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艳玲 zero cheung
香港从来不是文化沙漠,只要看看近年大大小小博物馆与艺术馆遍地开花,泡馆逛展成为大众消磨悠闲时光的选择之一,甚至视之为公众教育手段的一种,便可知道文化历史的承传,在这片小小土地上仍然默默地延续。
事实上,香港开埠逾180年遗留下来的种种,本身是不容小觑的。而提到开埠,自然联想到码头的人与事。香港的历史与海事发展确是休戚与共,在众多博物馆之中,香港海事博物馆可让大众了解更多香港海上故事。
「香江泛洋奇迹:1945年以来我们的港口故事」展览近日于该馆展出,以25件代表性文物,以及多种光影设备,细诉香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奇迹崛起,以至重新塑造海洋基石这77年来的经历。
展览以一枚在港岛发现的二战时期炸弹开始。现时在香港仍偶尔会发现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炸弹、未爆弹、手榴弹。这枚炸弹推测是日军占领香港岛期间,由一部B-24轰炸机于空袭时投下,目的是要炸毁船只、造船和修船的船坞与港口设施。较大型的展品之中,有同样于二战期间使用过的潜水头盔,这种头盔,只要戴上就可让人在水中持续作业数小时,当年主要用以清除德军的声响水雷与磁性水雷,后来在打捞业中亦获普遍使用。
于香港岛发现的二战时期炸弹
于二战时期制造的潜水头盔小型文物如香港制造的轻工业产品,同样跟海事密不可分。盛极一时的纺织品、假发、电子设备包括收音机、相机、电筒、乾电池塑胶玩具等,涵盖各方面的生活需要。这些物品通通透过水运,将「香港制造」这个品牌传扬至东亚、澳洲、北美洲和欧洲等地,足见海运改变了全球的货运与生活模式。
「香港制造」:1970年代红A牌水晶塑胶贺年糖果攒盒如今许多博物馆展览皆融合科技,向观众提供更多元的参展体验,海事博物馆也不例外。展馆中特设一个小小的房间,观众只要戴上VR虚拟实境器,便可身处模拟日据时期的太古船坞,感受1945年4月4日上午11时45分至中午12时50分这段时间,40部美国陆军航空队B-24重型轰炸机空袭香港港口和海港设施的惊险时刻。
海洋之于香港,对于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特别是「老香港」而言,彷如一个情意结。为了谋生活,于码头做「咕喱」(苦力),日夜搬运来自世界各地的水运货物,或离家一年半载去「行船」(当水手于船上工作),如今已鲜少听见,却是老一辈香港人的共同回忆。在是次展览中放映的五出微电影,由香港电影制作人麦曦茵执导,透过20多岁香港年轻女性苏嘉敏,讲述其几代家人与海洋的点点滴滴,尔后始发现,苏嘉敏的故事,不仅仅是苏嘉敏家族的故事,更是香港人的故事。
与香港海事有关的共同记忆,走私快艇「大飞」不能不提。1960至1980年代,本港海上走私活猖獗,是次展览特别在中环9号码头旁户外展示一艘由香港水警借出的「大飞」。这艘「大飞」被充公后,改装成前水警70号训练船,用作打击海上走私活动,如今展出,可谓极为难得。
这艘硕果仅存的「大飞」由香港水警充公后,曾改装作训练用途并服役至2020年。
如今在中环9号码头旁空地,便可一睹「大飞」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