤凰卫视新闻节目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伦敦火车脱轨事故中全身多处重伤,陷入深度昏迷。当时医院给她诊断说好了也是植物人了。在英国伦敦当地医院经历了4次大手术,以及各种抢救手段后,刘海若仍未苏醒。6月8号下午,刘海若被送到北京宣武医院重症特护病房,她的病情十分凶险,入住第一个月内,陆续三次高烧,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出现耐药。
最后抢救小组停用所有抗生素,完全使用中药和物理降温。7月26号刘海若终于睁开了眼。据其主治医师介绍,刘海若治疗期间一共服用了7粒安宫牛黄丸,她的苏醒离不开安宫牛黄丸。
临床表明安宫牛黄丸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改善脑缺血缺氧的状态,延长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保护脑血屏障,从而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对脑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促使广泛大脑皮层神经被活化,缩短复醒时间,降低血压,减轻脑水肿,抑制脑出血后的炎症,减轻脑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缩小脑梗塞的体积。
安宫牛黄丸案例二
1984年3月,贺子珍出现了高烧、中风、肺炎、肝功能衰退等多种疾病的发作,折磨她苦不堪言。医生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帮她把体温降下来。
一接到贺子珍病重的消息,中央赶紧从北京调去了多位专家会诊,临行前还特别作出指示,要专家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挽救贺子珍的生命。此时贺珍的哥哥贺学敏一家人也赶到医院,为了减轻妹妹的痛苦,贺学敏提出让专家为其用安宫牛黄丸,服后6个小时后发烧即退了下来。
《温病条辨》
吴鞠通的三本著作包括:《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塘医案》。《温病条辨》是主要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为确定伤寒、温病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两大类疾病,在治法上,又存在著明显的差异,继承并完善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的辨证,使二者有机结合,即以三焦为经,卫气营血为纬,贯穿于各种温病诊疗过程中。吴鞠通在国子监四库馆中编修抄写的工作中十载春秋,得该力作,被称为明清医学史中温病学派的著名之作。

《条辨》模仿张仲景《伤寒论》的条文形式加上自注说明,卷首曾引入内经十九卷,卷一至卷三,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溢、温毒、暑湿、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共列 398 法,甄选 198 方,按上中下三焦,进行辨证施治,纲举目张,使人一目了然。后附杂说、解产难、解儿难三卷,告诉医家治温病,当于事出之中便似初进新烟,治伤寒自以仲景为主,参考诸家著述,书中对外感疾病中伤寒与温病的辨析十分清楚,可宗可法。如朱彬所云:「俾二千余年之晨雾,豁然一开。」
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条辨》中还为人们存留了一些疗效显著历久弥新,至今仍在使用的经典名方,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条辨》经王廷珍、朱彬等人点评,写序于嘉庆18 年(1813 年出版)。截止 1963 年150 年间,各地出版了近 70 个版本,还流传到了海外。《条辨》问世后,受到王士雄、叶子雨、郑雪堂、曹炳章等六位学者的增补、评注,中医专家路志正评价其「为历代医籍中罕见」。
吴氏医学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温病条辨》也被后世认为是温病之津梁,被列为中国医史上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吴鞠通生于江苏省淮安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丑 1761 年秀才 (《淮山肄雅录》有记载)。
吴鞠通一生悬壶,自 26 岁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云游大江南北,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彦、潘国兴、孔继荣,名医杨福堂为好友,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比较完整关于他的资料,我们只能从《温病条辨》自序中才能得知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慢性病,伤阴耗液为其重要的病理变化,概以热为阳邪耗精损液,湿热化燥,亦可消耗阴液。所以在温病患者中多见机体津液耗伤之象,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温病伤阴的特点,所以《温病条辨》中云:「保持一分正气,就保存一份津液,就有一线生机」。所以强调应重视滋阴养液、固护阴液。吴鞠通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他秉承叶天士学术思想,参以个人临床经验,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尤其以中焦脾胃领上焦带下焦,这是吴鞠通晚年的经典论述,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继叶天士、薛生白之后的又一温病学巨匠,吴师认为: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莫近者胜,近则阳,无所留恋,必脱而死,温邪伤人致病,多自上焦而中焦下焦,病变由浅而深,病势病情逐渐加重,其一般规律为始于上焦终于下焦。在此过程中,尽管疾病多变,病情复杂,往往伴有津液耗损的病机,而提出治疗温病当以救阴为精为物的基本方法。
吴鞠通常给人讲病,讲完之后,患者才能真正康复。有个 49 岁杨姓妇女,开始时肝气不舒,然后导致肋下疼痛。当时很多医家都给他开了滋阴药,所以越滋阴越不好,最后非常虚弱,饮粥汤,止一口,一听到惊动就惊厥昏倒,然后全身抽搐,类似癫痫病,病一犯就几天,然后苏醒再犯,这个病让很多医生都头疼。后请吴鞠通给她开一些疏肝理气的方子,梳理经络,患者有点效,吴鞠通又开化痰的方子,也见点效,慢慢这个病人身体开始恢复。这个时候吴鞠通要出差去其他地方,但对这位患者不放心,给她写封信开导,她回信说,您信中说的道理太好了,我每天把这封信的高声朗诵一遍,朗诵完心情就开朗了,精神也好了。现在身体特别好,阖家欢乐,这样朗诵,不光对自己对家人有好处,吴鞠通看病不仅仅是看到患者身体的疾病,甚至看到很多身体的疾病有可能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就一定要让患者改变心态,这样才能真正治病。
吴鞠通特别强调医生要兴趣广泛,才能开导患者的心情。吴鞠通也讲过,曾经为一个地方官员号脉说他月经不调,这个地方官员说你胡闹,我一男的,都不会有月经不调,边说边发怒,吴鞠通说这是治疗他情绪的一个好办法,比用柴胡疏肝散还好。吴鞠通称此法为「祝由」,他给病人讲得病的来龙去脉,给病人以疏导。

《医医病书》
吴鞠通在青年时,好友汪廷珍就曾经对他说,医非神圣不能,数十年他牢记在心,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实践,加上瘟疫流行时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生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的状况,深知庸医俗医害人不浅,所以必须为医者修规矩,于是著成《医医病书》,该书一经流传治病,一补前课,是《温病条辨》所不及,本著医治时医俗医治病的宗旨,切中时弊,为日用所不可不明的问题,认真加以深述,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中医药理学专著。

此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论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在他看来,医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神和圣,否则就不能做一个医生,所谓的神就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圣就像圣贤那样高尚的医德。如他在《时医御医论》一节中多次斥责时医眼睛死盯了一个钱字的丑陋行径。
二是论注重内科杂病的诊治,在论述中不仅侧重于杂病的诊治方法,更多是说一些应该注意的医理药理的问题。
三是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强调中医的辩证。师古而不拘于古,要博而精,尊古而不拘古。医疗方法和医疗的效果要统一,学医者既不能溺古也不能唯师,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四是论药物性能及用药之道。如在《桂枝论》一文中,他论述了桂枝的药性和功能后,写道:「若见识不到,学术不精,因误成忌,其过犹轻;若为门户起见,上灭先师,下蒙后学,其祸何堪!」既不能欺师灭祖,也不能学杂。
(文中若涉保健产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