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计划明年收回粉岭高球场32公顷土地,并把粉岭高尔夫球场最北端约9.54公顷的土地划为住宅地带,兴建1.2万伙公营房屋,目标2029年竣工。环咨会继本月8日对项目环评报告进行约7小时审议后,19日再进行第二次长达10小时讨论,惟先后近20小时「马拉松式」辩论仍未有结果,最终宣布「暂缓决定」,反对破坏粉岭高尔夫球场的团体和市民仍然有争取的空间。
笔者敢断言,粉岭高尔夫球场的事件一旦处理不好,甚至可成为新一届特区政府开局所面对的最大争端,故特区政府必须慎之又慎。争议的开端起于2013年中,彼时《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引起争议,有香港环境保护团体建议,发展粉岭高球场,替代古洞、粉岭北及打鼓岭。自此,高球场的存废引起社会争论。
市民的住房需求自然是天大之事,一定要顾及,惟万事讲求平衡,争议声中的焦点如若不能在今日得到应有的顾及和妥善的考量,日后势必留下隐患,不能令人心服口服。
球场历史与规模首屈一指
粉岭高尔夫最早启用于1911年,历史比台湾最古老的老淡水高球场(于1919年兴建)更悠久,其中还有多座古迹 。
历史价值之外,占地170公顷的球场也承载着香港举足轻重的体育赛事。作为香港高尔夫球代表队的主要训练场地,代表队平均每个月在球场集训10至15日。1959年,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在粉岭高球场举办。自此,成为该处一年一度的赛事。除了各类高球比赛外,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的6公里越野赛部分赛道亦于粉岭高球场举行。
如若这座体育胜地被「拆分」和「干扰」,唯恐影响到本港好不容易因奥运健儿树立起的全民体育意识新风。
球场生态价值弥足珍贵
粉岭高球场建屋争议不断,其中绝大部分的反对声音均围绕在「该地生态价值高」的事实上。
虽然政府在环评报告中评断,「拟发展范围生态相对较低」,惟树木和园境专家特别提到,本港现时选定了约五百棵树木编入古树名木册,单是在「拟发展范围之内」,就有四百多棵具古树名质素的树木,只是过去因场地一直属私人地方,政府在草拟环评报告时,并没有进入场内测量;当政府日后收回用地时,就会发现到树木的质素。
这也是为何环咨委认为政府现时提交的环评报告,是基于未齐全的生态调查而作出。所以并未发放「通行证」。
至于发展范围以外,也种植了大量珍贵的水松,属国家一级濒危重点保护珍稀植物。据园内专家介绍,这种树木品种极为特别,除去香港,只能在福建得见。一旦进行房屋发展,会影响整个地区的水流动,水松生长也会受到影响,等同砍伐有关树木。
此外,粉岭球场亦是各种鸟类、昆虫、爬虫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顾问专家定期进行调查,于粉岭球场内发现小灵猫、果子狸、金裳凤蝶等多种罕见或濒危之物种。场内亦有罕见蝙蝠和飞蛾出没,如果发展房屋,就会产生光污染,令生物失去安家之所,打破生物链平衡。
前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王坤8月19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兴建公营房屋后,会令54个洞的高球场减少8个,此举对树木及雀鸟等生态环境无疑产生负面影响。
交通阻塞要有先见之明
北区区议会在本年6月讨论该项目时,认为仍未解决社区配套及交通挤塞问题等因素下,十名区议员一致通过动议强烈反对有关计划。
因粉锦公路交通挤塞问题严重,北区区议会议员多数认为,在粉岭高球场公营房屋建成后,将会令到该地交通安排更加恶劣;大雨时水浸情况亦会加剧。北区区议员温和达便认为政府应基建先行,再进一步谈建屋问题 。
高球场非唯一、更非最佳选择
2022年8月8日,环咨会委员质疑项目密度太高。 同时,委员之一、立法会议员、岭大协理副校长刘智鹏指出,现时发展粉岭高球场如同「刻舟求剑」。他解释起前因后果——在2019年特区政府因未能在新界北大量建屋,所以当年选定了发展高球场用地,但现时政府已有「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政府应重新整理现有土地发展计划,「在粉岭高球场用地建屋是否仍然合适?」。
而另一区议员李冠洪亦反对高球场发展,认为现时已有北部都会区,毋须强硬发展粉岭高球场。此外,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日前表态,解决房屋问题,需要大量制造土地,但无必要牺牲高球场,建议现届政府审慎考虑。
粉岭高球场承载着港人超过一世纪的精神记忆与康乐依托。其中水松、古树、蝴蝶园、珍稀动物,更是大自然给予香港的独特馈赠。无论是人文观感还是生态价值,我们难以毫不顾暇,毕竟可持续发展的要诀在于平衡,不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居民的住房需求自然要考虑,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变化,审时度势、纵观全局。香港绝非无地,建屋亦不一定需要在高尔夫球场。究竟优先开辟哪片土地来构建房屋?房屋所产生的民生价值是否可以用人文、生态、经济、交通等代价来抵消?这都是我们在平衡之道中需要一一考量的问题。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单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