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是香港第一间公营美术馆。近年,艺术馆进行了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于2019年11月30日重新开放。香港艺术馆的珍贵馆藏,分别以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外销艺术和现代及香港艺术为四大核心。透过丰富多元的藏品及不一样的策展手法,香港艺术馆重新定位,反映香港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地位,致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涵养。
文|香港艺术馆总馆长 莫家咏
进行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
香港艺术馆展现全新面貌
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今年正式踏入60周年。走过逾半世纪,从最初落户维港对岸的香港大会堂,到后来进驻尖沙咀现址,其间经历了两次改头换面的大型工程。第一次无疑是由中环迁址到尖沙咀,成为香港文化中心大型文化设施的一部分。新馆的展览空间比昔日大会堂美术博物馆增加十倍,让我们得以长足发展,与香港同步迈进。规模扩大后的艺术馆标志著新的时代来临,我们著手举办更多展览,展示珍贵馆藏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瑰宝,同时也策划更多巡回展览,尽显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和环球汇点的地位。近年,艺术馆再次变身,进行了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2019年项目圆满竣工,新馆于同年11月30日重新开放。整个项目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辖下建筑署负责推行,目标是藉著划时代的建筑特色,为艺术馆塑造独特鲜明的形象。全新的玻璃幕墙设计更见通透感、更型格,让艺术馆成为尖沙咀海旁光彩溢目的地标。大楼原有的墙身瓦盖上特别设计的构件,波浪形状充满动感,突显艺术馆迎临维港的优美特色。扩建后的艺术馆展览空间大幅增加约四成,原来的天台上方更增建一个楼层,西面则新增楼高两层的新翼大楼。现时全馆的展厅由七个增至十二个,两个新展厅的楼底亦较高,分别达五米及九米,可容纳较大型的艺术品,更可举办各类当代艺术展览,鼓励香港艺术家大胆尝试,以全新的角度创作。踏出馆外,艺术广场及艺术走廊让艺术跨越建筑界限走到户外,为艺术馆周围带来新气象,提升文化氛围。
这次大变身时间来得刚好,配合我们踏出重要的一步——让成立了60年的艺术馆重新定位。过去十年间,艺术生态不断演进,西九文化区的新博物馆相继落成,本地艺术市场亦蓬勃发展。艺术馆随著时代前行,不仅要更新实体外观,还要由内而外进行变革。我们掌握时机更新了品牌和形象设计,向艺术馆的历史致敬,与此同时前瞻各种新机遇。我们亦反思和加强艺术馆的DNA。艺术馆作为香港第一间公营美术馆,在策展上,我们比照古今、中西、本地以至国际,演绎极具香港特色、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艺术馆的珍贵馆藏,分别以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外销艺术和现代及香港艺术为四大核心。我们透过丰富多元的藏品及不一样的策展手法为艺术馆重新定位,演绎我们写有香港特色的DNA,从中反映香港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地位,致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涵养。我们以香港视点开创崭新角度欣赏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观念,透过提供观赏和诠释艺术的另类视角推动新思维,比照传统与现代,让艺术连结生活。为庆祝艺术馆迎来6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度我们特别推出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借以向观众展现艺术馆的全新面貌。
善用艺术科技和平台
革新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
革新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一改传统艺术普遍予普罗大众过时、不贴近生活、仅适合小圈子欣赏的印象。我们也积极研究善用艺术科技和平台鼓励年青一代参与,致力营造与传统博物馆不一样的趣味体验,从而确立香港艺术馆的全新定位及策展优势,为观众提供与别不同的博物馆体验。
就以“想识.赏析中国山水画”展览为例,我们利用艺术科技展示中国山水画名家的秘技,广开门路让观众进入传统艺术的世界。观众可打破二维格式的框架,通过多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和互动式数码体验,以别开生面的方式欣赏传统中国山水画,希望借此消除大众,尤其年青一代认为传统艺术高不可攀的观念。
中国文物方面,“#物色——馆藏文物的色彩美学”展览引领观众展开一趟奇妙的旅程。由五位来自古代的色彩达人(KOLs)探游文物深广的色彩世界,聚焦研究单色器物的色彩涵义,并重新发掘色彩的奥秘与魅力。展厅每区各有一种主题颜色,挑选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与传统文物并列展出,让色彩联系古今,既促使大家持续探讨色彩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亦呼应我们演绎“多元万象”的新品牌讯息。
外销艺术方面,“广州购物志——18至19世纪外销艺术”的观众可沿著互动式购物大街缅怀昔日广州购物天堂的风貌。我们特别建造了“购物城”,展出反映中西贸易蓬勃时期的外销艺术品和画作,让观众展开橱窗购物之旅,沿途欣赏19世纪的外销艺术珍品。
香港艺术厅重新开放
梳理和叙述香港艺术发展的脉络
艺术馆于扩建后重开,其中一个瞩目亮点是二楼香港艺术厅重新开放。该展厅彰显我们致力透过一系列以研究为基础的专题展览,梳理和叙述香港艺术发展的脉络。
目前正举行的“汉字城韵——书法中的诗舞画乐”,引领观众悠游于诗、舞、画、乐之中,探索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欣赏由书法启迪灵感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独辟蹊径,舍弃展示中国书法的传统模式,荟萃来自不同范畴的创意艺术家,成就精彩多元的崭新观展体验,尽显中国书法的独特美学。
艺术馆希望与艺坛及学界共同研究及演绎香港艺术,因此经常邀请客席策展人合作,提供独特的策展意念,呼应和配合以香港艺术为主题的年度项目。我们在五楼新空间举办客席策展系列展览,分享馆方与特邀策展人合作研究的成果,从多角度看香港当代艺术,让它大放异彩。今年9月,我们配合上述书法展览推出与本地设计师刘小康联合策展的“字由人——汉字创意集”,回顾汉字的历史和分析当中的美学,包括街头艺术、民间艺术、文人墨作、书法及当代艺术,探索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
展望将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与各艺术界别的联系,投入更多资源,以发掘更多关于香港艺术的历史,注入新能量、开启新思路及创造新体验,积极推动香港当代艺术发展。
每年举办精选四大馆藏展览
履行作为香港人的艺术馆的使命
艺术馆另一个创新的策展方针是每年举办精选四大馆藏的展览,如“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2019 —— 2020年)及“不是时装店!”(2021年)均获得空前成功,大受观众欢迎。现在我们每年均会在别馆新翼举办这类“品牌”展览,以这个翻新后全馆最大的两层展厅作据点,一站式清晰响亮地表述艺术馆的DNA及全新定位。
2022年,我们推出品牌展览“行行重行行”,介绍四大馆藏中多位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与其鲜为人知的作品,从中探讨他们艺术生涯中的转捩点,并继续呼应60周年馆庆主题“焦点以外.更多故事”,在四大馆藏中发掘更多往往被忽略的故事。为履行我们作为香港人的艺术馆的使命,所有品牌展览均会展出一些香港艺术家的当代作品。今年,我们透过展览的首席艺术家蔡剑虹,邀请七位香港当代艺术家创作不同艺术媒体的作品,呈现人生中的经历和转变。为志60周年馆庆,我们将强化艺术馆DNA的概念伸延至大堂,委约香港本地艺术家吴子昆创作一组专为场地特定构思的实验性多感官艺术装置《语外观内》,呈现从艺术馆四大馆藏衍生出来的视像故事。这组互动式装置可让观众透过触控屏幕自选馆藏精选的照片,利用新科技创作新的视像故事,打破传统欣赏艺术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框架下细赏艺术馆四大馆藏。
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博单位联系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此外,艺术馆鲜明的策展方针也令国际项目生色不少。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博单位联系,广泛拓展新的伙伴关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艺术馆自重新定位以来,每个大型国际展览均加入特别的香港艺术元素。今年我们很高兴为观众带来卡波迪蒙特博物馆首次来港举办的展览——“走进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珍藏展”,是香港近年来最盛大的巴洛克艺术展览,当中共有40件首度在香港展出的珍贵艺术品。我们亦注入香港视点,邀请三位本地艺术家周俊辉、伍韶劲和missquai透过不同创作媒体回应巴洛克大师的作品,让观众享受贯古通今的艺术体验。展览亦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潘明伦教授担任音乐总监,为作品设计巴洛克音乐及声音景观,让艺术欣赏体验添上听觉元素。
除了安排海外殿堂级展览来港,我们亦全力推动文化交流和述说香港的艺术故事,未来将会开展更多计划,计划与海外的伙伴博物馆举行由香港艺术馆策划的展览,同时把握机遇在教育及研究领域加强双方合作,借此拓展和巩固与国际同侪的关系,在区域以至全球范围展现香港的艺术及文化遗产,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过去60年,香港艺术馆不遗余力地实践使命,保护香港珍贵的文化遗产。翻新后的艺术馆换上崭新形象,也获得不少殊荣,但我们的使命始终不变,只是革新了手法。我们的宗旨是拥抱传统和发掘新机遇。我们秉承中国艺术的精髓,细诉中西艺术的相遇与相容。我们展示香港艺术,与此同时亦述说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故事。我们期望以新的角度欣赏传统,让艺术融入你我的生活。我们以香港视点演绎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与观众一同踏上独特的艺术旅程。香港艺术馆以丰硕的香港收藏配合独特的香港策展手法,述说最动人的香港艺术故事,成为最恰如其份的香港文化代言人。
(本文图片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标题为编者所拟,文章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是香港第一间公营美术馆。近年,艺术馆进行了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于2019年11月30日重新开放。香港艺术馆的珍贵馆藏,分别以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外销艺术和现代及香港艺术为四大核心。透过丰富多元的藏品及不一样的策展手法,香港艺术馆重新定位,反映香港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地位,致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涵养。
文|香港艺术馆总馆长 莫家咏
进行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
香港艺术馆展现全新面貌
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今年正式踏入60周年。走过逾半世纪,从最初落户维港对岸的香港大会堂,到后来进驻尖沙咀现址,其间经历了两次改头换面的大型工程。第一次无疑是由中环迁址到尖沙咀,成为香港文化中心大型文化设施的一部分。新馆的展览空间比昔日大会堂美术博物馆增加十倍,让我们得以长足发展,与香港同步迈进。规模扩大后的艺术馆标志著新的时代来临,我们著手举办更多展览,展示珍贵馆藏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瑰宝,同时也策划更多巡回展览,尽显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和环球汇点的地位。近年,艺术馆再次变身,进行了庞大的翻新及扩建工程。2019年项目圆满竣工,新馆于同年11月30日重新开放。整个项目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辖下建筑署负责推行,目标是藉著划时代的建筑特色,为艺术馆塑造独特鲜明的形象。全新的玻璃幕墙设计更见通透感、更型格,让艺术馆成为尖沙咀海旁光彩溢目的地标。大楼原有的墙身瓦盖上特别设计的构件,波浪形状充满动感,突显艺术馆迎临维港的优美特色。扩建后的艺术馆展览空间大幅增加约四成,原来的天台上方更增建一个楼层,西面则新增楼高两层的新翼大楼。现时全馆的展厅由七个增至十二个,两个新展厅的楼底亦较高,分别达五米及九米,可容纳较大型的艺术品,更可举办各类当代艺术展览,鼓励香港艺术家大胆尝试,以全新的角度创作。踏出馆外,艺术广场及艺术走廊让艺术跨越建筑界限走到户外,为艺术馆周围带来新气象,提升文化氛围。
这次大变身时间来得刚好,配合我们踏出重要的一步——让成立了60年的艺术馆重新定位。过去十年间,艺术生态不断演进,西九文化区的新博物馆相继落成,本地艺术市场亦蓬勃发展。艺术馆随著时代前行,不仅要更新实体外观,还要由内而外进行变革。我们掌握时机更新了品牌和形象设计,向艺术馆的历史致敬,与此同时前瞻各种新机遇。我们亦反思和加强艺术馆的DNA。艺术馆作为香港第一间公营美术馆,在策展上,我们比照古今、中西、本地以至国际,演绎极具香港特色、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艺术馆的珍贵馆藏,分别以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外销艺术和现代及香港艺术为四大核心。我们透过丰富多元的藏品及不一样的策展手法为艺术馆重新定位,演绎我们写有香港特色的DNA,从中反映香港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地位,致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涵养。我们以香港视点开创崭新角度欣赏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观念,透过提供观赏和诠释艺术的另类视角推动新思维,比照传统与现代,让艺术连结生活。为庆祝艺术馆迎来6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度我们特别推出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借以向观众展现艺术馆的全新面貌。
善用艺术科技和平台
革新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
革新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一改传统艺术普遍予普罗大众过时、不贴近生活、仅适合小圈子欣赏的印象。我们也积极研究善用艺术科技和平台鼓励年青一代参与,致力营造与传统博物馆不一样的趣味体验,从而确立香港艺术馆的全新定位及策展优势,为观众提供与别不同的博物馆体验。
就以“想识.赏析中国山水画”展览为例,我们利用艺术科技展示中国山水画名家的秘技,广开门路让观众进入传统艺术的世界。观众可打破二维格式的框架,通过多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和互动式数码体验,以别开生面的方式欣赏传统中国山水画,希望借此消除大众,尤其年青一代认为传统艺术高不可攀的观念。
中国文物方面,“#物色——馆藏文物的色彩美学”展览引领观众展开一趟奇妙的旅程。由五位来自古代的色彩达人(KOLs)探游文物深广的色彩世界,聚焦研究单色器物的色彩涵义,并重新发掘色彩的奥秘与魅力。展厅每区各有一种主题颜色,挑选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与传统文物并列展出,让色彩联系古今,既促使大家持续探讨色彩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亦呼应我们演绎“多元万象”的新品牌讯息。
外销艺术方面,“广州购物志——18至19世纪外销艺术”的观众可沿著互动式购物大街缅怀昔日广州购物天堂的风貌。我们特别建造了“购物城”,展出反映中西贸易蓬勃时期的外销艺术品和画作,让观众展开橱窗购物之旅,沿途欣赏19世纪的外销艺术珍品。
香港艺术厅重新开放
梳理和叙述香港艺术发展的脉络
艺术馆于扩建后重开,其中一个瞩目亮点是二楼香港艺术厅重新开放。该展厅彰显我们致力透过一系列以研究为基础的专题展览,梳理和叙述香港艺术发展的脉络。
目前正举行的“汉字城韵——书法中的诗舞画乐”,引领观众悠游于诗、舞、画、乐之中,探索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欣赏由书法启迪灵感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独辟蹊径,舍弃展示中国书法的传统模式,荟萃来自不同范畴的创意艺术家,成就精彩多元的崭新观展体验,尽显中国书法的独特美学。
艺术馆希望与艺坛及学界共同研究及演绎香港艺术,因此经常邀请客席策展人合作,提供独特的策展意念,呼应和配合以香港艺术为主题的年度项目。我们在五楼新空间举办客席策展系列展览,分享馆方与特邀策展人合作研究的成果,从多角度看香港当代艺术,让它大放异彩。今年9月,我们配合上述书法展览推出与本地设计师刘小康联合策展的“字由人——汉字创意集”,回顾汉字的历史和分析当中的美学,包括街头艺术、民间艺术、文人墨作、书法及当代艺术,探索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
展望将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与各艺术界别的联系,投入更多资源,以发掘更多关于香港艺术的历史,注入新能量、开启新思路及创造新体验,积极推动香港当代艺术发展。
每年举办精选四大馆藏展览
履行作为香港人的艺术馆的使命
艺术馆另一个创新的策展方针是每年举办精选四大馆藏的展览,如“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2019 —— 2020年)及“不是时装店!”(2021年)均获得空前成功,大受观众欢迎。现在我们每年均会在别馆新翼举办这类“品牌”展览,以这个翻新后全馆最大的两层展厅作据点,一站式清晰响亮地表述艺术馆的DNA及全新定位。
2022年,我们推出品牌展览“行行重行行”,介绍四大馆藏中多位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与其鲜为人知的作品,从中探讨他们艺术生涯中的转捩点,并继续呼应60周年馆庆主题“焦点以外.更多故事”,在四大馆藏中发掘更多往往被忽略的故事。为履行我们作为香港人的艺术馆的使命,所有品牌展览均会展出一些香港艺术家的当代作品。今年,我们透过展览的首席艺术家蔡剑虹,邀请七位香港当代艺术家创作不同艺术媒体的作品,呈现人生中的经历和转变。为志60周年馆庆,我们将强化艺术馆DNA的概念伸延至大堂,委约香港本地艺术家吴子昆创作一组专为场地特定构思的实验性多感官艺术装置《语外观内》,呈现从艺术馆四大馆藏衍生出来的视像故事。这组互动式装置可让观众透过触控屏幕自选馆藏精选的照片,利用新科技创作新的视像故事,打破传统欣赏艺术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框架下细赏艺术馆四大馆藏。
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博单位联系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此外,艺术馆鲜明的策展方针也令国际项目生色不少。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博单位联系,广泛拓展新的伙伴关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艺术馆自重新定位以来,每个大型国际展览均加入特别的香港艺术元素。今年我们很高兴为观众带来卡波迪蒙特博物馆首次来港举办的展览——“走进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珍藏展”,是香港近年来最盛大的巴洛克艺术展览,当中共有40件首度在香港展出的珍贵艺术品。我们亦注入香港视点,邀请三位本地艺术家周俊辉、伍韶劲和missquai透过不同创作媒体回应巴洛克大师的作品,让观众享受贯古通今的艺术体验。展览亦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潘明伦教授担任音乐总监,为作品设计巴洛克音乐及声音景观,让艺术欣赏体验添上听觉元素。
除了安排海外殿堂级展览来港,我们亦全力推动文化交流和述说香港的艺术故事,未来将会开展更多计划,计划与海外的伙伴博物馆举行由香港艺术馆策划的展览,同时把握机遇在教育及研究领域加强双方合作,借此拓展和巩固与国际同侪的关系,在区域以至全球范围展现香港的艺术及文化遗产,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过去60年,香港艺术馆不遗余力地实践使命,保护香港珍贵的文化遗产。翻新后的艺术馆换上崭新形象,也获得不少殊荣,但我们的使命始终不变,只是革新了手法。我们的宗旨是拥抱传统和发掘新机遇。我们秉承中国艺术的精髓,细诉中西艺术的相遇与相容。我们展示香港艺术,与此同时亦述说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故事。我们期望以新的角度欣赏传统,让艺术融入你我的生活。我们以香港视点演绎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与观众一同踏上独特的艺术旅程。香港艺术馆以丰硕的香港收藏配合独特的香港策展手法,述说最动人的香港艺术故事,成为最恰如其份的香港文化代言人。
(本文图片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标题为编者所拟,文章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