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孙西,香港大紫荆勋贤,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他由车间打工仔起步,做到厂务主任,后来自行创业创办香江国际,投身纺织制衣业五十余载,是香港纺织制衣业的“痴情汉子”;他抓住历史变革机遇,在风云际会中脱颖而出,于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助力国家发展和香港经济起飞;在追梦逐梦的路上,他始终与香港同发展共命运,积极促进香港繁荣稳定,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文|本刊记者 姚润泽 赵欣
走进坐落于观塘的香江国际大厦,彷佛进入到一座蕴藏著香港记忆与针织业变迁历程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正在进行著“回归廿五中华情”展览和香江国际金禧针织藏品展。耄耋之年的杨孙西热情地带我们参观展厅,虽然他大病初愈,身体吃不消,需要藉助拐杖并不时休息,但仍然坚持著走完一圈为我们讲解。亲见他的执著劲,我们似乎明白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针织一线五十载
杨孙西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12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初到香港,面对陌生的语言、生活环境,杨孙西有些迷茫。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苦心学习粤语和英语,不过两年时间,已追赶上学业进度。中学毕业时成绩优异,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录取。1960年,由于家中变故,父亲过世后,养家的重担落在了杨孙西身上,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先是进入一家针织服装厂打工,无论是对接客户、出口业务,亦或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学习与实践。他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就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纺织技术、外语、工商管理等课程,不断给自己“充电”。纺织厂的工人们都称他为“文武全才”,他也很快从打工仔荣升为厂务主任。杨孙西笑著回忆道:“纺织厂老板每年都会去欧洲出差一个月,于是厂里的主要工作由我接替,我的任务自然繁重了许多,不过年轻时吃点苦没什么。”经过八年的磨练与积累,关于“如何运作一家服装厂”的大大小小问题,杨孙西了然于心。
二十世纪下半叶,香港凭藉纺织业的兴旺发展收获了巨大的时代红利。1969年4月,眼看著香港的纺织制衣业如火如荼发展,杨孙西凭藉多年在纺织制衣厂的打工经验和累积下来的好人缘,拿出自己攒下的所有积蓄,连同从亲戚朋友处筹来的款项,在观塘的鸿图道54号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单位,开设了香江国际针织制衣厂,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1975年,为了推广香港时装,由香港贸发局牵头举办的“香港成衣节”首次在法国巴黎亮相,香江国际特别创作的一批手工针织服装代表香港登上国际舞台,好评如潮,其后更是在伦敦展览上大放异彩。香江国际的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杨孙西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主要得益于我在纺织服装行业的丰富经验,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生意网络,发展客户、开拓市场,同时善用优秀的技术人才。”杨孙西总结道。
及至1980年代,全球经济复苏,人们开始追求穿衣的高质量与设计感,杨孙西看准时机,主攻欧洲市场,带领公司开始国际化之路。1985年,一个被公认的香港纺织品在欧洲第一品牌——Malina Wong横空出世,这是杨孙西与德国拍档合作共创的品牌,至今仍是纺织界的品牌传奇。杨孙西介绍,Malina Wong 是他太太的名字,之所以如此起名,是想让欧洲人知道这个品牌是东西方结合,产品源头在中国,既有欧洲成分,也有东方成分。拍档负责欧洲销售市场,杨孙西则提供资金、负责自主设计生产。他运用自己多年审美积累,凝聚集体智慧和创造力,最终使得这一“头炮”在欧洲打响,连续推出的产品在欧洲销情畅旺。
经历五十余载的发展,香江国际在香港服装纺织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一篇章节。如今,杨孙西早已退居二线,“不管是做企业,还是从事社会事业,都要做好‘让位’的思想准备。我60岁之后,已陆续将生意交给接班人打理,自己专心享受退休人生。”他坦言,“在自身精力充沛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但也一定要及时培养好接班人,适当的时候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更有能力、更有想法的下一代。”织梦在他的手中延续,香江的故事也绵绵流淌……
改革开放立潮头
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彼时,杨孙西的生意规模日益壮大,香港工厂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而改革开放这一缕“春风”为他带来希望,解了燃眉之急。基于对国家的信心,他第一时间就回到内地,在珠三角地区设厂,藉助“来料加工”、“三来一补”发展纺织制衣。从“来料加工”到合资合作,再到独资办厂,短短几年时间,他在深圳、东莞、广州、福建、江苏等地都陆续建起了自己的工厂,步步开疆拓土,很快发展成为拥有过万工人、数万平厂房的香江国际集团,规模与生意额都扩大了几倍。1995年,杨孙西开始涉足内地房地产市场,逐步培育出旗舰房地产品牌——财富中心。2003年,杨孙西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进入重庆与西安等内地城市,将先进的城市开发运营理念引入祖国西部,香江国际集团也完成了从商品生产者到城市缔造者的蜕变,助力中国城市化进程。
回望改革开放历程,港商是拓荒者,是贡献者,亦是受益者。“国家给了我们港商诸多优惠政策,而一批批港商在内地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内地经济起飞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的事业,港商与内地的发展彼此分不开。”杨孙西感慨道。
在杨孙西看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前二十年香港贡献国家良多;在回归后,更多的则是国家为香港铺路,成为香港的坚强后盾。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经济遭到重创。西方反华势力把矛头直指香港金融业,加之当时香港外汇储备极其有限,行业更是备受打击。“幸得国家关心,在国家领导人的坚决支持下,在各位爱国爱港人士的团结努力下,香港才将这一危机应对过去。”杨孙西说,不仅协助抵御金融风暴,更是在每一次香港需要之时,中央全心全力出手援助。中国因改革开放而崛起,从某种角度说改革开放孕育了“一国两制”。
丹心一片护香江
杨孙西举办的“回归廿五中华情”展览既有宏大叙事,但更多是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动人的香港故事、中国故事,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杨孙西对于这些珍贵影像与个人藏品如数家珍,爱国爱港之情溢于言表。
杨孙西幼年时历经抗战,因学校停办,他在家乡私塾念了两年古书。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学校复办,他方才进入小学,“当时的老师有部分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亦有参与新四军的革命人士,他们一边支援革命工作,一边教书,给我们讲抗日的故事。”杨孙西回忆道,“老师说,要支持我们共产党解放军,将来国家才有前途。”他的家国观念从这里开始萌芽生根。
从1993年起,杨孙西先后担任过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加之早前在福建省政协,三十年的政协工作经验,使得他对内地情况了若指掌。在香港,作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全港各区工商联合会创会会长,他不仅带动工商界发展经济,亦积极发挥工商团体的力量服务香港。港英政府曾委任他为观塘区区议员,曾想要说服他放弃内地政协工作,被他果断拒绝。兼备香港与内地工作的“双重经验”,1995年杨孙西获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至1997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为港事顾问。
杨孙西介绍,回归之路艰难曲折,1982年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在之后13年的后过渡期里,英国人进一步加快在港实施代议制改革。1988年,港英政府发表《代议政制今后的发展白皮书》,开始了港英当局自1843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直接选举。“英国人在撤退阶段不安好心,不仅打压我们爱国爱港的政治团体,还为后来的特区政府挖了许多坑,安排了许多对特区发展不利的事情,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港英政府年代,香港经济繁荣靠的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家。”杨孙西说,回归后这25年里,每一届特区政府都为特区的发展尽心尽力,最主要的是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黑暴”横行,更有外国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祸国害港。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杨孙西无法不牵肠挂肚,为港担忧,他坦言自己那时非常生气,夜晚常常难以入睡。“幸好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之后又完善了选举制度,现在顺利选出第六任行政长官,是真正实现了‘爱国者治港’,我这操了40年的心终于踏实下来。”杨孙西动情地说,“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我85岁,有幸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国两制’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我坚信,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香港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杨孙西充满期待的眼神望向前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杨孙西,香港大紫荆勋贤,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他由车间打工仔起步,做到厂务主任,后来自行创业创办香江国际,投身纺织制衣业五十余载,是香港纺织制衣业的“痴情汉子”;他抓住历史变革机遇,在风云际会中脱颖而出,于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助力国家发展和香港经济起飞;在追梦逐梦的路上,他始终与香港同发展共命运,积极促进香港繁荣稳定,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文|本刊记者 姚润泽 赵欣
走进坐落于观塘的香江国际大厦,彷佛进入到一座蕴藏著香港记忆与针织业变迁历程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正在进行著“回归廿五中华情”展览和香江国际金禧针织藏品展。耄耋之年的杨孙西热情地带我们参观展厅,虽然他大病初愈,身体吃不消,需要藉助拐杖并不时休息,但仍然坚持著走完一圈为我们讲解。亲见他的执著劲,我们似乎明白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针织一线五十载
杨孙西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12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初到香港,面对陌生的语言、生活环境,杨孙西有些迷茫。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苦心学习粤语和英语,不过两年时间,已追赶上学业进度。中学毕业时成绩优异,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录取。1960年,由于家中变故,父亲过世后,养家的重担落在了杨孙西身上,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先是进入一家针织服装厂打工,无论是对接客户、出口业务,亦或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学习与实践。他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就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纺织技术、外语、工商管理等课程,不断给自己“充电”。纺织厂的工人们都称他为“文武全才”,他也很快从打工仔荣升为厂务主任。杨孙西笑著回忆道:“纺织厂老板每年都会去欧洲出差一个月,于是厂里的主要工作由我接替,我的任务自然繁重了许多,不过年轻时吃点苦没什么。”经过八年的磨练与积累,关于“如何运作一家服装厂”的大大小小问题,杨孙西了然于心。
二十世纪下半叶,香港凭藉纺织业的兴旺发展收获了巨大的时代红利。1969年4月,眼看著香港的纺织制衣业如火如荼发展,杨孙西凭藉多年在纺织制衣厂的打工经验和累积下来的好人缘,拿出自己攒下的所有积蓄,连同从亲戚朋友处筹来的款项,在观塘的鸿图道54号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单位,开设了香江国际针织制衣厂,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1975年,为了推广香港时装,由香港贸发局牵头举办的“香港成衣节”首次在法国巴黎亮相,香江国际特别创作的一批手工针织服装代表香港登上国际舞台,好评如潮,其后更是在伦敦展览上大放异彩。香江国际的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杨孙西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主要得益于我在纺织服装行业的丰富经验,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生意网络,发展客户、开拓市场,同时善用优秀的技术人才。”杨孙西总结道。
及至1980年代,全球经济复苏,人们开始追求穿衣的高质量与设计感,杨孙西看准时机,主攻欧洲市场,带领公司开始国际化之路。1985年,一个被公认的香港纺织品在欧洲第一品牌——Malina Wong横空出世,这是杨孙西与德国拍档合作共创的品牌,至今仍是纺织界的品牌传奇。杨孙西介绍,Malina Wong 是他太太的名字,之所以如此起名,是想让欧洲人知道这个品牌是东西方结合,产品源头在中国,既有欧洲成分,也有东方成分。拍档负责欧洲销售市场,杨孙西则提供资金、负责自主设计生产。他运用自己多年审美积累,凝聚集体智慧和创造力,最终使得这一“头炮”在欧洲打响,连续推出的产品在欧洲销情畅旺。
经历五十余载的发展,香江国际在香港服装纺织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一篇章节。如今,杨孙西早已退居二线,“不管是做企业,还是从事社会事业,都要做好‘让位’的思想准备。我60岁之后,已陆续将生意交给接班人打理,自己专心享受退休人生。”他坦言,“在自身精力充沛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但也一定要及时培养好接班人,适当的时候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更有能力、更有想法的下一代。”织梦在他的手中延续,香江的故事也绵绵流淌……
改革开放立潮头
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彼时,杨孙西的生意规模日益壮大,香港工厂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而改革开放这一缕“春风”为他带来希望,解了燃眉之急。基于对国家的信心,他第一时间就回到内地,在珠三角地区设厂,藉助“来料加工”、“三来一补”发展纺织制衣。从“来料加工”到合资合作,再到独资办厂,短短几年时间,他在深圳、东莞、广州、福建、江苏等地都陆续建起了自己的工厂,步步开疆拓土,很快发展成为拥有过万工人、数万平厂房的香江国际集团,规模与生意额都扩大了几倍。1995年,杨孙西开始涉足内地房地产市场,逐步培育出旗舰房地产品牌——财富中心。2003年,杨孙西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进入重庆与西安等内地城市,将先进的城市开发运营理念引入祖国西部,香江国际集团也完成了从商品生产者到城市缔造者的蜕变,助力中国城市化进程。
回望改革开放历程,港商是拓荒者,是贡献者,亦是受益者。“国家给了我们港商诸多优惠政策,而一批批港商在内地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内地经济起飞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的事业,港商与内地的发展彼此分不开。”杨孙西感慨道。
在杨孙西看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前二十年香港贡献国家良多;在回归后,更多的则是国家为香港铺路,成为香港的坚强后盾。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经济遭到重创。西方反华势力把矛头直指香港金融业,加之当时香港外汇储备极其有限,行业更是备受打击。“幸得国家关心,在国家领导人的坚决支持下,在各位爱国爱港人士的团结努力下,香港才将这一危机应对过去。”杨孙西说,不仅协助抵御金融风暴,更是在每一次香港需要之时,中央全心全力出手援助。中国因改革开放而崛起,从某种角度说改革开放孕育了“一国两制”。
丹心一片护香江
杨孙西举办的“回归廿五中华情”展览既有宏大叙事,但更多是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动人的香港故事、中国故事,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杨孙西对于这些珍贵影像与个人藏品如数家珍,爱国爱港之情溢于言表。
杨孙西幼年时历经抗战,因学校停办,他在家乡私塾念了两年古书。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学校复办,他方才进入小学,“当时的老师有部分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亦有参与新四军的革命人士,他们一边支援革命工作,一边教书,给我们讲抗日的故事。”杨孙西回忆道,“老师说,要支持我们共产党解放军,将来国家才有前途。”他的家国观念从这里开始萌芽生根。
从1993年起,杨孙西先后担任过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加之早前在福建省政协,三十年的政协工作经验,使得他对内地情况了若指掌。在香港,作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全港各区工商联合会创会会长,他不仅带动工商界发展经济,亦积极发挥工商团体的力量服务香港。港英政府曾委任他为观塘区区议员,曾想要说服他放弃内地政协工作,被他果断拒绝。兼备香港与内地工作的“双重经验”,1995年杨孙西获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至1997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为港事顾问。
杨孙西介绍,回归之路艰难曲折,1982年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在之后13年的后过渡期里,英国人进一步加快在港实施代议制改革。1988年,港英政府发表《代议政制今后的发展白皮书》,开始了港英当局自1843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直接选举。“英国人在撤退阶段不安好心,不仅打压我们爱国爱港的政治团体,还为后来的特区政府挖了许多坑,安排了许多对特区发展不利的事情,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港英政府年代,香港经济繁荣靠的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家。”杨孙西说,回归后这25年里,每一届特区政府都为特区的发展尽心尽力,最主要的是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黑暴”横行,更有外国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祸国害港。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杨孙西无法不牵肠挂肚,为港担忧,他坦言自己那时非常生气,夜晚常常难以入睡。“幸好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之后又完善了选举制度,现在顺利选出第六任行政长官,是真正实现了‘爱国者治港’,我这操了40年的心终于踏实下来。”杨孙西动情地说,“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我85岁,有幸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国两制’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我坚信,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香港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杨孙西充满期待的眼神望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