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中央批准:谭铁牛同志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胡金波同志不再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是我国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是虹膜识别、步态识别等模式识别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一些重要的国计民生领域。
或许很多人对谭铁牛并不熟悉,但在业内,他是有著超强科研能力的院士科学家。

今年8月第26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开幕,会议决定将今年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颁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以表彰他在模式识别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这是该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北美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学者。获得这项殊荣的谭铁牛,是一位怎样的中国科学家?
1985年,21岁的谭铁牛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研究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深造,并于1986年和1989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他又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
然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没有让谭铁牛放弃回国的心愿。从出国的那一天起,谭铁牛就想著一定要回到国内。
“我的成长靠的是国家培养”,谭铁牛想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家和人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拿出大量经费送他出国深造,“难道我就这样过下去?”
1996年,中科院发布了一则招聘从事模式识别研究科研人员的信息,谭铁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1998年,谭铁牛放弃了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和家人一起回到了阔别13年的祖国。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回国后不久,谭铁牛便担任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此也开始了新的科研人生。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监控等。
谭铁牛意识到,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虹膜识别技术非常重要。他认为,作为一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
和谭铁牛共事过的同事们都说,他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
回国伊始,谭铁牛就带领团队建设生物特征数据库,并提出数据库向国内外开放共享。他的思路是,要与国际同行多交流、合作,这样也能帮助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发展核心技术。
如今,实践证明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
前瞻的部署和研究,带来了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春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谭铁牛在虹膜图像获取方面完成4大跨越: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实现了从单目到双目的图像获取;实现了由近及远的图像获取;实现了从固定到移动状态的图像获取。
如今,不仅诸多煤矿使用虹膜识别技术,而且基于谭铁牛团队核心技术的中国第一款量产虹膜识别手机也已问世。

此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个用户使用谭铁牛团队建立的生物特征数据库,这也成为国际上共享规模最大、模态最多(包括人脸、虹膜、指纹、步态、笔迹、静脉等)的数据库,使我国在国际测试标准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
回国20余载,谭铁牛愈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他曾表示:“回国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中国的发展与我刚回国时已不能同日而语,我很欣慰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为之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