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报道:中国最美小镇之一的清溪,位于深莞惠半小时经济圈,是东莞东南部九镇之一。在东莞“双万”新时代,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总目标中,清溪镇借鉴科技园区开发运营的“深圳标准”和“深圳模式”,主动承接深圳外溢产业资源,再出发,通过对旧工业区的连片改造,承接莞深产业发展规划和对接先进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制定一年、三年、五年目标”,打造深莞融合发展样板,打造“科技清溪”先行。
清溪与深圳融入,招商引资是先行,拓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
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引爆点”
清溪借东莞市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的重大契机,大力培育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引爆点”,发挥好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打造成为东莞东南临深片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节点,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发展平台。
清溪已规划统筹青湖、银山两大产业片区合共4700亩的旧厂房和闲置用地,由清溪控股集团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开发建设“大湾区 清溪科技生态城项目,该项目的先行启动区“青湖湾科创中心”占地面积14.4湾平方米,投资32亿元,计划2023年6月建成。清溪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力合双清创新基地”,已基本建成一期并部分投产,已引进40家高科技企业,其中20家为深圳外溢企业,均为行业龙头或重点企业。清溪与中建国际投资集团合作共建国际山湖生态企业城。
一年目标——争取2022年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80家。2021年,清溪镇共有25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亿元(人民币,下同),R&D经费支出12.89亿元,排名市第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04%,排名市第2,仅次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三年目标——到2025年,镇GDP达到450亿元、向500亿元冲刺,争取成为东莞市5个以上500亿镇街的先行发展序列。
五年目标——未来五年,新引进培育300万元以上项目至少2350宗,其中核心产业领域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3到5家,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规上企业增长至1,000家以上。
五年再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加速器5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占比42%以上,力争先进制造业占比达44%、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37%以上。
清溪坚持制造业立镇不动摇,精准把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的新风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当前,清溪共有工业企业8,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642家,规上工业总产值972亿元。

融合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基础
在大湾区城市腹地,清溪像东莞东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立足湾区视野、对标深圳标准,全面优化城市格局功能,随着从莞、博深等多条高速陆续建成通车,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联通建设得到质的飞跃,清溪打造大湾区核心城市相适应的内畅外通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得到进一步彰显,与深圳、惠州、东莞主城联系亦更加紧密,特别是与深圳实现了快速对接。
清溪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20多条“外联内畅”道路,进一步融入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建成了26条内畅道路、5条外联道路,打通了8条“断头路”;新型农业公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清溪遍地开花,在大力实施“万里碧道”,以及“缤纷鹿城、五彩清溪”工程,完成了52个精致街头小景、6个口袋公园改造工程。
清溪不止于目标规划,对打造东莞深度融合样板,还在于细分载体,对标优势资源,坚定执行莞深协同发展产业的清溪版图,主动与深圳龙头企业共建新兴产业合作园区,与深圳龙华、龙岗等地区建立两地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和产业合作基地。
清溪引入深圳前海梧桐并购搭建投融资合作平台,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大力推进IPO上市工作,推动镇内2家企业进入第15批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目前,镇内共有3家境内上市企业、7家后备上市企业,还有4家企业获评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9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清溪引入深圳简单管理学院,实施清溪“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目前已完成对35家企业的简单管理业绩增长微咨询项目,这35家企业2020年完成产值为102.81亿元,2021年产值为119.64亿元,同比增长33.7%。
清溪正展开新一轮产业规划,且在光电通讯、仓储物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先后吸引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投控、中建国际、立讯精密、奋达科技、影儿时尚、信濠光电等180多家深圳企事业单位落户,协议投资额460多亿元。
在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清溪制定新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地图,面向深圳等地开展多元化招商,精准走访链主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力争今年引进协议投资116亿元,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3宗、特大产业项目1宗。
对标东莞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清溪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以及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基础,发挥科研合作的聚力增效作用,主动参与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探索建设深圳、松山湖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从而打造“生态大镇”“文化大镇”“产业大镇”,建设“融合先锋、智美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