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面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部署。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过程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文|本刊记者 冯琳

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
黄河横跨我国三级阶梯台地,在与巴颜喀拉山、贺兰山、阴山、秦岭、太行、嵩山、泰山等山脉的不断碰撞中,塑造了我国北方地理的基本格局。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内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目前,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8万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76处,登记博物馆1,325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678处。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好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可以有效支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可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部署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多年来,黄河流域在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石窟寺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水平不高,让文物活起来方法不多,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融入当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效益发挥等方面尚不充分,难以形成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效支撑。
在此背景下,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施计划和具体行动指南,也是对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的细化落实。通过编制实施《规划》,系统谋划工作思路举措,与各部门达成广泛共识,通过资源调查全面认定黄河文物,以考古研究厘清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实施一批影响力重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出一批高水平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内涵,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我国将进一步摸清黄河文物“家底”
出台《规划》是我国首次将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为规划对象,因而备受文物行业和社会关注。《规划》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使命任务,统筹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在此基础上,《规划》对“十四五”直至2050年黄河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根据《规划》,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我国将进一步摸清黄河文物的“家底”。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至2025年,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新核定公布5,000处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到30%以上。与此同时,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广泛运用地理信息、测绘、三维影像等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采集黄河文物的属性信息,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至2035年,黄河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动态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河套平原、黄土高原,以容纳百川之势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往昔岁月虽如奔涌的滔滔河水不可追,然其所留存的农业水利、城池村落、科技器乐、诗书礼仪等等璀璨丰富的文化与文物遗迹仍在,需要今人倍加保护以绵延后世。
因此,《规划》提出在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实施对黄河文物的系统性保护。一是强化黄河文物资源管理。推动沿黄各省区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公布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监管平台。
二是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加强黄河流域古遗址、古墓葬综合性保护利用,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加强长城重要点段保护维修展示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黄河流域石窟寺保护水平,加大黄河流域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保护传承城市文脉。
三是促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聚焦黄河流域土遗址、石窟寺和木结构建筑等重要文物在本体保护、现状监测、风险识别、灾害风险管理、游客管理及预防性保护技术创新等重大课题,形成科研成果并推广应用。推进重要石窟寺壁画、造像、摩崖石刻、刻经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创新平台建设。
四是持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加强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建立重要的古墓葬、石窟寺、田野石刻、古建筑构件以及重要文博单位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防控能力。从严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文物等犯罪行为。推动地方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试点实施文物防灾减灾示范工程。
推动黄河文化全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发端于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的的仰韶遗址、夏商周时代的殷墟都城,到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这些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整个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持续发展,也承载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对如何发挥黄河流域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作用,《规划》也给出了指导。《规划》强调,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同时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壮大考古科研机构,依托黄河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构建黄河文物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拓宽、加深对黄河文物丰富内涵的认识,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
大约5,000年以前,四大文明古国在大河流域相继诞生、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如古埃及文明之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之于印度河与恒河,中华文明则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因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向外传授粟、黍等农作技术,到汉代丝绸、瓷器、茶叶、医药、典籍等传入西域,再到唐都长安和宋都东京汴梁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繁盛之地,发轫于华夏中原大地的黄河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开启了交融互鉴之旅,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使其绵延赓续、历久弥新,不但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时代需要。
展望2050年,《规划》提出,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将全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的文明标识,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黄河文明的重大成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支撑。
对此,《规划》明确将从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做好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两个方面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一是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合作,全面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文物保护、考古、学术交流、博物馆、人才培训等领域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古都论坛等现有平台作用,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是支持黄河流域现有世界文化遗产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推进黄河流域重要文物申报世界遗产,重点推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阴山石刻等世界遗产预备项目有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二里头、关圣文化建筑群等项目纳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此外,结合近年来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需求,我国还将依托“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出“云赏黄河”文物数字展示平台,开展交互式、沉浸式、智慧化的云展览文化体验及应用研发,推出黄河文物数字地图、短视频文物讲堂、融媒体中心等服务,打造线上黄河文化体验与呈现系统;建设黄河文物全媒体传播素材库,推出系列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百年间,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黄河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新时代下,全面系统保护利用好这些熠熠生辉的黄河文化必将持续激活中华文明的璀璨活力与盎然生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