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依江
刘小康介绍「字绘中国」团队和香港设计及创意产业总会合作,将汉字与多元绘画结合,展现香港风情的作品。
俞俏(左)、莫家咏(中)及刘小康讲述展览故事。
陈育强担任展览顾问。香港艺术馆二楼早前开放了关于书法艺术的展览「汉字城韵——书法中的诗舞画乐」,在众多古今书法家作品中,观众得以触达中国书法的美感与玄妙。近日,新展览「字由人——汉字创意集」在艺术馆五楼开幕。据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和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及香港艺术)俞俏介绍,该展主题亦是围绕「汉字」,与二楼展览遥相呼应,但区别在于它是从呈现汉字在日常生活、商业及艺术创作上的应用,以及亚洲的当代汉字创意,令观众感受汉字及书法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觉得自己看不明传统书法艺术?或许你可尝试以这个侧面视角来了解和欣赏一下。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香港的汉字 汉字的社会」、「民间的玩意 文人的创意」、「艺术中的汉字 汉字中的艺术」以及「回到生活 书法归零」,从不同面向展示汉字之美。今次展览由香港艺术馆与本地设计师刘小康联合策展,并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客席教授陈育强担任展览顾问,展出了逾百组来自香港艺术馆、私人藏家及机构收藏的展品。策展人刘小康多年来着迷于汉字线条、结构的美感,亦认为汉字的使用背后藏着深厚的民间智慧。
汉字除了功能性还有艺术美
刘小康虽然从事设计行业,他谈及自己对于汉字多年来充满情意结,源于中学时代曾看过一张将文字放大的海报:「所有的笔画、线条尽在眼前,那种布局、结构和力度的美感给了我很大冲击——原来汉字是这样美的。」在多年从业生涯中,他也试过与本港多位书法家合作,力求将汉字美感带入现代设计中。
虽然日常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我们也如此依赖汉字的表意功能,但它除功能性外的艺术之美,往往被大家忽视。刘小康笑言:「可能如果你不认识汉字,反而更能感受到它线条中的美感。」他讲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虽然电脑字普及,但其实好看的电脑字体不多,要生成新的字体字库,还是离不开要回归传统书法。不过他也认为,传统书法的美学观始终没有停止影响现在的字体设计师。「传统书法艺术正在『回归』,而且『回归』得很快。」刘小康希望,今次的展览可以令年轻一代香港人看见我们最为熟悉的汉字背后蕴藏的美。
不止文人书法 民间亦有智慧
街道、唐楼、招牌、霓虹灯,构成了香港特有的充满汉字的空间景观。「这是很独特的现象,在世界其他地方都见不到。」刘小康也谈起自己年少时对水果档、蔬菜档店主手写字的观察,印象尤深:「那种字体没有名字,通常笔画『肥硕』,吸人眼球,我感到那字体背后凝结着深厚的民间智慧。」书法中的民间智慧,亦是刘小康将展览命名为「字由人」的原因,意指「字的创意是来自人」:「仓颉造字是一种说法,但许多研究都表示汉字的出现和使用其实结合了很多人的创意,这里的『人』,不仅包括文人、艺术家,还有很多普通人。」
在今次展览中,除了展出文人手书,亦有不少展现民间智慧的作品,在这之中也可以看到香港汉字运用和字体发展的独特脉络:有英华书院创造的、被誉为19世纪最完整的中文铅活字「香港体」,有香港人最为熟悉、至今街道仍俯拾皆是的李汉港楷、北魏体、九龙楷书体,或是源自19世纪来华传教士研发的中文铅活字「香港字」……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本地街头书法家卓少衡及黎一鸣的卡片手稿,这两位活跃于1960至1980年代的书法家,曾在大埔道及基隆街经营书法档,为有需要的客人代书写和设计卡片,直至后来电脑印刷技术普及,手写卡片行业随之式微。今次展览展出了不少两位书法家的卡片作品,字体娟秀、设计整洁得体,而又因要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每一张都富有变化,体现了两位民间书法家的经验与功力,值得细赏。
展览:「字由人——汉字创意集」
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1月26日
地点: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香港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