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终于开放。全靠中央政府鼎力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出914件珍贵文物,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这批珍宝由故宫186万余件文物中精挑细选出来,部分逾千年历史,当中更有35件属国宝级,包括乾隆皇帝评为「洛神赋第一卷」的《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名列宋朝四大书法家之米芾所书的《研山铭》、中国绘画史上极其罕见以水为主题的《水图》。
这批国宝分3期展出,每期仅有一个月,其后便需送还,休眠至少3年。现时已是第二期展出,反应热烈而一票难求,向隅者众。还未参观的市民,定要把握机会,观赏第3期展览。
过往有部分人贬抑香港为「文化沙漠」,但这股故宫热潮正说明香港人喜爱文化,欠的只是唤起热情的「导火线」——经过多年耕耘,文化的「软硬件」逐渐完善,终于燃起文化热。
早于1998年政府已初步构思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即西九文化区的前身),但奈何政治内耗不断,该构思更被抹黑为「文化大白象」。庆幸延宕多年,西九文化区的设施终于相继竣工,东九龙文化中心、油麻地戏院扩建工程即将完成,新界东文化中心及文物修复资源中心亦将动工。香港的文化「硬件」趋齐全,不但能妥善展出、收藏文物,亦令本地文艺界有更多优质场地演出。
这次「故宫热」,有两项「软件」发挥作用,应再接再厉地使用。
第一,琳瑯满目的展览。西九文化区拥有世界级博物馆,未来应善用此优势,承接是次国宝展览的好开端,吸引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到港展出。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首要做的,是力争更多华夏瑰宝到港展出,进一步培养我们固有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底蕴深厚,世界各地的文艺界自然趋之若鹜,正如现在罗浮宫借出珍品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第二,相宜的宣传策略。世界级的展览固然激起市民对文化的热情,但要维持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尚要扶持本地文艺界。香港从来不乏用心创作的文艺作品,只要宣传得宜,便能吸引市民观赏。政府宜参考这次「故宫热」的宣传经验,研究如何协助业界推广本地作品。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让香港有雄厚后盾,一往无前达成该目标。这次「故宫热」带起市民对文化的热情,我们必需善用并「升级」已有的软硬件,乘势把热情化为文化素养。这样,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自然指日可期。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