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rocheung
今天是孔子诞辰2573年。据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那他们两位见过面吗?
答案是:见过,一共见过三次。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老子还在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而孔子正值壮年。这次会面,孔子原本想的是向老子学习一些礼制方面的知识,结果老子却跟他讲了很多礼制制度以外的东西。
具体说了些甚么呢?《孔子的故事》这本小书来告诉我。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了,便给他们俩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老子这时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院院长。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乾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捧着,送给老子。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因此,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和热情有余,但是还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彷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在精神上要更加丰富,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已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老子恰好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至于老子,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样的积极和热情,好像缺少朝气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凑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种宝贵的东西了。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饶有意义的一页。
位于山东青岛的老子像孔子向老子请教很多事情,甚至就是孔子熟悉的礼数,老子比他懂的更多。例如出丧时逢见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时不避战争对不对,战争时应把已死国王的牌位带着还是不带等等,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向孔子提出明确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这样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送行,并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时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时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性,否则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像孔子深深地玩味老子的叮嘱,懐着感激的心情离开洛阳。孔子回到鲁国,见到自己的弟子,还不住地讃美老子说:「鸟,我知道牠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牠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牠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牠,牠爱云里来就云里来,牠爱风里去就风里去,牠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孔子的故事》作者:李长之出版社:香港三联出版日期:2019年6月本文转自香港三联微信公众号,获香港三联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