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的深圳湾,或晴空如洗,或烟波浩淼,或细雨迷蒙,无不引人入胜。深圳湾好似一面橱窗,展示著深圳、香港这对兄弟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沉浮变迁。形象地说,当狭小的罗湖桥连上飘逸的深圳湾大桥,深港双城故事从小河时代迈入了大海时代。
文|深圳 木木
珠江是条大河,深圳河是条小河,大河与小河一起汇入伶仃洋。珠江在汇入伶仃洋处有一个形似大铲的岛屿,岛屿周边形成一个海湾,称大铲湾;深圳河入海口是大片红树林,红树林外也形成一个海湾,称深圳湾。两个海湾之间为南头半岛,岛上有古城名南头,即原新安县治所在。古城枕山面海,大铲湾在前,故又称前海;深圳湾在后,则称后海。
据知情者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原本是打算以“前后海”冠名的,但报给有关部门没有批准。如今,前海之名如雷贯耳,人们只知前海而不知大铲湾;后海却鲜为人知,人们不知后海而只知深圳湾。
不过,鼎鼎大名的深圳湾,在香港出版的地图上仍被标注为后海湾,英文则标注为Deep Bay。Deep Bay直译为“深湾”,却不是深圳湾的简称,而是指海湾的一种形态,即纵深较大而湾口收拢的海湾。类似情况,香港南区有一个深水湾,与浅水湾相对应。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参战的英舰“复仇女神”号制作《珠江口及其岛屿图》,把这片水域标注为Deep Bay。后来意大利传教士和神甫(Simeone·Voionteri)历经数年,绘制出著名的《新安县全图》,采用了这一名称。现在深圳湾香港一侧有一条沿海公路,命名亦出自Deep Bay,称“深湾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地图出版社专门编制出版了一幅纪念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图,具有一定代表性。香港与内地的分界用粗蓝色虚线表示,在深圳湾水域,深圳一侧标注的是“深圳湾”,香港一侧标注的则是“(后海湾)”。其实,在深圳市前身宝安县时期,后海除了泛指深圳湾,还特指深圳湾西北部的一个小内湾。这里原是一片荒海滩,周边有渔民居住,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因东临后海而取名后海村。从清乾隆朝开始,沙井蚝民陆续到后海湾开辟蚝田养蚝,并与对岸流浮山的蚝民合作。养蚝业的发展,引起对水体的圈占争夺,蚝民与渔民时有冲突。直到上世纪50年代,蚝民向政府申请在后海增放石头养蚝,走上向深海养蚝发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以后,成立后海大队,养蚝业与渔业作为主要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尤以养蚝业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海湾一带先后引进制衣厂、钟表厂、电子元件厂等多家企业,加之海水受到污染,养蚝业和渔业日渐式微。1988年开始对旧村进行改造,30多年来,一批居民小区和高档写字楼拔地而起,后海湾被打造成为南山区几大中心城区之一。如今,这里是深圳市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文化、商务总部为主导功能,建有商业文化发展轴、深圳湾广场、人才公园等现代化优质配套设施。高耸的“春笋塔”,流线型直插云天,被不少摄影者当作深圳的地标式建筑,置于城市风光图片的C位。整个深圳湾北岸,跨福田、南山两区,汇聚了深圳最具城市名片意义的建筑群。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商务总部基地,深圳湾豪宅区。凭藉这两个总部基地坐镇,近百家世界级总部企业入驻,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景资源,深圳湾俨然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地标。
高速发展的深圳,大规模向大海要地,始于上世纪末。从东部的盐田港到西部的宝安机场,填海造地面积迄今已超过30平方公里。其中,在深圳湾沿岸填出来的大约6.5平方公里土地,是商业价值开发最充分的区域。漫步在这片凭空生长出来的高档城区和滨海休闲带上,你很难想象出当年滩涂的模样。据说深圳大学宿舍1990年代初还是海景物业,学校里有著名的“海望楼”,上楼能够看到海,往外走几步就是海滩。课余,同学们穿过红树林,下海游泳,顺便抓点鱼虾回宿舍改善伙食。现在都成了传说,海水已远在3公里开外。深圳湾深入内陆,有三条河流注入:东为深圳河,发源于鹏城第一峰梧桐山;北为大沙河,发源于有“新安后山”之称的阳台山;南有锦田河,发源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如此“三龙入海”之势,演绎著深港双城坎坷与辉煌交织的风水流变。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孕育了深圳河口一片生态宝地。这里咸淡水融汇,滩涂面积大,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红树林生长,也适合鱼虾和生蚝养殖。北岸有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4年正式设立,1988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有米埔湿地公园,曾是村民养殖鱼虾的基围,废弃后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天堂。米埔湿地目前记录的野生动物数量超过2,050种,以鸟类为代表的动物多样性生态价值获得国际公认,1995年被《拉姆萨尔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构成中国湿地多样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深圳湾北侧建有绿道,全长15公里,东起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至蛇口海上世界,被誉为深圳最美步道。2011年建造的大运会火炬塔,矗立在深圳湾绿道的中间点上。如果天气允许,我每天上班都会从火炬塔骑自行车到红树林,再改乘地铁到单位;周末晨练,则沿相反方向从火炬塔骑到海上世界往返。沐浴深圳湾晨曦,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晨光微露的深圳湾,或晴空如洗,或烟波浩淼,或细雨迷蒙,无不引人入胜。一湾碧水,百态千姿,充满灵动的气息,同时透出几许历史的沧桑。
深圳湾山形水势,千百年来变动不大,不像前海因珠江泥沙冲积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当然,随著时代变迁,沿岸亦呈现出不同风貌。而今这湾碧水,北靠深圳湾两大总部基地,西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接河套和口岸经济带,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南岸是香港流浮山和天水围,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公寓楼和历史更久远的农家院落,显得有些陈旧。但那是一处传奇般的存在:有老码头江湖社会的神秘,有新市镇人文匮乏的悲情,有远离主城僻壤荒郊的落寞,亦有成为“北部都会区”开发热土的憧憬。
而整个深圳湾则盈盈碧波,朝晖洒落,初秋的风拂面而来,黛蓝的水面微微起伏,一片银辉中酝酿著金色的浪漫,这才是这片深港共有水域的主调。如果说香港经过“修例风波”一役来到发展的转折点上,深港双城故事也来到新的起点。从制造业合作到服务业合作,再到全方位城市合作,两个海洋城市一路前行,势将以深圳湾为中心,拓展无尽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说,当狭小的罗湖桥连上飘逸的深圳湾大桥,深港双城故事从小河时代迈入了大海时代。香港方面,继上届政府破天荒提出北部都会区计划以后,本届政府甫一就职,新任特首李家超就致电广东省及深圳市主要负责人,表明要共同努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把合作推向更高台阶。立法会则在新政府就职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分别提出香港对接深圳前海合作区和口岸经济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议员议案。香港各界迫切希望加快向北发展、推进港深合作的愿望,跃然纸上。
香港各界的迫切愿望,得到了深圳的积极回应。各级政府及相关社会团体、智库组织和企业主体,纷纷展开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启动合作项目。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化深港合作专题深聊会”在前海举行。会议由深圳市政协组织,十余位来自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及香港立法会的代表,以及深圳市发改委、大湾区办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覆盖政界、学界、商界,围绕进一步推进深港合作问题展开了三个多小时的线上线下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深港双城再次迎来了合作发展的黄金期。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不仅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整个国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联通全世界,两个城市的合作与发展牵动著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大格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它们需要提供动能,带领大湾区向前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空前大扩容,河套和深港口岸经济带开发方兴未艾,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形成相互呼应之势,风生水起之局。
海天之间,以“深港西部通道”著称的深圳湾大桥穿云破雾而来,踏浪御波,把辽阔的海湾变成了内陆湖。长桥一头连著流浮山天水围,一头连著大南山蛇口港,见证日新月异的深港双城故事,见证新时代新征程的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有道是:
千古沧桑入碧波
一桥飞渡出山阿
同心共筑青云路
不负双城故事多
(作者系国家机关高级研究员,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晨光微露的深圳湾,或晴空如洗,或烟波浩淼,或细雨迷蒙,无不引人入胜。深圳湾好似一面橱窗,展示著深圳、香港这对兄弟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沉浮变迁。形象地说,当狭小的罗湖桥连上飘逸的深圳湾大桥,深港双城故事从小河时代迈入了大海时代。
文|深圳 木木
珠江是条大河,深圳河是条小河,大河与小河一起汇入伶仃洋。珠江在汇入伶仃洋处有一个形似大铲的岛屿,岛屿周边形成一个海湾,称大铲湾;深圳河入海口是大片红树林,红树林外也形成一个海湾,称深圳湾。两个海湾之间为南头半岛,岛上有古城名南头,即原新安县治所在。古城枕山面海,大铲湾在前,故又称前海;深圳湾在后,则称后海。
据知情者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原本是打算以“前后海”冠名的,但报给有关部门没有批准。如今,前海之名如雷贯耳,人们只知前海而不知大铲湾;后海却鲜为人知,人们不知后海而只知深圳湾。
不过,鼎鼎大名的深圳湾,在香港出版的地图上仍被标注为后海湾,英文则标注为Deep Bay。Deep Bay直译为“深湾”,却不是深圳湾的简称,而是指海湾的一种形态,即纵深较大而湾口收拢的海湾。类似情况,香港南区有一个深水湾,与浅水湾相对应。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参战的英舰“复仇女神”号制作《珠江口及其岛屿图》,把这片水域标注为Deep Bay。后来意大利传教士和神甫(Simeone·Voionteri)历经数年,绘制出著名的《新安县全图》,采用了这一名称。现在深圳湾香港一侧有一条沿海公路,命名亦出自Deep Bay,称“深湾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地图出版社专门编制出版了一幅纪念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图,具有一定代表性。香港与内地的分界用粗蓝色虚线表示,在深圳湾水域,深圳一侧标注的是“深圳湾”,香港一侧标注的则是“(后海湾)”。其实,在深圳市前身宝安县时期,后海除了泛指深圳湾,还特指深圳湾西北部的一个小内湾。这里原是一片荒海滩,周边有渔民居住,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因东临后海而取名后海村。从清乾隆朝开始,沙井蚝民陆续到后海湾开辟蚝田养蚝,并与对岸流浮山的蚝民合作。养蚝业的发展,引起对水体的圈占争夺,蚝民与渔民时有冲突。直到上世纪50年代,蚝民向政府申请在后海增放石头养蚝,走上向深海养蚝发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以后,成立后海大队,养蚝业与渔业作为主要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尤以养蚝业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海湾一带先后引进制衣厂、钟表厂、电子元件厂等多家企业,加之海水受到污染,养蚝业和渔业日渐式微。1988年开始对旧村进行改造,30多年来,一批居民小区和高档写字楼拔地而起,后海湾被打造成为南山区几大中心城区之一。如今,这里是深圳市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文化、商务总部为主导功能,建有商业文化发展轴、深圳湾广场、人才公园等现代化优质配套设施。高耸的“春笋塔”,流线型直插云天,被不少摄影者当作深圳的地标式建筑,置于城市风光图片的C位。整个深圳湾北岸,跨福田、南山两区,汇聚了深圳最具城市名片意义的建筑群。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商务总部基地,深圳湾豪宅区。凭藉这两个总部基地坐镇,近百家世界级总部企业入驻,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景资源,深圳湾俨然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地标。
高速发展的深圳,大规模向大海要地,始于上世纪末。从东部的盐田港到西部的宝安机场,填海造地面积迄今已超过30平方公里。其中,在深圳湾沿岸填出来的大约6.5平方公里土地,是商业价值开发最充分的区域。漫步在这片凭空生长出来的高档城区和滨海休闲带上,你很难想象出当年滩涂的模样。据说深圳大学宿舍1990年代初还是海景物业,学校里有著名的“海望楼”,上楼能够看到海,往外走几步就是海滩。课余,同学们穿过红树林,下海游泳,顺便抓点鱼虾回宿舍改善伙食。现在都成了传说,海水已远在3公里开外。深圳湾深入内陆,有三条河流注入:东为深圳河,发源于鹏城第一峰梧桐山;北为大沙河,发源于有“新安后山”之称的阳台山;南有锦田河,发源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如此“三龙入海”之势,演绎著深港双城坎坷与辉煌交织的风水流变。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孕育了深圳河口一片生态宝地。这里咸淡水融汇,滩涂面积大,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红树林生长,也适合鱼虾和生蚝养殖。北岸有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4年正式设立,1988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有米埔湿地公园,曾是村民养殖鱼虾的基围,废弃后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天堂。米埔湿地目前记录的野生动物数量超过2,050种,以鸟类为代表的动物多样性生态价值获得国际公认,1995年被《拉姆萨尔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构成中国湿地多样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深圳湾北侧建有绿道,全长15公里,东起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至蛇口海上世界,被誉为深圳最美步道。2011年建造的大运会火炬塔,矗立在深圳湾绿道的中间点上。如果天气允许,我每天上班都会从火炬塔骑自行车到红树林,再改乘地铁到单位;周末晨练,则沿相反方向从火炬塔骑到海上世界往返。沐浴深圳湾晨曦,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晨光微露的深圳湾,或晴空如洗,或烟波浩淼,或细雨迷蒙,无不引人入胜。一湾碧水,百态千姿,充满灵动的气息,同时透出几许历史的沧桑。
深圳湾山形水势,千百年来变动不大,不像前海因珠江泥沙冲积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当然,随著时代变迁,沿岸亦呈现出不同风貌。而今这湾碧水,北靠深圳湾两大总部基地,西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接河套和口岸经济带,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南岸是香港流浮山和天水围,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公寓楼和历史更久远的农家院落,显得有些陈旧。但那是一处传奇般的存在:有老码头江湖社会的神秘,有新市镇人文匮乏的悲情,有远离主城僻壤荒郊的落寞,亦有成为“北部都会区”开发热土的憧憬。
而整个深圳湾则盈盈碧波,朝晖洒落,初秋的风拂面而来,黛蓝的水面微微起伏,一片银辉中酝酿著金色的浪漫,这才是这片深港共有水域的主调。如果说香港经过“修例风波”一役来到发展的转折点上,深港双城故事也来到新的起点。从制造业合作到服务业合作,再到全方位城市合作,两个海洋城市一路前行,势将以深圳湾为中心,拓展无尽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说,当狭小的罗湖桥连上飘逸的深圳湾大桥,深港双城故事从小河时代迈入了大海时代。香港方面,继上届政府破天荒提出北部都会区计划以后,本届政府甫一就职,新任特首李家超就致电广东省及深圳市主要负责人,表明要共同努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把合作推向更高台阶。立法会则在新政府就职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分别提出香港对接深圳前海合作区和口岸经济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议员议案。香港各界迫切希望加快向北发展、推进港深合作的愿望,跃然纸上。
香港各界的迫切愿望,得到了深圳的积极回应。各级政府及相关社会团体、智库组织和企业主体,纷纷展开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启动合作项目。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化深港合作专题深聊会”在前海举行。会议由深圳市政协组织,十余位来自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及香港立法会的代表,以及深圳市发改委、大湾区办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覆盖政界、学界、商界,围绕进一步推进深港合作问题展开了三个多小时的线上线下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深港双城再次迎来了合作发展的黄金期。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不仅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整个国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联通全世界,两个城市的合作与发展牵动著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大格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它们需要提供动能,带领大湾区向前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空前大扩容,河套和深港口岸经济带开发方兴未艾,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形成相互呼应之势,风生水起之局。
海天之间,以“深港西部通道”著称的深圳湾大桥穿云破雾而来,踏浪御波,把辽阔的海湾变成了内陆湖。长桥一头连著流浮山天水围,一头连著大南山蛇口港,见证日新月异的深港双城故事,见证新时代新征程的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有道是:
千古沧桑入碧波
一桥飞渡出山阿
同心共筑青云路
不负双城故事多
(作者系国家机关高级研究员,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