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人人思稳、人人思发展,第六届香港特区政府被寄予厚望。履新一个月,行政长官李家超有何感触?对香港未来发展,他有哪些看法与思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将于8月1日出版的《紫荆》杂志,围绕上述话题撰写独家署名文章,以飨读者。
文|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李家超
7月2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书展2022开幕典礼致辞(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香港视察时,引用了战国思想家荀子的这句语录,寄语香港只要坚持“一国两制”,未来一定会更好。
荀子的原句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意指道路虽然险阻而漫长,但只要走下去便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能坚持不懈,未来一定会充满期望。
第六届香港特区政府履新一个月,我有三点深刻的感受:第一,任重道远;第二,万众一心;第三,未来可期。
任重道远
25年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国两制”这个创新的伟大构想正式启航。25年过去,事实证明,这是对香港社会的最佳制度保障,是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重要基石,更是给予香港特区独特优势的成功国策。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国两制”是经过时间反复检验的,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肩负起中央及香港市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深知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充分反映他对香港的关心、重视与支持,以及国家对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坚持与肯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他对香港特区及社会各界提出的“四个必须”及“四点希望”,为特区政府未来施政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我们做好工作注入强大信心和巨大动力。
短短一个月内,特区政府举办了多场“国家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让官员及公务员研读及了解讲话内容,把握核心要义,并结合各自工作范畴作深入领会,以助日后制定政策时更到位。我亦将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继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区宪制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7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同乡文化名胜展”开幕典礼。图为李家超参观展览万众一心
我多次强调,本届特区政府重视“我和我们”的团队精神。香港过去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一支高质素的管治队伍尽忠职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更需要进一步革新、优化治理能力,打造高效、贴地、做实事的施政团队。
我带给市民的是一个执行型的政府,我要求各问责官员独当一面,独立、高效处理自己政策范畴内的事,并担负责任;同时我们要团结务实,积极统筹跨部门工作,要共同合作、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打破各自为政思维,做到一加一大于二。我们以行动争取信心,以结果收窄分歧,以成绩凝聚互信。
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政府与立法会将更紧密合作,共同提升香港的治理能力,建立有良性互动的行政与立法关系,增加官员与立法会议员联系,促进制订政策过程时的沟通协作。我们将持续强化战略谋划、政策研究和整体统筹能力,提升施政效能,并督促领导官员实践积极的领导角色,及早介入解决问题。在问题酝酿初期,即主动作出指导,确保问题初发时及早解决,并强化应急能力,加强政府与地区各基层组织和团体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提升地区施政效能,凝聚力量。希望万众一心,以结果为目标,精简程序,多管齐下,团结共同解困。
7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香港科学园20周年纪念活动(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未来可期
我们要谨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这个立身之本,始终聚焦发展这个要务。傲慢只会止步不前,香港不能吃老本,更没有资本吃老本。我们要急起直追,把错过的补回来,把失去的追回来,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我和我的团队在“七一”就职后两星期,已就一些急切问题开展了实质工作,包括成立“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弱势社群学生摆脱跨代贫穷行动小组”及“地区事项统筹工作组”,以及开启了首次立法会前厅交流会,让司局长以后每月和立法会议员见面及沟通等。
我们会发挥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赋予香港的“八大中心”的角色,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动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机遇,并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做好国家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
香港回归25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无论经受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香港都能凭藉自身优势及国家的坚强后盾一一战胜。对于过往的成绩,我们绝不自负骄傲;对于未来的挑战,我们必定迎难而上。香港要浴火重生,“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句话正正是这个城市的真实写照。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8月号)