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圳)「新时代深港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组
深圳经济特区因毗邻香港而建而兴。在经济上,深圳与香港已高度融合,深港合作的起点已经很高了。现在研究深港合作,就是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更加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战略需要。深港合作的协同创新,关键点就是五个方面要协同:观念、空间、体制、社会、利益,也就面临五大创新。深圳福田与香港北部接壤,经济社会关系历来密切。全面深化与香港的合作,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是深港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点。
一、深港协同创新
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港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必须自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才能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和政策水平。
一是「新时代」的定位理论,指明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新的历史方位。那么,一切工作都要从新时代、新阶段这个新历史方位来思考、谋划和布局。深港合作也要站在新的起点来谋划和布局,这样才会提出深港合作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二是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十字五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最先进的、最全面的发展观,指导著我国全面发展的全部实践。深港合作讲协同创新,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新发展理念。结合深圳的实际,尤其是福田,更要注重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建共享。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深港合作的目的是什么,路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深港合作40多年了,合作的成果是巨大的,积累的经验也十分丰富。如果说深港合作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也只是两个城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融合方面面临的新问题,也可以说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清深港合作目前处于什么方位,需要如何协同创新,来解决这些新问题。
三是习近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推进和深化深港合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破解难题的方向。「五位一体」强调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这里的每一点,对深港合作的协同创新、共建共享,都具有重要直接的指导意义。
四是新时代「一国两制」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讲「两个最佳」、「两个建设好」,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守护香港安宁,强调「爱国者治港」的制度建设,坚定建设好、管理好和发展好香港的信心,等等,提高了更深入理解「双区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增强了深圳助力香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港合作,不仅是造福两地市民,更是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深港协同创新面临五个突破
深圳经济特区因毗邻香港而建而兴。在经济上,深圳与香港已高度融合,深港合作的起点已经很高了。现在研究深港合作,就是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更加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战略需要。所谓「更全面」,就是要在非传统领域构建新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所谓「更深入」,就是合作的主体更加多元,过去主要是以财团、公司等为合作主体,以侨缘、乡缘、业缘等民间力量为桥梁,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驱动。现在则要扩展到政府之间、社会之间、社团之间、行业之间、业界之间的合作。合作的内涵丰富了,要求更高了,那么合作的观念、平台、机制、空间等都要随之拓展,需要全面的创新、协同,达到利益最大化。

对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城市和地方社会来说,双边利益最大化是协同创新的原动力。尤其对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原驱动,单靠政府投入,很难拉动和破局。香港目前进入了「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无论是「治」还是「兴」,香港都需要深圳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深圳对香港也有更高的期待,深圳的高科技产品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更好地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平台,发挥好「三大中心」的作用,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端人才等等。大家都认识到合兴离败,都想互惠互利地构建新合作机制。这是本课题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础。
深港合作的协同创新,关键点就是五个方面要协同:观念、空间、体制、社会、利益,也就面临五大创新。
1、讲观念协同,主要是形成新共识。缺乏共识的结果必然是一头冷一头热、雷声大雨点小、「玻璃门」等等。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指引。新合作的思想、观念要先行,不仅要落实到政府官员的思想意识上,还要落实到民间、落实到企业、社团、协会、业界。这就需要在提高协同观念上,创新沟通机制、宣讲机制、舆论机制,要注意引导和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作用。动不动就封网、「拉天窗」,客观效果肯定不会好。现在,我们既要讲好深圳故事,也要讲好香港故事。说好话,不说假话,说鼓励的话,不说泄气的话,才会有利于提高深港协同观念的共识性。如何构建观念协同创新,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2、讲空间协同,主要是讲深港合作的地理空间要扩大、扩容,构建深港合作更大空间的问题。深圳福田的口岸线一带都开发完了,香港一侧都还是禁区、原生态的,还看得见野牛野猪。河套地区是巴掌大的地盘,中央为什么这么关心,说明深港合作创新具有战略意义,说明河套这个合作支点很重要,期待它做成示范、标杆。但是,河套地区的空间这么小,支撑一个国家战略的力度和空间都有限,势必扩大面积,扩容赋能。就扩容来看,深圳福田的潜力还有,但不大,而香港那边的扩容潜力很大,扩个四五倍都没有问题。本课题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必须扩容?扩容之后如何管理?横琴合作区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就是珠澳合作向珠海横琴这边扩。而深港合作区要向香港扩,深入香港腹地,与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北部都会区」规划设想衔接起来。可以预料,深港之间的空间协同,制度创新的难度都很大。但不搞又不行。因为,河套地区太小,虽然目标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但形不成科创群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单纯搞一个科创中心,犹如一座科技之塔,孤悬在那里,人流、物流、数据流都不通畅,是很难成功的。
如果深港两地政府不在空间协同上搞扩容、搞体制机制创新,那么可以想象,澳珠-横琴合作区将会在许多功能和产业发展方面,取代香港,压制深圳。现在,有一个新现象应该引起深圳的重视,即不少企业开始采取澳门注册、横琴运营、深圳研发、香港融资,全球推销。这样一来,深圳就会变成「码农」城市,谈香港的再工业化等等,也是谈谈而已。
3、讲体制协同,主要是讲合作的体制机制的协同,不是笼统地讲「两制」关系。无论搞不搞扩容的深港合作区,全面、深入的深港合作,都面临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这里涉及的问题,大多是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例如权限问题、政策适用问题、权责利适配问题等等。具体地说,在深港合作区内,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该采取什么政策,才能留得住企业和人才?又例如,产业政策谁去制定?谁去督促落实?深港两地又如何分税分利?必须建立利益分配这类底层机制,企业、人才会自主进来。又比如,在管理权限方面,深港合作区的通关,能不能采取「深进深出、港进港出」?这涉及中央权限,需要作出顶层设计。
4、讲社会协同,主要是讲要调动两地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和支持深港合作。深港合作的协同创新,最终要落实在企业、社会和民间的行动上。政府的作用就是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公共管理和服务。深港合作区,不但要有高端研发,也要有人间烟火;不但要现代服务业,还要有传统服务业,要形成上中下各个层次都有经济社会生态;既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要亲民、人气、合味道,也就是,要有人气。社会的参与,群众的支持,是协同创新的力量之源。社会参与和协同的作用,一是口碑宣传,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提供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服务。
5、讲利益协同,主要是讲要有共同利益,认识到利益驱动具有根本性和持久性。以人民为中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民谋利益。资本主义有逐利本性,无利不起早。要尊重的是经济理性,就是让大家都有机会赚到钱。政府要政绩,企业要盈利,个人要收入,都是经济理性。空谈理想、空谈贡献,是不现实的。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让大家得到利益,有获得感和安全感,资本、人才、人力等经济要素,才会源源不断地聚集起来。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帮忙出主意、想办法。要相信人民群众有无穷创造力,既创造财富,也创新制度。安徽小岗村不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吗?
目前,深圳要保持改革初期那股劲头和心胸。不要怕别人发财,尤其是不要怕资本家发财。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把雷池累得那么高,动辄得咎,谁还敢全心全意地来这里投资兴业。要先把事业做起来,把蛋糕做大,然后再去一步步规范、完善、提高。
三、深港协同创新在福田的
抓手和支点
福田与香港北部接壤,经济社会关系历来密切。全面深化与香港的合作,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从协同创新来看,有三个抓手或支点值得课题组深入研究。
1、河套地区开发建设。现在的河套ABC三个区,真正搞起来的就是皇岗口岸和福田保税区,也就是深圳主导的C区。A区和B都在香港,还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对于河套地区的开发,课题组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扩容赋能。扩容涉及深港合作的空间协同和机制创新。赋能就是在科创中心的基础上,新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园区功能,形成以科创为中心的多功能的园区生态。新增的园区功能,可以有国际教育城、国际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和专利交易中心等等。河套地区主要是工作区,居民点建设应该布局在河套合作区与北部都会区交界的地区,香港来往通勤时间不超过1小时。这就提出了交通协同问题,要完善公共交通网,实现一小时交通圈。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有规划,下一步工作主要的完善、落实和配套性改革。对新增的功能,课题组有如下设想:一是建设国际教育城。主要是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业技术培训,包括国际考证中心,都可以搞起来。生源以居深港籍适龄学童为主,同时解决河套区工作人员子女入幼入学的问题。职业技术培训,主要是瞄准河套发展对人才需要,引进香港国际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大量培训园区建设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实用人才。二是建设国际知识城。建设的目标是要能支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知识、信息的动态需求。基本要求就是门类齐全、管理先进、安全可靠。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图书馆、图书进出口会展馆,科技大数据枢纽港等等。三是国际知识产权和专利交易中心。首先是为香港服务,让香港的科创成果能够通过专利交易,迅速形成产能。其次是服务深圳,深圳已经是世界级科技专利大户,深圳大量的高科技专利,能够就近进入国际知识产权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2、深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深圳的红树林和香港的米埔,同属一片海域,是候鸟云集的海洋湿地。课题组提出这个构想的主要考虑,一是深港合作协同创新,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新起点、新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两山理论」、良好生态普惠观念、统筹山水林湖草沙,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对「双区建设」,对深化和优化深港合作,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如果两个城市不共谋生态文明建设,都只考虑自身利益,那么「邻避冲突」的问题就会反复出现。二是深港共建共管共享国家湿地公园,把公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标杆」、打造成中国的湿地公园、世界的湿地公园,两地居民就会有共同的成就感、荣誉感,从而有助于社会融合和人心回归。
3、「变废为宝」的项目。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和香港特区政府配合,将目前暂停的香港沙岭「超级殡葬城」,改建为「世界佛学院」。「世界」是佛语,「国际」是俗语。世界佛学院的建设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寺培养高级住持,提供佛事培训服务,佛经讲坛等;打造东南亚佛教旅游胜地;弘扬中华优秀佛教文化,倡导爱国、自信、扬善、祈福的文化精神。
( 本文为2022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深港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Z2022A006)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主持人:郭正林,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授;课题组成员:陈能军、周磊、李治、赖明明、刘岳磊、高洪波)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7-8月号第56-60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