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亭
建安文学中有不少与仙人有关,例如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赋》。图为《洛神赋》图。 资料图片诗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文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尊称,打造起金漆招牌。「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文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东汉末年,正是建安年间。那时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居高位者尚且朝不保夕,何况黎民百姓?那些名闻天下的名士文人,奔走求存,在各个诸侯王爷势力下谋生活,也未必可保存性命。
难道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题遗山诗》)吗?这时期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就这样,营造出诗人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
在这个「建安年代」,诗人继承《诗经》及东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朝末年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其中以「建安七子」最闻名,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同时也有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建立天下伟业的雄心壮志,以「三曹」之曹操最具代表。而「三曹」者,则指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加上「七子」,其写作风格,就被统称为「建安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言:「《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简言之,「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曹氏父子三人,均具文采,堪称这时期的代表。而三人的作品丰富,且都喜欢写「游仙诗」。
「游仙诗」是中国古诗的独特类型。仙界仙踪在古籍里多有记载,不少皇帝、名臣、文人等都潜心向道,想与仙人同游。因此「游仙」并非单纯想像或消极遁世。事实上,求道归真与守德行善紧密相连,对于社稷安邦大有裨益。
曹操存世诗作共二十余首,游仙诗占了七首,大概是三分之一,描写诗人飞到仙境,与神仙共游,又或是修道养生。其中《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反映他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而「神龟」之典故,就出自《庄子》。
曹操认为,神龟虽长寿,也有死时;英雄一世,终也化成灰土。所以他对生命与事业都很达观,同时也注重道家养生之术。此外,《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蒿里行》就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
曹丕,曹操次子,史称魏文帝。他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内容多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
他的《芙蓉池作》一诗写道:「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其中的「松乔」,就是指传说中的赤松子和王子乔两位仙人。此诗反映曹丕对神仙、长寿,也多有期求。
曹植,曹丕弟,以才思敏捷闻名。诗人谢灵运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也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来源。所以他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亦因此他的游仙诗特别多。
他在《远游篇》写道:「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表现了他意愿与仙人同游,过仙人生活。《仙人篇》就写自己成仙后,可在天上飞,飞去西王母住处,并得永生。
他的名篇《洛神赋》,写的是洛水女神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而与之相会。全篇对仙界之描述,语言秀美精彩,更成千古名篇。后世有指他心中「女神」的形象,实另有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