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为特征的“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这股“小而精”、“专而强”的创新力量正不断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韧性和澎湃活力,引领“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究竟“专精特新”有何巨大内涵和发展潜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本刊记者 冯琳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
近年来,“专精特新”是我国各类政策文件和业界市场热议的焦点。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对“专精特新”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
什么是“专精特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向记者给出了具体阐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专”就是“专业化”,表现为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专业化生产,“十年磨一剑”,形成产品专用性、技艺专有性;“精”指“精细化”,表现为精益创业、精益生产、质量管理和工匠精神等;“特”指的是“特色化”,指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某种差异化特征或特殊效用能够在客户心目中留下突出印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新”就是指创新能力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又有一小部分企业被称之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
今年6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梯度培育办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画像”。《梯度培育办法》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明确了认定标准、培育规范等要求,也对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帮助企业对自身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有利于找准问题差距、明确发展方向,更好实现“专精特新”发展。
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例如,“小巨人”企业中超九成是制造业企业,其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在制造业领域当中,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中企业数量较多。从区域分布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与我国区域工业增加值相关度较高,一半以上“小巨人”企业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我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小体量蕴藏大能量、小企业开拓大事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什么形势,惟有从创新中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才能锻炼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门绝技。
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服务保障人员身穿的保暖服填充物采用了一种“熔喷保暖隔音材料”新型产品。这是“专精特新”企业安徽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牵手东华大学院士团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该材料具有轻质保暖、高蓬松度、高回弹性、柔软舒适、可水洗可乾洗等优点,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的保暖率,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碳纤维外壳及3D打印技术为国家雪车队运动员制作了雪车头盔,比之前国家队使用的传统头盔减轻了500克,有效为运动员减少负重。
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技术,不断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获得两项国际专利的多功能水泵控制阀和防水锤空气阀为白鹤滩水电站供水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攻克了时空大数据高效处理和智能服务关键技术,支撑“探月工程三期”、全球测图等重大工程项目。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生产第一台国产小型行星减速机、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用减速机等,每项“第一”都打破了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纳米膜层技术,被安徽纯源镀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能令“工业之母”——模具的寿命提高十几倍。
除了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高水平引领外,通过长期精耕细作,“专精特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强。浙江宁波巨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自行车零部件行业十余年,凭借其专业化生产能力,成功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脚踏基地,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电动无人驾驶集卡往来穿梭于港口码头间,不仅能按最优路线完成集装箱吊装搬运,还能自动计算出运输费用。自2016年第一次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港口以来,西井科技凭借底层人工智能算法与芯片成功拓展了全球市场,业务已遍及“一带一路”节点的80余个客户。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前沿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多,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能力强,是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在提振市场微观主体信心、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著重要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细分行业做到“一米宽、百米深”,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配套专家,对于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激活工业内在发展潜力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突出,有动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向纵深发展。例如“小巨人”企业共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300余家,院士工作站500余个。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项。
三是引领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模范先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泛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制定,产品普遍获得发达国家权威机构认证,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品牌标杆优势。例如“小巨人”企业平均经营年限15年。北京证券交易所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55%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些今天的大企业往回看,也是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逐步从中小企业走到今天的。
伴随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从以往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亟需提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尤其近两年来,受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内企业面临著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等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在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抗风险能力较强,不仅疫后率先复工复产,而且发展韧性更足。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1,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跟踪显示,今年6月,2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订单量比上月增加;1月至5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8%,比规模以上中小企业高5.2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果非常丰硕。从去年数据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别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这些都说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欢迎更多港资企业参与“专精特新”申报
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数量达4,842万户,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剂”和“压舱石”,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将带动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开拓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培育一批可持续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在已有基础上,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质量与数量。根据《“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当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需要资金、人才、孵化平台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截至2021年2月,中央财政已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近84亿元(人民币,下同)奖补资金,支持了200个开发区,受益企业有2,000家以上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更好发挥示范作用。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累计19个省区市推出专项政策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支持超40亿元。
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进一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此表示,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汇聚各部门合力,同时引导推动各地方采取若干创新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政策总结起来就是十个字:“少取、多予、服务、培优、赋能”。“少取”就要减轻企业负担,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深入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不断加大减税降费等政策惠企力度。“多予”就是增加企业实惠,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运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加强协同,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支持体系,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服务”,就要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 “一起益企”“携手行动”等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通过创新服务为中小企业赋能。“培优”,主要讲的就是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使培育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和精准化。最后是“赋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总结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研究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和模型,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智能制造进园区等服务活动,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切实落实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聚焦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培育支持举措,引导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特别表示,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各国、各地区中小企业政策的普遍做法和重要内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始终坚持开放的思路,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既有国有控股企业和私人控股企业,还有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也有外商控股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将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商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企业,不区分所有制,都可以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欢迎更多港资企业参与此项申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