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的论述,蕴含著深刻的价值逻辑、行动逻辑和历史逻辑,构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我们认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景性框架,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指南针、路线图和时间表。
文|北京 李建伟 赵峥
围绕“重要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国家现代化,不仅依赖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还应该有基本的文明价值逻辑。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党情、国情、民情、世情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价值的现代化发展方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根本历史经验,更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价值目标和宗旨性质,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把握了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胸怀天下、相容并包的现代化,尊重人类文明进程中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点,将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向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现代化的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没有完全一致的范本和范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脚踏实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强调把现代化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把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不断以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式现代化由符合中国特色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组成,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风范。
报告所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涵盖我国大国形态的基本判断、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凝结著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发展价值的科学判断和清晰认识,传导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可以看到,在一个拥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空间、超大人口数量的超大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缺乏先例可循。而通过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一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进程,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全球价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文化衰退、生态破坏、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摒弃和超越,其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形成了兼具普世价值和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不仅属于中国人民,更造福世界人民,具有属于全人类进步的文明价值。
围绕“本质要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的关联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为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更加充分发挥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优化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著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发展经济的著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统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不同文明相互融合、交流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围绕“战略安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为我们从历史的维度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发展方向与时间坐标。
一方面,“战略安排”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回顾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和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从党的百年奋斗进程来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面向未来,“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实基础、发展特征等做出的战略性、前瞻性规划设计,将为持续、动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另一方面,“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信心和理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战略安排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准;在基础和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到第12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生福祉、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战略安排”提供了强大的信心。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其规律性,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设计与目标设定,也不能一蹴而就、脱离现实,而需要有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这体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冷静与理性,也提醒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充分估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加主动地防范风险,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
(作者李建伟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赵峥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的论述,蕴含著深刻的价值逻辑、行动逻辑和历史逻辑,构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我们认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景性框架,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指南针、路线图和时间表。
文|北京 李建伟 赵峥
围绕“重要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国家现代化,不仅依赖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还应该有基本的文明价值逻辑。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党情、国情、民情、世情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价值的现代化发展方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根本历史经验,更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价值目标和宗旨性质,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把握了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胸怀天下、相容并包的现代化,尊重人类文明进程中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点,将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向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现代化的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没有完全一致的范本和范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脚踏实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强调把现代化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把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不断以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式现代化由符合中国特色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组成,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风范。
报告所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涵盖我国大国形态的基本判断、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凝结著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发展价值的科学判断和清晰认识,传导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可以看到,在一个拥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空间、超大人口数量的超大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缺乏先例可循。而通过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一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进程,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全球价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文化衰退、生态破坏、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摒弃和超越,其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形成了兼具普世价值和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不仅属于中国人民,更造福世界人民,具有属于全人类进步的文明价值。
围绕“本质要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的关联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为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更加充分发挥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优化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著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发展经济的著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统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不同文明相互融合、交流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围绕“战略安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为我们从历史的维度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发展方向与时间坐标。
一方面,“战略安排”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回顾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和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从党的百年奋斗进程来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面向未来,“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实基础、发展特征等做出的战略性、前瞻性规划设计,将为持续、动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另一方面,“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信心和理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战略安排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准;在基础和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到第12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生福祉、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战略安排”提供了强大的信心。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其规律性,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设计与目标设定,也不能一蹴而就、脱离现实,而需要有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这体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冷静与理性,也提醒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充分估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加主动地防范风险,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
(作者李建伟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赵峥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