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就任已逾两个月,行政长官李家超竞选之时就提出“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市民期盼早日见到结果,对新一届政府的期望值很高。
当然,两个月出结果是不现实的,但凡事要看变化、看趋势,只要变化的方向与人们的期待契合,希望就在前方。
笔者观察新一届政府两个月来的表现,有三个关键词跃入眼帘:破局,贴地,沟通力。
关键词一:破局
有市民曾感叹:“通关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疫情爆发两年多来,香港与内地隔绝,骨肉分离,咫尺天涯,令人唏嘘不已!
李家超在上届政府任政务司司长时,就一直负责洽谈通关之事,久久为功,终于有了结果。
本月1日在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深圳市会谈结束后,李家超通过记者会告诉市民,“逆向隔离”方案获得了广东省的支持,也就是赴内地人士均在香港隔离,然后通过闭环管理信道进入深圳,这样就符合内地“7+3”的防疫政策。
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解决此事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两个字:破局。由于香港与内地的防疫政策不同,通关洽谈长期陷入僵局。
一方面,香港居民对进入内地“被隔离”、且隔离期限较长,心理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深圳的防疫压力很大,坚持严格的防疫措施不能松,香港第五波疫情外溢深圳,就曾引发疫情扩散,深圳整个城市曾“静默”7天,不仅使其经济遭受到巨大损失,还波及内地产业链的运转,成本实在太大了!
变“僵局”为“破局”,背后是李家超和特区政府团队思维方式的突破。既然关口不能少,能不能关口前移?两地仅隔一条深圳河,具备这个条件,共识就此形成。
目前,河套地区已作为隔离点正在做凖备,大量的后续工作,李家超也交给了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跟进。
其实,“破局”之举,不仅仅表现在通关上,最近,粤港双方同意设立13个粤港合作专班,包括北部都会区、南沙方案、青年创业就业实习等事项。
“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口号喊了很久,但“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一次,粤港双方著手建立合作机制,这也是一个突破。
关键词二:贴地
如果说“通关难”涉及的群体是小众,那么,疫情之下的困顿,涉及的则是大众。打工仔揾食艰难,或失业、或减薪;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或倒闭结业、或苦苦支撑。
在推出了几轮纾困计划之后,库房“存粮”并不丰盈。怎样把“一分钱掰成八瓣”用?财爷陈茂波走街坊、访店铺、跑商场,做足了功课,最终推出了颇具香港特色的“电子消费券”计划。
把“券”派给港人,用“券”购买港货。既为市民纾困,又为商家纾困;用“电子券”,还有利于推广香港的网上消费。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波叔和特区政府一下子拉近了与香港居民的距离。
在市民心目中有很高威望的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两个月来,几乎一天也没有休假过。马上要临近中秋节了,他前天利用周日假期,带领纪律部队官员探访观塘㓥房户。他走进一户只有100多呎的居民家里,很耐心的了解基层居民的心意,鼓励小朋友好好读书。
他说,每次探访基层㓥房家庭,都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每次鞭策及提醒自己,作为特区政府官员,要时时贴近社会、努力改善基层市民生活。“武官”给人的印象是硬朗的一面,而他基层访民让人看到侠骨柔情的一面。
下个月,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将要出炉。这份报告重点关注什么?特区政府加大了“听民声”的份量,安排的基层咨询意见会多达三十多场,听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阶层所关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负责联络各个政府部门,互相协调,分工合作,落实到各个街区。
这些事情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两个字:贴地。香港的治理长期沿用“精英治港”,这固然有许多好处,但其弊端恰恰在于“贴地”不够。经常问政于民,及时回应市民关切,贴地制定施政策略,政府在市民中的认同度就有希望渐渐提升起来。
关键词三:沟通力
新一届政府班子就任至今,还有几件事情给人们留下了较深印象:7月4日,李家超团队上任后首个工作日,与深圳市达成共识,深圳每天增加入境港人名额700个,并另行安排8类“人文关怀通关名额”;7月13日,李家超率部分特区政府官员赴立法会,与议员举行前厅交流会;8月12日起,李家超宣布香港实行“3+4”方案,即从台湾地区及海外抵港人士的强制隔离安排,改为3天酒店隔离加4天居家医学监测。
这些事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三个字:沟通力。与深圳的沟通,促成了入境名额增加;与立法会的沟通,旨在加强双方的配合;“3+4”方案隔离方案的实施,则是采纳了工商界人士的建议,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可以看出,李家超特别注重沟通,以沟通得到中央、内地和香港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办得圆满。
其实,沟通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一些政府官员不重视沟通能力建设,吃了不少亏。
2018年深港高铁“一地两检”、2019年“修例”方案、2020年全民核酸检测都曾被误解。看看过去这些事情,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功课做得不够,令各种解读版本流传民间,闹出了不小的风波,政府处处被动,时时挨骂。
也许是汲取上届政府的教训,在提升沟通能力方面,李家超早有考虑。有人称政府班子“武官”出身的人士多,李家超、邓炳强、曾国卫均是纪律部队出身。却少有人看到媒体人也多。政府司局长的“政治助理”这个职位竟然有8位是媒体人,另有多位官员具有媒体从业履历。
依笔者看来,“武官”执行力强,办事效率高,“强”、“硬”、“快”的办事风格,会造成磕磕碰碰的麻烦。大批媒体人进入政府,既懂得政府的运作,也懂得如何与公众沟通,可以令政府推出的举措得到公众理解和支持,“文”与“武”搭配,“做”与“说”衔接,可以把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到新境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阐述“爱国者治港”时提出“五个善于”的标凖,其中有:“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
“破局”、“贴地”、“沟通力”三个关键词恰恰与之对应。由此可见,李家超率领的新一届政府领悟到了“爱国者治港”的深刻内涵。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屠海鸣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