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张 弦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方正荣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国家认同对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增强国民凝聚力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本文首先界定了国家认同的概念,阐述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然后比较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法国和新加坡三国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认为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强调尊敬国家象征、深化宪制法律意识和确保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这四点是其有益经验;最后,文章探讨了回归后香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应借鉴国际经验,著力培养兼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及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这不仅应是特区政府未来施政的工作重点,也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加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这事关香港、澳门长治久安,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认同紧密相联,国家领导人所关切的也正是社会各界关注有年的重要问题。人类历史和世界各国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没有统一认同的国家注定是一盘散沙的国家。明确而牢固的国家认同是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增强国民凝聚力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和关键保障。而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事关一国国民能否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建构和巩固国家认同至关重要。
一、国家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指的是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承认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由此产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愿意为共同生活积极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也愿意牺牲自我。由此可知,国家认同是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肯定和接纳,强调的是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针对国家认同如何形成(formation)的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国家认同与地理、血缘、族裔这些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带有「本质性」的倾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家认同深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甚至是在日常生活和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后一种观点目前是学界的主流。因此,与其说国家认同是自然的存在物,不如说它更是一种社会互动的产物。家庭、工作场所尤其是学校,都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种理解凸显了国家认同教育(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的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形式和主要载体是国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有观点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开展的一种「公共教育」,特指国家为本国国民实施的学校教育,一般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有观点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民族教育」的简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与之类似的观点认为,国民教育是一种建立国家观念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个国民都能成为照顾国家利益和担负国家命运的人。在香港,国民教育应使年轻一代都有爱国爱港的胸怀并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还有观点认为,国民教育常被视为公民教育、社会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一环,范围涵盖历史与文化、国家价值与道德以及公民对事物的普遍认知和态度等。由于对国民教育存在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再加上国民教育与其它相近概念有重合模糊之处,为避免误解,本文特将以培育民族和国家观念为目标的所有教育形式统称为国家认同教育。
二、世界上国家认同教育的
实践及经验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实施国家认同教育以提升国家民族观念方面有成功实践,下文将详述美国、法国和新加坡三国的经验。
(一)美国:爱国主义与效忠宣誓
美国的国民教育随著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轴。早在1790年,美国就开始在在中小学设立「公民科」,培养学生对国家理念和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认同,倡导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 美国人从小开始培养对国家的认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普遍开设基本的历史和政治课程,学生们不仅学习「五月花」号、独立战争、内战、民权运动等知识,学校还会组织前往华盛顿总统的故居,聆听其「击败英国殖民者」的故事。许多青少年还会在课余参加童军等校外组织 ,学习「爱国主义、勇敢、自立等价值」。此外,独立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等,与众多以杰出人物命名的地名、建筑一起,更是潜移默化地提醒美国人勿忘先辈们奋斗与建设国家的历史。
美国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比较突出的是对国旗、国歌等的重视,它们是形塑和维持美国国家认同的主要载体。在这其中,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广泛推行「效忠宣誓」(Pledge of Allegiance)。所谓「效忠宣誓」,是指向美国国旗及美利坚合众国表达忠诚的誓词。每次国会开议前,议员们都会进行集体宣誓;很多州政府、市、县政府和私人机构,在会议开始前也会进行宣誓;此外,美国绝大部分州的学校都会在上课前专门留出时间,供学生进行效忠宣誓。根据美国《国旗法》的规定,学生应面对国旗立正,将右手置于心胸位置,朗声读出「我谨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国,上帝之下的国度,不可分裂,自由平等全民皆享」的誓词。
(二)法国:历史教育与国家符号
法国视历史教育为国之大事。目前,法国中小学分十二个年级,其中十个年级开设有历史课。在19世纪,每个年级都有历史课,而且是以法国史地为主。到了19世纪末,不仅毕业后欲从事公职者必考法国史地,而且历史科还是唯一和两主科(法语及拉丁希腊文)一样属于每阶段学生都必修的科目。这种对历史教育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代法国,历史教育还被赋予了公民教育的功能,中学公民课的教师通常由历史老师兼任。教育者希望历史能够发挥族群融合和社会化的功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乡土和国土,有助于形塑社会融合和国家归属的共同体感受。
除了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外,法国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国家象征符号的尊崇。根据2019年2月法国国民议会审批通过的新法律,全国所有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后都必须在课堂内展示法国三色旗及欧盟旗帜,同时将法国国家格言、国歌《马赛曲》的部分歌词——「自由、平等、博爱」张贴在教室内,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们尊重国旗、国歌,培养其爱国之情。此外,在马克龙总统提出「包容性爱国主义」以强化法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欧盟意识后,法国每个16至18岁青年开始必须接受一个月的特别军事训练、公民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加坡:多元文化与国家信约
1997年始,新加坡在所有学校中推广国民教育,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一方面整合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另一方面塑造并凝聚了新加坡人共有的国家意识。在这其中,独具特色的新加坡「国家信约」(National pledge of Singapore)发挥了积极作用。1966年,新加坡开国政治家拉惹勒南草拟了信约内容,深信不分种族、言语、宗教,整个国家应该向共同目标迈进。信约是新加坡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约定,是成为新加坡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精神的象征。信约在学校、部队和其他重要庆典场合诵读,公布后几十年不曾改变,一代代新加坡公民念著信约长大并内化成一种爱国自觉。尤其是在各级学校里,所有学生都会在唱完国歌后诵读信约,宣读时必须对著国旗,握紧右拳,放在胸前左侧。这可以说是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独特环节。
(四)国家认同教育的有益经验
美国、法国和新加坡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总结起来,包括三国在内,世界各国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收获的有益经验主要有如下四条:
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塑造国民的历史记忆,深度影响国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认识,对建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历史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加强国民的历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法国和新加坡也高度重视对本国历史的学习。国民会在历史教育里找到自己的归属,完成「我是哪国人」的心理建构。
强调尊重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国徽、特殊建筑或景观、领袖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符号,为建构国家认同提供了最有力的媒介。美国人对国旗的热爱已经成为他们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方式。美国学生需要在上课前对国旗宣誓,法国学校则要在教室里展示国旗以及国歌歌词,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国家象征符号在无声中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日本于1999年制订《关于国旗及国歌的法律》,东京都政府随后发出通告,规定学校人员如拒绝面对国旗唱国歌,可受到包括减薪和停职在内的不同处分;新加坡也通过国旗、国歌等象微国家身份的符号,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以小学华文教材为例,不仅有《挂国旗》等礼仪知识传授,也有《国旗国旗我爱你》这样的哲理小文。
深化宪制法律意识。如前所述,不能把主要诉诸情感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主要诉诸理性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简单二元对立起来。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深化公民的宪制和法律意识。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可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大部分州都制定了公民教育政策,讲授包括独立革命、美国宪法、权利法案、联邦关系、政府架构和公民权利等课程等。通过学习美国宪政制度与重要法律,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加深对国家的了解;法国也通过历史和公民等科目,向年轻公民讲授有关法国宪法和其它重要的政制和法律问题,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整体状况,守护好国家的核心价值。譬如,保证学校非宗教性(lacité,即法国版「世俗主义」)原则不受任何侵蚀。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对下一代进行培养。学校是培养国民意识的主战地,应尽可能的教导学生有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家庭和社会则应做好补充工作。此外,应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活泼的手段开展认同教育。如日本强调利用传统节日帮助孩子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所以节假日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包括公民馆、博物馆和科学馆等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场馆,都应对民众免费开放。例如在一年一度的「欧洲遗产日」来临之际,全法1.6万处文化遗产免费开放,迎接数千万观众参观。这些文化遗产承载著法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面对「活著的历史」,年轻一代逐渐培养出浓厚的爱国情怀;新加坡则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对应不同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对国家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此外,新加坡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全国性的「忠诚周运动」、「国家认同周运动」等活动,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强化了国民的凝聚力,有效加强了国民对自身的国民身份认同。
三、结论与启示
香港回归后,为使年轻一代拥有爱国爱港的胸怀并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特区政府将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列为中小学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2012年,推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并计划将国民教育独立成科,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遗憾未能成功。从2014年到2019年,香港发生了各界都不愿看到的系列社会动荡事件。究其原因,跟没有充分落实国家认同教育使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国民身份认同有很大关系。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于1956年在《星岛日报》上撰文,批评「香港只有居民教育而无国民教育」,认为香港只注重人才教育但缺乏对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还有学者抨击,香港以前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无民族」(anational)及「无政治」(apolitical)的殖民地式精英教育。虽然现在的时空环境跟钱穆先生讲话时已发生根本改变,这些批评也未必都切中肯綮,但闻过则喜,其鸣也善。如果香港年轻人持续缺乏国民身份认同,不仅无法承担社会责任,还可能受到各种有害思想的蛊惑而不自知,最终威胁国家安全,损害「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施。因此,著力培养具备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及国际视野的香港年轻一代,不仅应是特区政府未来施政的一个工作重点,亦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在香港加强国民身份认同教育不仅要进一步深入对本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的学习,更要让全港市民(包括青年人)全面、准确地认识香港特区的宪制秩序以及中央和香港特区的关系。当然,在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后,加强国家安全方面的学习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如前文所述,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强调尊敬国家象征、深化宪制法律意识和确保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是世界各国成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经验总结。相信在总结自身既有经验并吸收外部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香港的国家认同教育一定会抓的更实,走的更远,做的更好。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7-8月号第41-46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