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罗富中 I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硕士
香港在国际仲裁方面具有传统优势,是世界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本文研究展望香港如何利用好仲裁优势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2022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支持香港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习主席的讲话为香港的商业和法律活动进行了历史回顾、描绘了未来图景,而这段论述中的6个要点均与国际仲裁业不谋而合: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优异的营商环境造就了大量商事活动,普通法制度使国际当事人更倾向于在香港解决商事争议;「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主要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也早已是中央的关注重点。
香港在国际仲裁方面具有传统优势,是世界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适逢香港回归25周年,时处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恰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研究展望香港如何利用好仲裁优势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国际仲裁中心的香港
仲裁是世界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是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当事人自行选定的仲裁地对后续的适用法律、仲裁程序、法院承认与执行裁决、法院撤销裁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具有私人性、自治性、非强制性,一个地区被频繁选做仲裁地,表明它具备支持仲裁的法律、公正且高素质的司法机构、频密的国际经济活动、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等综合实力。作为备受欢迎的国际仲裁中心,香港早已彰显了它的强大实力。
国际著名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是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与美国伟凯律所每3年联合发布,深受国际仲裁业界关注和认可的系统性调查。比较最近10年内发布的3份报告,在全球90多个备选席位中,2021年最受欢迎仲裁地的前三位分别是伦敦、新加坡、香港,其中香港的受认可度高达50%;而2018年调查中,香港以28%的受认可度排名第四;2015年的调查中,香港以22%的被选取率排名第三。从数据上看,香港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之一。无论是「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还是被美西方掀起的舆论战和经济制裁,都没能阻挡香港行进的脚步,香港国际仲裁地位日益攀升。香港仲裁逆势上扬,在2021年成为全球第三受欢迎的仲裁地,说明世界对香港的法律司法有信心、对香港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信心、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位有信心。
二、香港国际仲裁优势的再发挥
作为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的国际仲裁业务近3年来一直保持稳健增长势头,成功抵御了社会动荡、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攻击抹黑,巩固了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环境的信心。同时,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对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香港能够从多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
如前所述,国际仲裁业是对一个地区商业和法律等综合实力的反映,国际仲裁业发达的地区通常经济繁荣、法治昌明、社会稳定。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之后,随著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实施、2021年选举制度的修订完善,部分美西方国家政客一再发动舆论战歪曲事实、唱衰香港的司法公正和营商环境,妄图「以港遏华」。然而,香港仲裁业的统计数据有力回击了这些言论。2020年,港仲共收到318件仲裁案件,是之前10年以来最高;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的半年内(2020年7月到12月)港仲接收了182件新案件,相较于2019年同比增长了39%。而2021年,港仲受理案件数量更是达到514件,当事人来自41个国家或地区,争议总金额达到70亿美元。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香港的国际仲裁地位不可撼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对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的稳定、对「爱国者治港」落实下香港经济的繁荣充满期待。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成果受到全球认可,空穴来风的言论在事实和数据面前不攻自破。因此,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宣传部门可以利用好香港国际仲裁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讲好香港故事,反驳不实言论,巩固国际信心。
(二)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而我国的国际仲裁业发展,面临著法律陈旧、司法脱节、律师匮乏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企业「走进来」,与我国的法治实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符。2022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仲裁法的修订」协商议政。会上指出,现行仲裁法受案范围较窄、仲裁机构性质定位不明确、仲裁员相关规定不完善、司法支持保障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与国际仲裁规则衔接不充分。2022年4月,司法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工商联、中国贸促会等6部委印发《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的中国涉外仲裁人才。
针对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的上述要求,语言相通、地理相连、血脉相融的香港可以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第一,在修订仲裁法过程中,香港律政司可以组织香港乃至全球著名的国际仲裁专家来到内地,围绕具体条款展开讨论、提供修法意见。第二,在研讨新仲裁法的具体条款时,我国专家在借鉴联合国贸法会《示范法》的法律设计时,有必要关注香港《仲裁条例》对《示范法》植入过程和所作修改,以及根据最新国际趋势修订《仲裁条例》的立法和修法史。第三,在设计规制涉外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条文时,立法者有必要了解包括港仲在内多家在境内设有办事机构的境外仲裁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充分沟通、听取意见、严密论证。第四,在优化司法加强支持和监督环境时,我国法院可以组织前往香港司法机构交流,汇编香港法院作出的关键裁判,并研讨我国适合采用的裁判模式,并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化,消除司法适用混乱的局面。第五,在衔接国际仲裁规则时,中国仲裁机构需要充分借鉴港仲、新仲、国际商会仲裁院等著名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以期实现商事仲裁规则和法律习惯的统一,消除外国企业在内地解决争议的心理障碍、提升仲裁效率。第六,在培养中国涉外仲裁人才时,中国高校可以聘请香港仲裁专家为客座教授,提供全面、专业、前沿的国际仲裁教育,如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曾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主任,香港执业大律师也曾在北京大学教授国际仲裁课程;同时,中国高校还可以与香港高校共建国际仲裁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熟稔中国民商事实体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的法律人才。
(三)助力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联合仲裁机制
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属于「西学东渐」的典例,中国对国际仲裁的语言、文化、制度、实践仍显陌生,对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造成了一定障碍。根据研究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核心制度如自裁管辖权原则、禁诉令等制度基本由西方国家特别是普通法国家实践发展而来,法律、仲裁规则、配套规则和国际指南通常沿袭西方传统,中国对这些核心制度的理解和应对仍待加强。第二,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仍以西方国家居多,伦敦、巴黎、日内瓦仍是常年雄踞世界前五的仲裁中心,许多国际公司在格式合同中将其设为默认仲裁地。第三,中国当事人由于不熟悉西方文化及法律理念,常陷入举证上的不利境地,甚至使仲裁员对当事人和证人产生误解和偏见。第四,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都以《示范法》和《纽约公约》为本国仲裁法的依托,各国的仲裁法律已具备高度协调性,而中国仲裁法对其衔接仍显不足。
中办、国办在2018年6月印发《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指出「鼓励国内仲裁机构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仲裁员,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当事人提供优质仲裁法律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研究者多强调尊重意思自治原则、构建支持仲裁的司法环境,或依赖贸仲、北仲等内地仲裁机构建立「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联合仲裁机制,忽视了香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和香港特区政府在2018年3月签署的《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第26条指出,支持香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香港作为国际仲裁中心和中国唯一的普通法辖区,深刻掌握西方法律话语体系、深度理解西方法律文化、受到西方法律业界高度认可,对于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需要利用好香港的仲裁资源,充分发挥香港《仲裁条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衔接、香港具备国际仲裁中心地位、香港仲裁从业者受到世界认可的优势与传统,推动港仲、贸仲一同牵头与外国仲裁机构构建联合仲裁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在格式合同中将香港作为仲裁地,以期尽快推动机制形成、并获得更大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结语
香港回归25周年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有了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香港现今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以期早日顺利实现习主席提出的「4点希望」。在我国的发展中,香港还将继续发挥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和窗口作用,在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功能,而香港享誉世界的仲裁业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仲裁业界而言,在支持香港稳固自身的国际仲裁中心地位的同时,利用好香港仲裁业的发展巩固国际社会信心、发展内地的国际仲裁业、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新课题。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9-10月号第34-37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罗富中 I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硕士
香港在国际仲裁方面具有传统优势,是世界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本文研究展望香港如何利用好仲裁优势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2022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支持香港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习主席的讲话为香港的商业和法律活动进行了历史回顾、描绘了未来图景,而这段论述中的6个要点均与国际仲裁业不谋而合: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优异的营商环境造就了大量商事活动,普通法制度使国际当事人更倾向于在香港解决商事争议;「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主要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也早已是中央的关注重点。
香港在国际仲裁方面具有传统优势,是世界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适逢香港回归25周年,时处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恰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研究展望香港如何利用好仲裁优势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国际仲裁中心的香港
仲裁是世界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是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当事人自行选定的仲裁地对后续的适用法律、仲裁程序、法院承认与执行裁决、法院撤销裁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具有私人性、自治性、非强制性,一个地区被频繁选做仲裁地,表明它具备支持仲裁的法律、公正且高素质的司法机构、频密的国际经济活动、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等综合实力。作为备受欢迎的国际仲裁中心,香港早已彰显了它的强大实力。
国际著名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是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与美国伟凯律所每3年联合发布,深受国际仲裁业界关注和认可的系统性调查。比较最近10年内发布的3份报告,在全球90多个备选席位中,2021年最受欢迎仲裁地的前三位分别是伦敦、新加坡、香港,其中香港的受认可度高达50%;而2018年调查中,香港以28%的受认可度排名第四;2015年的调查中,香港以22%的被选取率排名第三。从数据上看,香港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仲裁中心之一。无论是「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还是被美西方掀起的舆论战和经济制裁,都没能阻挡香港行进的脚步,香港国际仲裁地位日益攀升。香港仲裁逆势上扬,在2021年成为全球第三受欢迎的仲裁地,说明世界对香港的法律司法有信心、对香港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信心、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位有信心。
二、香港国际仲裁优势的再发挥
作为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的国际仲裁业务近3年来一直保持稳健增长势头,成功抵御了社会动荡、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攻击抹黑,巩固了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环境的信心。同时,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对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香港能够从多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巩固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和商业的信心
如前所述,国际仲裁业是对一个地区商业和法律等综合实力的反映,国际仲裁业发达的地区通常经济繁荣、法治昌明、社会稳定。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之后,随著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实施、2021年选举制度的修订完善,部分美西方国家政客一再发动舆论战歪曲事实、唱衰香港的司法公正和营商环境,妄图「以港遏华」。然而,香港仲裁业的统计数据有力回击了这些言论。2020年,港仲共收到318件仲裁案件,是之前10年以来最高;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的半年内(2020年7月到12月)港仲接收了182件新案件,相较于2019年同比增长了39%。而2021年,港仲受理案件数量更是达到514件,当事人来自41个国家或地区,争议总金额达到70亿美元。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香港的国际仲裁地位不可撼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对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的稳定、对「爱国者治港」落实下香港经济的繁荣充满期待。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成果受到全球认可,空穴来风的言论在事实和数据面前不攻自破。因此,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宣传部门可以利用好香港国际仲裁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讲好香港故事,反驳不实言论,巩固国际信心。
(二)反哺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而我国的国际仲裁业发展,面临著法律陈旧、司法脱节、律师匮乏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企业「走进来」,与我国的法治实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符。2022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仲裁法的修订」协商议政。会上指出,现行仲裁法受案范围较窄、仲裁机构性质定位不明确、仲裁员相关规定不完善、司法支持保障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与国际仲裁规则衔接不充分。2022年4月,司法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工商联、中国贸促会等6部委印发《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的中国涉外仲裁人才。
针对内地国际仲裁业发展的上述要求,语言相通、地理相连、血脉相融的香港可以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第一,在修订仲裁法过程中,香港律政司可以组织香港乃至全球著名的国际仲裁专家来到内地,围绕具体条款展开讨论、提供修法意见。第二,在研讨新仲裁法的具体条款时,我国专家在借鉴联合国贸法会《示范法》的法律设计时,有必要关注香港《仲裁条例》对《示范法》植入过程和所作修改,以及根据最新国际趋势修订《仲裁条例》的立法和修法史。第三,在设计规制涉外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条文时,立法者有必要了解包括港仲在内多家在境内设有办事机构的境外仲裁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充分沟通、听取意见、严密论证。第四,在优化司法加强支持和监督环境时,我国法院可以组织前往香港司法机构交流,汇编香港法院作出的关键裁判,并研讨我国适合采用的裁判模式,并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化,消除司法适用混乱的局面。第五,在衔接国际仲裁规则时,中国仲裁机构需要充分借鉴港仲、新仲、国际商会仲裁院等著名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以期实现商事仲裁规则和法律习惯的统一,消除外国企业在内地解决争议的心理障碍、提升仲裁效率。第六,在培养中国涉外仲裁人才时,中国高校可以聘请香港仲裁专家为客座教授,提供全面、专业、前沿的国际仲裁教育,如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曾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主任,香港执业大律师也曾在北京大学教授国际仲裁课程;同时,中国高校还可以与香港高校共建国际仲裁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熟稔中国民商事实体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的法律人才。
(三)助力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联合仲裁机制
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属于「西学东渐」的典例,中国对国际仲裁的语言、文化、制度、实践仍显陌生,对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造成了一定障碍。根据研究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核心制度如自裁管辖权原则、禁诉令等制度基本由西方国家特别是普通法国家实践发展而来,法律、仲裁规则、配套规则和国际指南通常沿袭西方传统,中国对这些核心制度的理解和应对仍待加强。第二,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仍以西方国家居多,伦敦、巴黎、日内瓦仍是常年雄踞世界前五的仲裁中心,许多国际公司在格式合同中将其设为默认仲裁地。第三,中国当事人由于不熟悉西方文化及法律理念,常陷入举证上的不利境地,甚至使仲裁员对当事人和证人产生误解和偏见。第四,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都以《示范法》和《纽约公约》为本国仲裁法的依托,各国的仲裁法律已具备高度协调性,而中国仲裁法对其衔接仍显不足。
中办、国办在2018年6月印发《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指出「鼓励国内仲裁机构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仲裁员,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当事人提供优质仲裁法律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研究者多强调尊重意思自治原则、构建支持仲裁的司法环境,或依赖贸仲、北仲等内地仲裁机构建立「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联合仲裁机制,忽视了香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和香港特区政府在2018年3月签署的《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第26条指出,支持香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香港作为国际仲裁中心和中国唯一的普通法辖区,深刻掌握西方法律话语体系、深度理解西方法律文化、受到西方法律业界高度认可,对于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需要利用好香港的仲裁资源,充分发挥香港《仲裁条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衔接、香港具备国际仲裁中心地位、香港仲裁从业者受到世界认可的优势与传统,推动港仲、贸仲一同牵头与外国仲裁机构构建联合仲裁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在格式合同中将香港作为仲裁地,以期尽快推动机制形成、并获得更大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结语
香港回归25周年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有了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香港现今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以期早日顺利实现习主席提出的「4点希望」。在我国的发展中,香港还将继续发挥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和窗口作用,在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功能,而香港享誉世界的仲裁业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仲裁业界而言,在支持香港稳固自身的国际仲裁中心地位的同时,利用好香港仲裁业的发展巩固国际社会信心、发展内地的国际仲裁业、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新课题。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9-10月号第34-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